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由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鄉土中國”觀點分析,以村落、莊田、宗族等構成的基層社會為傳統文化藝術提供了創生、繼承、發展的必要空間,由此不難判斷鄉村文化藝術應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質上是一種“生于斯、長于斯、興于斯”的文化樣態。從更宏大的歷史人文尺度上觀察,鄉村文化藝術具有強烈的根源性,它緣起于華夏先民所創生的偉大農耕文明,且始終圍繞著農業、農民、農村展開自我體系建構,從而與鄉村時空保持著榮辱與共的密切聯系。在鄉村時空轉換前提下,鄉村文化藝術與鄉村振興與否的關系更為明顯,如先秦及兩漢時期的黃河流域,屬于中國最主要的農耕文化所在地,為中原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此地鄉村文化藝術的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如秧歌舞)。而隋唐之后,受到自然生態變遷、戰爭破壞等影響,中國農耕文明的重心南移,成就了長江中下游農耕文化的崛起,由此也誕生了更加豐富的鄉村文化藝術形式(如采茶舞)。由陳炯、張倚萌共同編著的《藝術振興鄉村》一書深度剖析了鄉村文化藝術與鄉村振興發展的內在聯系,該書秉承“以鄉村文藝謀鄉村振興”的宗旨,也為優化舞蹈藝術與農業文明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科學思路。
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與問題相論證
《藝術振興鄉村》一書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研究,主要介紹了鄉村文化藝術生態、環境、場域等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同時也分析了鄉村藝術設計的動機與價值,突出“村民為中心”的鄉風培育與文化建設機制,理論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文旅融合”,該書從理論角度論證了文旅融合升級對釋放鄉村文化藝術內需的積極作用。第二部分是實踐探究,該書圍繞著“藝術振興鄉村路徑”這一主題展開,列舉了書院文化、藝術市集、家群文化和區域品牌四種具體方式。第三部分為案例解讀,從全書結構設計上,這一部分也是前兩部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基礎上)的延伸,具體介紹了湖北、貴州、浙江等地鄉村文化藝術發展案例,證明了鄉村文化藝術繁榮,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價值。第四部分為全書總結,該部分內容體現出了作者強烈的問題意識,書中不僅探討了我國鄉村面臨的整體性困難,還從文化藝術維度系統整合了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以藝術振興謀求鄉村振興的政策建議。從全書整體布局來看,該書具有結構清晰、內容詳實、邏輯合理等特點,為讀者建立起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與問題相論證”的閱讀架構,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2 倡導文旅3.0理念,賦能鄉村振興實踐
《藝術振興鄉村》一書倡導的“文旅3.0”理念,以此撬動鄉村空間的文化內需,引導人們對傳統鄉村舞蹈文化藝術的關注、發掘、傳承與創新,將有效賦能于鄉村振興的實踐。一方面,文旅3.0理念強調舞蹈藝術與農業文明之間是存在內生聯系的,如秧歌舞、采茶舞、儺戲舞、蠟花舞、銅鼓舞等舞蹈藝術形式,基本源自于農業生產動作的模仿與衍變,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祭祀、儀式、慶祝等文化功能,需要受眾靜下心來、融入其中,從農業文明角度去理解、揣摩,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此類舞蹈藝術的內涵。文旅3.0的內涵正符合這一點,如果說文旅1.0時代的特點是走馬觀花地看山看水,文旅2.0時代的特點是“吃住玩一條龍”,那么文旅3.0時代則如同一首“田園詩”。海德格爾認為,人是詩意棲居之地,揣摩詩意表達的關鍵就在于塑造一種“詩意棲居之地”的對應人格。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以舞蹈藝術為農業文明的展現媒介,就應該體現出舞蹈藝術自身所蘊含的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文化特征,由此,揭示藝術與農業文明的內生關系就成了應然之舉;另一方面,文旅3.0理念揭示了利用中國鄉村文化藝術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本質,是促進“文化+旅游”兩種產業的融合,從而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大賦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旅游是一種在場經濟,即游客出現在特定的場域(包含生態場域、人文場域、民族場域等)內,藝術設計的動機應以最大程度調動游客共鳴心理為前提,藝術設計的價值應以經濟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標準,很顯然表演藝術具有更大的優勢,它是一種直觀的、熱烈的展示方式,并且便于游客參與其中,在傳播鄉土文化的同時,也提供了優質的旅游體驗,對于提升鄉村振興競爭力具有一定幫助。
3 解析藝術振興鄉村原理,闡明鄉村藝術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藝術振興鄉村》一書的核心論點,是推進鄉村文旅產業從1.0、2.0時代向3.0時代邁進,但“文旅3.0”作為一種理念,并不能直接與“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關系,它需要經過一系列文旅產品及服務的轉化。由此,該書詳細解析了藝術振興鄉村的原理,并以鄉村文化藝術為媒介、理順復雜的文化從屬邏輯,闡明了鄉村藝術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從文化從屬邏輯上看,鄉村藝術屬于鄉村文化的一部分,在文旅3.0理念指引下,以鄉土社會空間為基礎創設藝術情境、豐富鄉村藝術的文化內涵,可以賦予游客“沉浸式文旅體驗”,從而滿足以鄉村文化藝術振興鄉村文旅產業的需求;進一步分析,鄉村文旅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構成部分,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而整個第三產業框架內除了文旅模塊,還包括餐飲、民宿、休閑等模塊,為了實現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的效益最大化,鄉村文旅產業自然要突出最優勢的資源,這就涉及到鄉村本地是否具備良好的藝術文化資源稟賦。由此可知,鄉村藝術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可以描述為“鄉村藝術是鄉村振興的一個實現途徑”,但并非唯一途徑。
