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語睿 趙海天
摘要:《利刃出鞘》是由萊恩·約翰遜執導,丹尼爾·克雷格、安娜·阿瑪斯、克里斯·埃文斯等實力派演員主演的推理影片。該片在上映后獲得一致好評,除了精彩的劇情反轉之外,影片對現實社會的影射和諷刺、對人性善與美的贊揚,讓影片宣揚的價值觀得以升華,引發了觀眾的深思與批判。本文從電影《利刃出鞘》的細節伏筆入手,探究影片對美國現實社會政治問題的影射,以及對人性真實與善良的呼喚。
關鍵詞:電影《利刃出鞘》;現實隱喻;價值升華
0 引言
電影《利刃出鞘》以精巧的伏筆和嚴謹的邏輯構建了一個有著濃厚阿加莎·克里斯蒂風格的推理故事,并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消解了觀眾對謀殺劇情的反感與不適,重點渲染帶有喜劇色彩的破案過程[1]。故事圍繞斯隆比一家展開,影片中,美國著名推理小說作家、富豪哈蘭·斯隆比在自己85歲生日的第二天,被管家發現割喉自殺于自家豪宅中,并留下巨額遺產。就在警察即將以自殺結案時,著名私家偵探布蘭科忽然受到匿名人士的雇傭,前往斯隆比家的莊園調查此案。隨著調查的深入,布蘭科發現家中的每個成員似乎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只有私人護士瑪爾塔因為有著說謊之后會嘔吐的特殊體質而暫時獲得了他的信任。家族中每個人都有著充足的動機殺死大家長哈蘭·斯隆比,人性的欲望如一張網一般交纏在這座莊園中,而護士瑪爾塔在影片中則作為一個善良與美麗的符號,與這個家庭格格不入,她最終也成為破解謎團的關鍵點[2]。在這場謀殺背后,投射出的是美國社會對于移民的歧視和抵觸、資本對于人性的吞噬和抹殺。本文從影片的精巧劇情和伏筆入手,探究其背后的現實影射和價值升華。
1 起伏的劇情和精巧的伏筆
1.1 依托于人際關系的復雜劇情
該片充斥著濃厚的古典推理風格,除構思精巧之外,劇情也不失張力,因此觀眾很容易被帶入故事中。故事主要講述在生日宴會之后,推理小說家哈蘭·斯隆比因為自己的無心之失導致護工瑪爾塔誤將過量的嗎啡注入他的身體內。為了保護善良的瑪爾塔,哈蘭為她設計了一個脫罪手法想讓她洗清嫌疑,并在安排完一切后橫刀自殺。就在警方即將以自殺結案時,著名偵探布蘭科忽然收到匿名人士的大筆現金,雇傭者希望這位偵探能調查這起案子。來到這所宅邸進行調查后,偵探布蘭科卻發現哈蘭的子孫們似乎都對案情有所隱瞞。
首先是老爺子哈蘭,著名犯罪推理小說家、大富豪,在家里有著絕對的權威。而大女婿理查德卻婚內出軌,老爺子哈蘭得知此事后在生日當天的下午通知理查德,他即將把這件事告訴他的大女兒,即理查德的結發妻琳達,但理查德卻在警官質詢時有意隱瞞了此事。他們的兒子,也就是哈蘭的外孫蘭森更是因某事與老爺子大吵一架,生日宴會還沒開始就離開了。
其次,老爺子哈蘭的二兒子雖然早逝,但兒媳婦喬妮卻依靠夫家的財勢經營著一家護膚品公司。然而,她卻玩著從老爺子手里騙取孫女學費的把戲。她的女兒梅格,也是靠爺爺的資助才能繼續讀書。同樣,哈蘭在生日當天向喬尼宣布自己知道了她騙取孫女學費的事情,告知她自己即將不再供給任何費用。
最后,老爺子哈蘭的小兒子沃爾特雖然管理著哈蘭自己的出版公司,打理家族企業,但利欲熏心的他一心想著變賣哈蘭推理小說的影視改編權,而這正是哈蘭不愿別人插手的部分。也是在生日那天,哈蘭委婉地炒了小兒子的魷魚。
可見,哈蘭雖然有著令人稱羨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是一位成功的小說家,但卻絕不是一個成功的長輩,他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堪稱失敗。他身邊圍繞著一大家子人,但無一不覬覦他的財富,這些后輩躺在他積累下的財富上不學無術、游手好閑,以至于護工瑪爾塔才是哈蘭真正的溫暖來源,他將瑪爾塔視為真正的家人和朋友。隨著調查的深入,幕后黑手蘭森逐漸浮出水面。在調查的過程中,蘭森有意陷害瑪爾塔,但瑪爾塔的善良和真誠讓她主動選擇坦白注射過量的事,這反而讓她躲過了蘭森的陷阱。原來,哈蘭在看清后輩的墮落和貪婪之后心灰意冷,決定修改遺囑讓他們學會自力更生,一分錢也沒有留給自己的后代,而是把錢都留給了護工瑪爾塔。提前得知此事的蘭森決定先下手為強,試圖殺害哈蘭并把罪名推給瑪爾塔,這樣后者就會因為謀殺而失去繼承權。于是蘭森提前調換了護工醫療包中的嗎啡和普通藥物,但誰知瑪爾塔后來因為失誤又調換了一次,反而沒有注射錯藥劑,哈蘭真的死于自殺。故事的最后,蘭森鋃鐺入獄,瑪爾塔繼承了哈蘭的所有遺產。
1.2 前后呼應的伏筆
