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非



【摘 要】批注單元是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特色單元,旨在教會學生運用批注的方法進行閱讀。基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發掘教學價值,明晰教學取向。在梳理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和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后,確定教學起點,設計學習活動,以此落實批注式閱讀策略的學習與運用。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策略 大單元 閱讀教學
隨著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全面使用,筆者感受到教材中大單元設計與以往教材的單元設計有所不同。崔允漷教授指出: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指向素養的、相對獨立的、體現完整教學過程的課程細胞。因此,從聚焦“這一篇”到重視教材、語文能力與生活的關聯,從關注“教”到關注“學”。 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課堂上存在如重老師的“引導”,輕學生的“自主”;追求課堂上的“熱熱鬧鬧”,缺少“安安靜靜”的思考等現象。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一個特色單元,我們簡稱它為批注單元。在這個單元中,通過三篇精讀課文,指導學生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靜下心來與教材深度對話,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一、解讀語文要素,明確教學價值
本單元以“成長故事”為主題,編排了《牛和鵝》《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課文,不僅描述了充滿童趣、豐富、真實的兒童生活,更體現了故事人物經歷挫折后的成長。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有兩個,都是教學中需要落實的教學要點。
(一)教學點一: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
批注是中國傳統的閱讀方式,發端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批注式閱讀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著重大意義。
批注式閱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自身知識儲備和已有經驗捕捉閱讀感受,并用簡單的符號、線條及文字對文本作注解的閱讀方式。它的教學價值在于:
1.促主動地讀,培養自主意識
批注式閱讀是指向學生個體感受的閱讀,這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把閱讀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則關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擁有質疑、討論、自由表達的機會,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促深入地讀,走向深度思維
沒有思考的閱讀是低效的,學生調動已有經驗,運用自己的情感直面文本,與文本對話,加深理解。
3.促交流著讀,提倡互動分享
批注式閱讀注重個體的感悟和思考,多元的、個性化的理解,有的正確,有的偏頗,有的膚淺,有的深刻,這就使交流合作顯得很有必要。這種創造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碰撞互補,交流對話,提高閱讀水平。
(二)教學點二: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
本單元的第二個語文要素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教材圍繞此要素安排了三篇課文。《牛和鵝》記敘了“我”對待牛和鵝態度的變化;《一只窩囊的大老虎》記敘了扮演老虎給“我”帶來的困惑;《陀螺》講述了“我”玩陀螺的煩惱與歡樂。這一語文要素的教學取向在于:
1.通過勾畫,捕捉人物情感
閱讀《牛和鵝》,引導學生通過勾畫描寫人物動作、神態等方面的語句,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
2.借助表格,提取關鍵信息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課后練習中出示了一張表格,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描寫“我”動作、語言、神態的部分提取關鍵語句,體會“我”在不同階段的心情變化及心情變化的原因。
3.梳理語句,體會感情變化
借助《陀螺》一文在練習中梳理出的一組相關語句,體會“我”心情變化的過程,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含義。
(三)雙線結合:處理好兩個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
本單元教學時需要處理好兩個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需避免“重內容,輕方法”,即重視課文內容的理解,淡化運用批注進行閱讀的方法指導;也需避免“重方法,輕內容”,即重視技術含量(如何運用批注進行閱讀),而空洞感悟、泛談人物心情。教學時,要做到兩個語文要素的融合,讓學生用批注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心情。
二、明晰教學起點,落實閱讀策略
對四年級學生而言,用批注的方法閱讀不是零起點教學,教師應梳理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和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明晰教學起點。梳理范例見表1。
(一)基于教材,落實目標
《牛和鵝》講述了一個充滿童趣的故事:“我”在放學回家途中,被鵝追趕、襲擊,嚇得驚慌失措,金奎叔幫“我”趕走了鵝,在他的幫助下,“我”改變了對牛和鵝的看法及態度。課文旁呈現了學習伙伴作的多個批注,有對課文內容的疑問,有對課文內容的體會,有對寫法的點評,還有讀了課文后獲得的啟發,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給文章作批注的角度。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記敘了一次難忘的童年經歷:在一次班級演出中,“我”扮演老虎,因不會豁虎跳遭到同學的嘲笑,自己卻一直不明原因。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可以針對課文的內容,也可以指向文章的寫作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陀螺》呈現了一段童年回憶:記述了“我”用小陀螺戰勝大陀螺的經歷,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文中字里行間充滿童真童趣。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在體會比較深的地方作批注,可以標畫出相應的詞句,也可以在旁邊的空白處簡單寫寫自己的批語,旨在引導學生學習多樣的批注方法。