從該書提出的“以村民為主體展開鄉風文化建設”觀點出發,鄉村文化藝術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這是因為,舞蹈、繪畫、剪紙、雕塑等藝術形式,是一種村民集體性參與的活動,且與鄉村與農業文明之間的綁定關系更加牢固,甚至可以說,廣義上的鄉村藝術是鑲嵌在農業生產勞動之中的。然而,現實中的中國鄉村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嚴重質變,固有的鄉土社會結構、社會關系被嚴重地消解,如很多農村地區的“自然村落”經歷整合之后,形成了新型的農村社區,維系傳統鄉村人口的地緣、血緣、政緣、業緣等幾乎被解構殆盡,農民已經很難再自發組織起共同勞動、集體生產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生產與農民合作社機構,換言之,原本復雜的鄉村文化藝術組織機制,主要被單一的“利緣”(受利益關系支配)所取代。從這一點出發,就不難理解很多“下鄉匯演”遇冷的現象了,因此在鄉村振興實踐的過程中,亟待修復、強化鄉村文旅產業與鄉村藝術的關系,結合該書提出的“藝術振興鄉村的政策建議”,應該按照鄉土社會的審美標準,融合現代人對藝術的審美需求,以推升鄉村文化藝術的品牌效應,將其打造成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振興的名片。
4 方案務實具體,富有啟發意義
《藝術振興鄉村》一書所構建的“藝術振興鄉村路徑”對于鄉村藝術發展具有重要啟發意義。該書以鄉村文化藝術的載體(書院文化、家群文化、藝術市集、區域品牌)為參照,基于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的思維方式探索,構建了一條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藝術振興鄉村之路。在組織方式上,鄉村文化藝術起步于“書院”,這可以看作是承載中國鄉村文化藝術的最小單位,既可以是家庭自發興起的文化機構,也可以是鄉村社會專門設定的文化部門,經由“家族群落”的整合,構成鄉村文化藝術的類型將進一步多元化,發展到藝術市集的層級,意味著市場經濟運營主體參與進來,達成了藝術振興鄉村的基本條件,最后塑造區域品牌,整體提升鄉村藝術的市場競爭力,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體到中國鄉村舞蹈文化藝術方面,以上方案的啟發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突出鄉村文化藝術的特色。《藝術振興鄉村》在第三章“實踐案例”部分,重點展示了浙、鄂、貴等不同地區的鄉村藝術差異,也正因為這種差異的存在,同屬于一類文化范疇的藝術形式,才顯出獨特的吸引力,在運用到鄉村振興發展活動中,才能夠有效地消除同質性。因此,中國鄉村文化藝術應努力構建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其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振興”的龍頭,通過融入鄉村旅游、鄉村農場、鄉村民俗表演等項目中,在提高鄉村品牌辨識度的同時,也能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豐富體驗。
第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增強鄉村人口的文化自信。鄉村振興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振興鄉村經濟,“文化藝術振興”也是重要的任務,很多遺存在鄉土社會中的傳統舞蹈文化藝術不受重視,漸漸湮滅在現代化文化藝術浪潮中,很大的原因是村民認為鄉村舞蹈文化落后、藝術形式土氣,所以當務之急是幫助鄉村人口增強文化自信,重拾在緣起于中國農耕文明創造的文化藝術。該書基于“浙江省衢州藝術節”案例的分析,能夠為提升鄉村人口的文化自信提供許多啟示,包括對傳統鄉村藝術形式進行創新包裝,滲透于地方民俗性活動項目、地域標志性農產品中,讓更多的人熟知并喜愛。
第三,促進鄉村文化藝術產業化。源自于農耕文明進程中的鄉村文化藝術雖然品類多樣、形式多元,但作為一種具有自發性的藝術形式,譬如雕塑、舞蹈和繪畫等,與現代文化藝術相比明顯缺乏市場競爭力。根據該書提出的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發展模式,應以地域特色藝術為支點,推動鄉村藝術產業化格局。事實上,鄉村文化藝術在農業文明結構及形態善變下,面臨著共同的挑戰與危機,書中提出以藝術振興鄉村的潛臺詞,表明在現代工業文明高度繁榮的背景下,傳統農業文明已經嚴重衰落,它并不單純地以農業經濟為指標,還包括鄉村社會的文化認同。無論是“藝術市集”的建設還是“區域品牌”的塑造,目的都是加速鄉村藝術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在具體的鄉村文化藝術項目上,則要完善表演藝術設計、藝術編排、藝術演出等諸多環節,這其中既涉及到鄉村文化藝術基礎設施的投資,也關系到新生代鄉村藝術人才的培養。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戰略工程,經濟振興是重要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目的,還要關注鄉村文化藝術的繁榮和進步。以藝術為突破口,加速鄉村文旅產業融合,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同時,基于本書提出的藝術如何解決鄉村問題,也賦予鄉村藝術創新發展更多的思考,要提高鄉村藝術的競爭力、感染力,就不能因循守舊、只顧繼承,更要與時俱進、勇于開拓。
(鮑文,女,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舞)
書名: 藝術振興鄉村
作者: 陳 炯,張倚萌
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
ISBN: 9787518082674
出版時間: 2021年3月
定價: 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