本片最為人稱道的莫過于它諸多精巧的伏筆[3],幾乎每一個出場的特殊物品都在后續劇情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細節環環相扣。這就是所謂的“契訶夫之槍”理論:契訶夫認為所有出現在作品中的物品在之后的情節中都要發揮作用。《利刃出鞘》便完美地體現了契訶夫法則在電影敘事中的運用。第一處伏筆是故事開頭和結尾都有的咖啡杯,首見咖啡杯是開頭管家端著給哈蘭的咖啡上樓,結果卻發現哈蘭死在了房間,而那個咖啡杯上寫著“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在影片最后,瑪爾塔站在別墅二樓的露臺用這個杯子喝著咖啡,俯視著被趕出家門的斯隆比家族。這不僅僅意味著她成了房子的主人,更暗示這一整個謀殺案都是哈蘭按照自己的“規則”制定的,這是一場考驗人性、希望后輩們學會自力更生的游戲。
另外,警官詢問大女兒琳達時,琳達透露自己和父親有著一套秘密溝通方式,這其中夾雜著另一個關鍵物品——網球。最初哈蘭看著女婿理查德出軌的照片時,他的右手一直在玩網球。接著哈蘭宣布要切斷孫女的學費時,手中也轉動著網球。而當哈蘭去世后,女婿理查德偷偷進入哈蘭的書房撬開抽屜的鎖,卻發現所謂的證據是一張白紙,誤以為哈蘭是在詐自己,暗罵一句后將桌上的網球扔到了窗外。而正是這個網球,恰巧被偵探布蘭科撿起,用于與院子里的狗互動,使得布蘭科后續發現了關鍵線索——被踩塌的木柵欄。最后,大女兒撿起院子里的網球送回已故父親的書桌上,正好發現那張看似空白的紙。她熟練地將白紙放在火上烤了烤,這就是推理小說家和他女兒之間的秘密溝通方式,紙上出現了內容,她也因此得知了丈夫出軌一事。
最后便是與片名《利刃出鞘》相呼應的“利刃”伏筆。哈蘭評價蘭森時曾說他“很像自己,游戲人生、不計后果,甚至分辨不出舞臺道具和真刀”,并拔刀把玩,最后也用這把刀割喉自殺。而在結尾蘭森陰謀敗露時,蘭森氣急敗壞地從掛滿刀劍的裝飾物中抽出一把刀撲向瑪爾塔,結果卻發現那只是假的道具,瑪爾塔有驚無險。本片中精巧的敘事結構和伏筆,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大亮點,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影片想要傳達的深層次思想。
2 對社會弊病的隱喻與批判
2.1 對現實社會政治問題的影射
影片除了精巧的敘事與伏筆外,還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以及暗含在影片背后的政治暗喻。它以戲謔的口吻討論政治政策和美國的社會問題,為這部電影增添了幾分現實色彩,尤其是對美國政治極化的隱喻。可以說,除了犯罪、懸疑、喜劇三個類型外,給《利刃出鞘》再貼一個政治片的標簽也絲毫不為過[4]。
影片中生日宴會結束后,一家人圍在客廳對時下美國社會的移民問題大加評論。理查德支持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而喬妮是反對的。前者代表共和黨特別是更加偏右的“茶黨”的意識形態和政策立場,而后者代表民主黨的意識形態和政策立場。如今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意識形態都日趨極端化,雙方在移民、種族、稅收等問題上政策分歧越來越大,而各自內部的立場同質性卻越來越強,這便是所謂的政治極化。理查德和喬妮的爭論,其實就是美國政治極化的一個縮影。影片當中還有一個鏡頭細節,瑪爾塔獲得巨額遺產成為公眾焦點的時間是2018年11月,這恰好也是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贏得眾議院多數黨席位的時候。種種細節表明,這部電影的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政治隱喻。
2.2 影片帶給觀眾的批判與反思
回到影片本身,導演將復雜敏感的命題通過人物設定濃縮到電影中。護工瑪爾塔的母親是一個非法移民,而這一點在后期也成了試圖奪回遺產的斯隆比家族要挾她的把柄。雖然她工作認真負責,但全家人除了哈蘭沒有人真的把她視作家人,甚至連瑪爾塔來自哪個國家都不清楚。在斯隆比家族的潛意識里,瑪爾塔始終就是一個地位卑賤低下的用人。之后,當家族得知老爺子將所有財產都留給了瑪爾塔后,這群血統純正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更是立刻撕下了他們資產階級溫情脈脈的虛假面紗,當面罵瑪爾塔“強盜”“婊子”。電影通過劇中人物的表現,隱喻并批評了當下美國社會對有色人種和外來移民的歧視,批評撕裂美國社會的歧視行為。美國許多種族主義者對外來移民持抵制態度,殊不知這在無形中加劇了社會矛盾。在《利刃出鞘》中,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在祖輩的財富堆上坐享其成,當有色族裔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時,他們就露出了猙獰面目。影片對于美國時政和社會弊病的批評含蓄卻精準,引發了觀眾對于現狀的思考。
