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競堯

肖邦和康斯坦雅
音樂有力量承載我們的一切,喚醒最深層次的感覺,表達出不能言表的情感。文字的盡頭,是音樂的開端,沒有什么能比音樂更好地傳達愛情中的思念與牽掛了。面對愛情,藝術家們也免不了墜入愛河,走入一倡三嘆的繾綣情境中。
肖邦一生雖然從未步入婚姻,卻經歷過幾次刻骨銘心的戀情,而每一次戀愛帶來的甜蜜與苦澀,都化作柔情似水的音符。
1829年,19歲的肖邦暗戀華沙音樂學院聲樂系的女生康斯坦雅。這是一段痛苦的單相思,肖邦不敢對康斯坦雅表露自己的心意。在難以入眠的夜里,肖邦把這份愛意藏在他的音樂中。他在給好友狄都斯的信中說:“我很感傷,因為我已墜入情網,我每夜都夢見她的倩影,但還不曾和她交談過一言半語。當我思念她時,在輾轉難眠的夜晚,便寫下協奏曲(《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中的慢板樂章。這是浪漫、寧靜、稍帶憂郁的音樂,在那里,好像有細嚼著許多幸福的回憶,或是凝視著某一點的感覺。也許可以說是在春天的夜晚,沐浴在月光下的沉思……”有人把這個無比綺麗的樂章叫作“愛人的畫像”。
肖邦那潺潺流淌的音符傾訴著無盡的思念,像未熟的花蜜一樣甜蜜又苦澀。后來他決定離開動亂的祖國前往巴黎,這段青澀的單相思也隨之無疾而終。臨走時,肖邦寫下了《離別練習曲》,在康斯坦雅面前彈奏。這首曲子后來也成了經典日劇《101次求婚》中最令人難忘的劇情配樂。
這是真正的青春音樂。它燃燒得太快、太猛烈,只能留存在音樂家短暫的生命里。
馬勒與阿爾瑪·辛德勒的初遇,在1901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那時,馬勒是歌劇院的藝術總監。阿爾瑪出身名門,20歲出頭,美貌傾城,在維也納文藝圈中不乏追求者。馬勒對她一見鐘情,短短幾個月便娶得美人歸。
每年暑假,馬勒都會離開維也納,在叢林間避暑并專注于作曲。1901年至1902年,二人正處在熱戀當中。創作于這兩個夏季的《第五交響曲》,顯現著浪漫主義色彩。當中最有名的第四樂章的小柔板,由豎琴和弦樂合奏,具有夜曲風味。馬勒和阿爾瑪結婚了,他把這首作品作為情書寄給她。馬勒還給她寫了一首短詩:“我多么愛你,我的旭日。”

馬勒與阿爾瑪
只可惜這段婚姻僅僅維系了10年,便以馬勒病逝而收場。在馬勒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歲月里,他對妻子的深愛與生前所有的掙扎,都可以在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第五樂章的草稿中見到。在慢板樂章的最后樂譜上,馬勒寫下這樣一句話:“為你而生!為你而死!Almschi(馬勒稱呼阿爾瑪的小名)!”
1924年,黃自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名額,進入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攻讀心理學,用了兩年時間便獲得文學士學位。1926年,22歲的他轉攻音樂理論。在這期間,他結識了初戀女友胡永馥,她是高黃自一屆的學姐,也是公費赴美留學生,主修教育學的同時學習鋼琴。兩個人都志在留學報國,又興趣相投,很快便墜入愛河,感情篤深,于1926年年底定下婚約。胡永馥先于黃自學成歸國,可惜天妒紅顏,她因心臟病驟逝于上海。

黃自
黃自痛苦至極,決意離開歐柏林學院這塊傷心之地,于是在1928年轉到耶魯大學音樂系繼續自己的學業。他化悲痛為創作力量,翌年完成他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懷舊》序曲。該曲宛如一首交響詩,充滿濃郁的浪漫氣息和動人的悲劇色彩?!稇雅f》也是最早在國外演出的中國人創作的管弦樂作品。
人生短暫,卻充溢著情感。每一個音符的歡快、雀躍、平靜、深沉、孤單、倨傲……都是音樂家在愛情面前最平凡的模樣。
(涉 江摘自《三聯愛樂》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