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源



越山明秀最移情,溪店半間入座薰。小檻依橋橋貼水,青峰照影酒杯深。
山里村居山外溪,濕云過嶺雨霏微。小橋處處隨人意,自有泉聲伴鳥啼。——陳從周:《再續越州吟》
說起紹興,你或許一定會想到魯迅和三味書屋,想到王羲之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想到醇厚飄香的黃酒和搖曳多姿的烏篷船……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被譽為是“東方的威尼斯”“中國的羅馬”,毛澤東主席曾贊譽為“鑒湖越臺名士鄉”。故有詩云:“人人爭說江南好,多少風光系客情,一語先生須記錄,水鄉總是賴橋名”,就連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也這樣評價紹興古橋:“我國古代傳統的石橋,千姿百態。幾盡見于此鄉”。一座座古橋見證了紹興城市的歷史滄桑和時代變遷,可謂歷千年而彌新,同光塵而靡遠。
紹興古城之美,美在古橋遺存遍布,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走在古城內,家家臨水,戶戶鄰橋,宛如一座水上之城。隨處可見的是那一幅幅以河為畔、枕橋而居的詩意畫面,依水而居,水橋相依。一座城市,因水而靈動,因橋而聞名,也成為紹興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靈魂”,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據專家考證,紹興是目前我國國內古橋數量最多的地區,也是橋型系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據《紹興市交通志》記載,紹興保存至今的橋梁中,有宋及宋以前13座,元、明兩代41座,清550座。南宋《嘉泰會稽志》記載,紹興境內共有橋梁237座,其中紹興府城內有99座。在明代的《萬歷紹興府志》和《乾隆紹興府志》中,也均有對紹興橋梁的相關記載和數據統計。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城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謂之“橋鄉”“橋都”乃是名至實歸。 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故有“萬橋市”的美譽。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占有很大比例,據專家考證,紹興是目前我國國內古橋保存數量最多、橋型系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為國內其它地區所極其罕見的,從小江小河木橋到石梁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再到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準懸鏈線石拱橋,甚至還有一種拱梁結合的多孔橋型(圖1),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據統計,在紹興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有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可以說紹興是中國古橋種類之集大成者,堪稱“中國橋梁博物館”。
紹興因橋而名,在于古橋文化源遠流長,歷史底蘊深厚,堪稱紹興這座城市文化的“文脈印記”和“基因密碼”。紹興自古東南形勝,文化昌盛,是大運河文化帶和“唐詩之路”的必經之地,歷史上無數的名人墨客為稽山鑒水留下了詩畫傳奇和經典故事,其中大量與橋有關。詠橋詩、橋楹聯、橋諺民俗等數不勝數。如曾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的唐代詩人元稹(779-813),在《寄樂天》云:“天下風光數會稽,靈汜橋前百里鏡,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寫的就是《嘉泰會稽志》記載紹興城內最早的橋“靈汜橋”。南宋陸游(1125-1210)在他留下的9000多首詩歌中有百余首是詠橋詩,涉及30多座紹興古橋,如《五云橋》中“若耶北與鏡湖通,縹緲飛橋跨半空”、《即事》中“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吹宿醒”等千古佳句。我國著名古園林建筑大師陳從周教授曾經寫過許多橋詩,如他在《越州吟》“玉帶垂虹看出水,酒旗招殿舞斜陽,越州佳處無人會,那得橋鄉兼醉鄉。”作者還自注:“余謂水鄉橋鄉醉鄉蘭鄉,唯紹興得之。”可見紹興古橋文化的魅力。
紹興的古橋大多與名人相關,有千年不衰的故事傳說、名人佳話。如位于紹興古城區書圣故里的“題扇橋”,相傳因書圣王羲之為賣扇老嫗題字而得名,其逸聞趣事在《晉書.王羲之傳》便有傳載。位于柯橋老城區的萬安橋,相傳是為了紀念明代抗擊倭賊而犧牲的勇士姚長子而建造。位于古城東街的渡東橋,相傳是為紀念明末清初余煌東舍身取義、成仁報國殉難而修建,人們至今仍傳誦著那一段段英雄史詩……位于紹興北部的三江閘橋,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建筑,為明代嘉靖年間紹興太守湯紹恩所造,為紹興數百年免受水患,造福一方百姓。徐渭曾撰聯曰:“鑿山振河海千年遺澤在三江纘禹之緒;煉石補星辰兩月興工當萬歷于湯有光。”可以這樣說,幾乎每一座紹興古橋名字的背后,都銘刻著歷史的回憶,宛如時光穿梭,讓后人尋蹤問跡。