3 影片主旨中價值觀的碰撞
在這棟鄉間的宅院中,貪婪、親情和利益糾葛在一起,在時代背景的襯托下上演了一出好戲。但《利刃出鞘》這部影片最為出彩之處不僅是物盡其用的伏筆,也是對現實世界中美國政治荒謬之處的諷刺,更是這一系列的對決與算計背后的價值褒貶,是片中主角——護工瑪爾塔和紈绔子弟蘭森所代表的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外孫蘭森曾被哈蘭稱贊為“有很多地方和自己很像”,并且只有蘭森在這一場謀殺游戲開始之前就知道了遺囑已被修改、哈蘭的子女們根本沒有遺產可拿的真相,這一切足可見哈蘭相當器重蘭森[5]。影片中蘭森心狠手辣、思維縝密,可謂城府頗深、機關算盡。而護工瑪爾塔心思單純,為人真誠善良,但也正是她身上這種純善,讓她在無形之中避開了蘭森對她的算計和陷害[6]。本片想要宣揚的價值觀至此顯而易見:比起利益至上主義與不擇手段的算計,人性的真誠與善良才是我們最應該重視并竭力追求的審美價值。這一點,筆者認為在影片中有一伏筆能夠論證。
哈蘭非常喜歡下圍棋,他在生日當晚還不忘睡前下棋。作為一位世界知名的推理小說作家,哈蘭的策略、算力都應當是非常卓越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其外孫蘭森一直把自己能偶爾在圍棋上勝過哈蘭當作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然而,哈蘭卻對蘭森說,護工瑪爾塔在圍棋上贏過自己的次數比蘭森還要多。這一點也讓這位世界級的推理小說家疑惑不已。在生日的當晚,哈蘭忍不住一吐心中疑問:“我下棋怎么總是贏不了你?”而瑪爾塔的回答干脆利落:“因為我下棋不是為了要打敗你,我是為了擺出好看的形狀。”這正是圍棋這種智力運動本身的悖論:當棋手試圖用謀略擊敗對方時,已經落入了“下棋者必須謀略過人”的邏輯陷阱中。而瑪爾塔下圍棋不追求勝利,只是純粹地追求美,因此才能不受規則拘束地“超然物外”,這也正是她能擊敗哈蘭的關鍵所在。蘭森卻沒能避開這一陷阱,戰績自然不如瑪爾塔。
瑪爾塔這個單純而善良的形象在影片中的作用正是如此,她在這場人性和利益構成的謀殺游戲中扮演的不是一個智力超群的玩家,而是一個代表著人性真善的審美符號。本片真正的較量雙方是蘭森代表的利益至上、不擇手段的價值觀與瑪爾塔代表的人性真善的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影片想要呼喚和宣揚的,是一種追求高尚審美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在利益至上主義大行其道、大眾為了金錢和利益拋棄道德甚至漠視親情的社會環境下,對于真誠和善良的呼喚顯得尤為可貴,這也正是本片真正的過人之處。
4 結語
《利刃出鞘》能夠成為一部優秀的電影,不僅是因為它致敬了阿加莎古典本格推理的風格,更在于它精巧、內斂的政治諷喻和深藏其中的人文主義價值呼喚。在隔閡愈深的現代社會,融合、和諧這樣的主題更應該成為時代發展的大方向,排外主義和利益至上主義的盛行只會讓弊端愈演愈烈。在當下被利益和貪念所浸染的社會環境中,該片呼吁人們追求崇高審美價值與人性美好、避免精神價值的迷失,因此廣受好評。
參考文獻:
[1] 馮琳卓.《利刃出鞘》:暴力在敘事中的編碼與解碼[J].電影文學,2020(13):144-146.
[2] 李睿浦.《利刃出鞘》中蒙太奇的敘事功能[J].電影文學,2020(14):121-123.
[3] 盧武.淺談懸疑推理電影《利刃出鞘》的成功與可鑒之處[J].采寫編,2020(02):169-170.
[4] 沈妍斐.《利刃出鞘》:“阿加莎式”推理結構與敘事策略探究[J].電影文學,2020(06):50-52.
[5] 楊潤澤.淺析影片《利刃出鞘》的懸念設置[J].東南西北,2020(18):116-117.
[6] 鄭賽賽.《利刃出鞘》與偵探電影敘事策略探索[J].電影文學,2020(21):138-140.
作者簡介:謝語睿(2001—),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趙海天(2001—),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文學。
指導老師:劉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