(二)針對問題,突破難點
1.定向批注
即設定一定的話題,并以此展開批注。如借助學習《牛和鵝》一文,探討給文章作批注時可以從哪些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又如借助學習《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文,探究作者是如何將自己心情的變化寫出來的,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再如學習《陀螺》時,關注可以運用哪些批注方法進行閱讀。
2.專題研討
即對“批注”進行批注,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題攻克。如學生在批注中可能會出現形式單一的套用模式等現象,可以通過不同專題的集中研究,對學生的批注進行點評和修改。
3.交流展示
即對精彩的點評、質疑的思考痕跡等進行分享,展示充滿智慧的批注。這無疑是一種范例的再學習,批注式閱讀加強了學生的合作交流,學生在獲得別人的贊同與認可的同時也學會了欣賞與借鑒。
(三)延伸課外,鞏固拓展
1.形成自主批注學習流程
根據本班或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制定自主批注的學習流程:自讀自悟,初次批注;交流批注,分享感悟;點撥深化,二次批注;展示積累,拓展運用。
2.歸納自主批注學習方法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初步掌握一定的批注方法。可以是提問法、補白法、聯想法、賞析法、概括法、感悟法等,當然還可以是學生自創的批注方法。
3.運用自主批注拓展閱讀
從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使用批注符號,將學習到的批注方法運用到課外讀物的閱讀中,在閱讀過程中,圈圈點點,心有所感。還可以專門閱讀名家的批注進行學習,他們的寥寥數語,或畫龍點睛,或獨有見解,這些是我們讀懂著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之一。
三、板塊推進,設計學習活動
基于本單元文本的整體解讀,課堂教學結構以“板塊式”分層推進,設計學習活動,落實閱讀教學的重點目標。
(一)活動一:范例引路,學習批注——《牛和鵝》
第一板塊:結合課文批注,關注角度。首先,出示單元導讀頁,揭示本單元主題,明確本單元課文要用批注的方法進行閱讀。引導學生回憶第二單元剛學過的課文,喚醒已有經驗,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進入本單元的學習。其次,學生默讀課文《牛和鵝》,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最后,聚焦批注,讀一讀,并思考這些批注分別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第二板塊:邊讀邊作批注,體會心情。首先,默讀課文,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給這篇文章作批注。接著,交流批注:說說你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思考的,并談談你這樣思考的理由。學生間互相補充,教師點撥,進一步理解課文。然后,聚焦心情,勾畫出相關詞句。潛游到字里行間,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心情。
第三板塊:回歸整體感悟,遷移實踐。圍繞“為什么直到現在,‘我還記著金奎叔的話”這一問題回顧全文的學習,領悟道理。學完課文后,引導學生對“閱讀鏈接”作批注,比較不同作家筆下的牛有什么不同。
(二)活動二:鼓勵質疑,自主批注——《一只窩囊的大老虎》
第一板塊:初讀,在人物心情變化中梳理脈絡。《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文章很長,可以根據書后的練習提示,以人物心情的變化“期待表演——充滿自信——緊張狼狽——內心困惑”來梳理文章脈絡。在這一過程中疏通生字詞,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二板塊:質疑,在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批注。這篇課文的特別之處在于編者特意留白批注的空間,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批注再交流,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三板塊:交流,在描寫人物的語句中體會變化。借助課文后的表格,圍繞人物心情變化及原因,勾畫描寫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提取相關信息填入表格。小組交流,修改表格,教師點撥,完善表格。
第四板塊:勾連,在“口語交際”中互動體驗。在課文的尾聲,“我”的表演演砸了,內心充滿困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并嘗試去安慰。勾連本單元“口語交際:安慰”,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用合適的方式進行安慰。
(三)活動三:深刻體會,專題批注——《陀螺》
第一板塊:借助練習,整體把握。在初讀掃清生詞“攔路虎”后,出示課后練習中的一組句子,讀一讀,并在文中找到它們,勾畫下來。然后,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句子放到段落里,其中又藏著“我”怎樣的心情變化,填一填“心情鏈條”(見圖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二板塊:批注學習,認識陀螺。? 陀螺是作者童年時記憶深刻的玩具,給他帶來了無盡的快樂。讓學生細讀課文,在體會比較深的地方作批注。指導學生感知有深刻體會的內容,也許與你類似的經歷有關,也許是文章幽默的語言打動了你……通過批注深入閱讀,獲得感悟。
第三板塊:聚焦心情,體會變化。? 二次運用課后練習的那組句子,結合自己的批注,匯報交流,體會“我”心情的變化,繼續完成“心情鏈條”(見圖2)。基于理解再通過朗讀,表達一波三折的情感,加深對課文的體悟。
第四板塊:品讀古話,領悟內涵。課文的結尾提到了一句古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先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再回到課文談理解,最后勾連生活實際談理解。第一層理解是這句話的字面含義,第二層理解結合作者童年的故事掌握引申含義,第三層理解回到生活實際中,將課文的意蘊推向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