
“十七年”農村小說的內涵十分豐富,關于該歷史時期的研究至今仍然十分活躍,其敘事策略、題材劃分、愛情故事等、文藝批評等的研究層出不窮。柳青的《創業史》,在整個“十七年”文學中都處于難于超越的經典地位,作者選定的特定題材和獨特視角,以因其產生的激烈的文學爭論延續至今,足見“十七年”文學的豐富底蘊。《中國當代農村小說研究1949—1966》一書以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文革”的這十七年史料及據此創作的小說為藍本,分析“十七年”農村小說的敘事策略,揭示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復調特性,為重新審視1949—1966這段時間的農村小說和重新認識中國當代文學史都有較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該書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十七年”間的“問題農民”的解放問題做了相關論述。正文部分共分為四章,第一章首先以農民為個體,以建國前的四部農村題材小說探討了鄉村政治及土改背景下的處境化問題。由于當時中國特殊的國情,農民之間的組織形式以參加互助組為主,因此作者以互助組農民為主題,繼續探討了革命話語下被壓抑欲望的形式化問題。第三章以初級社和高級社農民為行動主體,揭露了“社”經濟下集體與個人的情況。最后一章將目光投向人民公社中的農民,對解放后農村題材小說敘述的再歷史化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并對人民期待的“人民性”文學發展前景做了展望。本書在對大量小說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概括性地指出了我國當代農村題材小說兩大鮮明的特征,這也是“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研究的創新點,既有文本的細致分析,更有美學的抽象總結。具體而言,表現在如下兩方面:
第一,“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在形式和內容上均表現出雅俗共賞的審美旨趣。該類農村題材小說是對“十七年”間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社會生活圖景的藝術反映,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后,反映新中國成立后這段歷史時期內社會變革的圖景。當時的許多作家也是出身農村,有在農村參加生產勞動的經驗,這種極強的民間性使得作品在主題思想上呈現出與主流意識相契合的特點,作者想要傳達的觀點基本都是通過生動的生活圖景表達,具體表現在很少使用華麗晦澀的詞藻,而是多用不同人物對話的形式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如1964年浩然創作的《艷陽天》,通過刻畫“蕭長春與焦淑紅的愛情”“馬老四父子的鄉鄰關系”等日常生活場景,引起民眾的共情,通過描繪“地主馬小辮的階級報復”“焦淑紅的護糧行為”等階級斗爭場景呈現出更尖銳的階級對立,強化了不同階級立場和不同政治屬性之間的連接關系,二者交叉結合,使得該作品的教化功能更加強化。
第二,“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表現出寓教于樂的美學特征。受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十七年”文學作品的主題呈現出鮮明的政治化特征,但對它的研究延續至今,且當代讀者對其興趣不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閱讀時能夠“樂”在其中。作家在創作時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在構建宏大敘事背景時,通常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即既通過再現描寫真實的生活圖景,又通過想象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理想環境,這不僅增強了文本的真實可感性,也給作者留下了發揮主觀意識的空間,使得作品讀起來不那么生硬刻板。在刻畫英雄人物時,“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也經歷了從“高大全”到“剛柔并濟”的過程。例如《林海雪原》中的男主人公楊子榮,他固然有膽識、有勇氣,但并非莽夫之勇,他偽造身份以取得座山雕的信任,在體察危險時的機敏和融入土匪時的波瀾不驚都豐富了這個人物的形象。護士白茹也不再是劉胡蘭式的壯烈,她美麗動人、柔情似水,給兇險的剿匪行動和冷峻的山林增添了一份溫暖和柔和,但這些都并未弱化小說的教化功能。
該書向讀者展現了“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的全貌和特征,值得肯定的是,作家在作品中的塑造人物類型十分多樣,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更有許多耐人尋味的“中間人物”。正面形象多是勇敢勤勞的農民,反面形象多是奸詐狡猾的地主或好吃懶做的農民,而“中間人物”在思想傾向上則通常會呈現出一種被感化、被教育、由壞到好的轉變,因此更加立體、更加鮮活、被接受程度更高,這對當代文學創作不無啟發。近年來,許多作家為了表現故事的矛盾沖突,故意激化矛盾,塑造脫離現實生活的人物形象,亦或是通過堆砌辭藻,增強人物在矛盾前后的反差,這類“人工”痕跡過重的作品終是無法引起讀者的共情,讀來也乏味空洞。
此外,隨著各學科的交流融合,對“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的熱潮卷土重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段文學史。其中不乏一些農業方面的研究人員,通過當時小說中對農業生產的描寫,了解當時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的狀況,以此為鑒尋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徑和方法,該書在其中具有重要意義。
(程金芝,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書名: 中國當代農村小說研究? ?1949—1966
作者: 王再興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516175415
出版時間: 2016年1月
定價: 6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