在紹興的古橋文化中,還流傳著生動橋諺或風趣民俗。如有諺云:“歡天喜地跨新橋”“上城坐船馬院橋”“哭哭啼啼走廟橋”“買魚買肉過洞橋”等等,是紹興古時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也是當時的生活寫照。以前每當娶親結婚時,為圖個吉利,新娘子都必須要坐著花轎經過城內福祿橋、萬安橋、如意橋這三座橋。若是誰家生了小孩,待滿月時長輩們都要抱著嬰兒去附近橋名吉祥的橋上來回走一圈,如太平橋、狀元橋等,寄予著對未來的美好祈盼。紹興還有一首帶有方言數字或諧音的童謠,叫《紹興城里十洞橋》:“ 一有大木橋(紹興方言“大”諧音為“獨”), 二有凰儀橋(方言“儀”諧音同“二”), 三有三接橋, 四有螺鰤橋(方言“鰤”諧音同“四”),五有鯉魚橋(方言“魚”諧音同“五”),六有福祿橋(方言“祿”諧音同“六”),七有蕺坊橋(“蕺”諧音同“七”), 八有八字橋, 九有酒務橋(“酒”諧音同“九”),十有日暉橋(方言“日”諧音同“十”)。”這十座橋名,讓人方便記憶,耳熟能詳,也增加了紹興古橋文化的豐富內涵。這十座橋至今尚存于紹興城內的各個角落,不少外地游客來紹興都會去找一找、走一走。紹興古橋讓紹興整座城市的文脈連接,它們歷經滄桑, 在光影斑駁間,連同2500多年的城市,成為紹興厚重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淵源,展示著獨特的文化光輝,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
紹興古橋之美,在于類型別致,不僅環境布局科學合理、結構裝飾精準美觀,而且砌筑雕琢技藝精湛,其高超的建筑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古代造橋工匠的智慧結晶,既在紹興水利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也在中國橋梁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
紹興地處水鄉,河湖交錯,水網密布。在紹興域內,古橋大多依河而生,跨水而造,與建筑、道路有機結合,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秀麗景色。橋梁的結構、形式、跨度以及橋面的寬度、材質等都是根據地形條件、水運要求、陸路交通以及周圍環境等情況而定,設計科學合理,功能比例協調,構成了紹興獨特的江南風貌。水鄉的橋梁大多沿街曲折,遇水而跨,起伏聯通,穿梭無礙,造型玲瓏俊秀,雕琢精致美觀。山區的橋梁,則是臨水面溪,縱橫其間,富含神韻,充滿野趣。紹興古橋大多造型古樸自然,結構變化奇詭,拱形充分考慮橋下通船,平橋方便行人經過,是古越先人留下的人類珍貴遺產和文化瑰寶。
紹興有不少古橋堪稱是中國古代橋梁科技史上杰出的發明創造,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如位于古城區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字橋(圖2),這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大型古代城市立交橋,據《嘉泰會稽志》記載,該橋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寶祐四年(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另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纖道橋(圖3),是目前國內僅存的特長型石墩石梁橋,為唐元和十年(815年)觀察使孟簡所建,它自東而西穿越紹興全境,連綿百余里,堪稱橋中一絕。古纖道也因此成為了代表紹興的地理性標志。紹興古橋不僅造型別致,砌筑技術大多采用卯隼結構技術,結構穩固,這也是紹興數量眾多的古橋遺存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位于紹興城西的太平橋,始建于明天啟二年(1622),主橋為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引橋為八孔石梁橋,全橋造型別致,起伏聯通,極富韻味,用充滿著江南輕盈靈動的風姿意蘊,可謂是紹興古石橋中的精品杰作,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在紹興現存的古代石橋中,有許多造型非常優美、雕刻裝飾十分精致美觀的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雕刻的深邃魅力,又體現了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些裝飾主要在橋欄、橋墩頂尖、間壁和橋面等部位,或以龍、獅、象、麒麟等動物為題材,或以蓮花、寶瓶、靈芝等花草為題材,圖案寓意吉祥(如圖4)。如紹興古城迎恩橋的石欄柱上,置有六只形態各異的石獅子,有母獅懷抱小獅,溫馴端莊,有小獅腳踏繡球,頑皮可愛,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紹興古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如果說水是紹興這座城市的靈魂,那么橋就是這座城市的風骨和脊梁。紹興古橋是古越先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它見證了紹興城市的歷史滄桑和時代變遷,歷千年而彌新,同光塵而靡遠。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美術學院2020年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XM2021032)。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