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些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中,在課程教學安排上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對審美能力培養目的不明確、連貫性不夠等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從提高專業教師自身的審美修養、通過對美學相關理論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通過造型基礎課程教學訓練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表達能力、通過課外實踐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四個方面入手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系統的培養,將對提高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及質量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審美培養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集視覺藝術、科技、傳播、服務為一體,旨在培養具備良好視覺傳達設計思維、設計表達能力、設計傳播能力、設計審美能力的將來能在視覺傳達專業領域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才。其中,對設計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不論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等美學相關課程,還是訓練學生掌握造型形式美規律的設計素描、設計構成等課程,以及培養創意思維的圖形創意、裝飾與圖案設計等課程,都能從不同的角度通過不同的方式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和能力。因此,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重視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的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設計美學修養和藝術審美的能力。
1 提升專業教師自身的審美修養
目前,我國高校中擔任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分別來自不同的渠道,有的是高校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也有的是國外院校學習設計的“海歸”,還有的是從設計企業工作后調入高校從事教學的,不同的學緣結構及工作經歷造成了教師本身在審美修養方面的差異。因此,只有全面提升教師的審美修養及綜合審美能力,才能保證完成對學生審美觀察能力、審美感受能力、審美表現力、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任務[1]。
1.1 教師要具有現代審美素養
教師要具有現代審美的眼光,要有海納百川般的寬廣藝術視野,對古今中外、傳統與現代的審美都要兼而融之。首先,要具有國際藝術視野。教師要經常參加專業及行業高端學術會議,特別是處于后疫情時代,更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形式關注設計審美領域的前沿發展趨勢,對本專業及領域的領軍人物所研究的最新成果要有所了解。其次,要參加常規化的參觀考察活動,從各種藝術形式中吸收營養。以廣東地域的高校教師為例,可以充分利用廣東的國家級美術館資源,以及嶺南畫派博物館、南粵博物館、陳家祠博物館等傳統文化藝術場館、紅磚廠等藝術區和各類創意園區進行藝術考查,它們是研究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美學的渠道及設計與創作的靈感源泉,從專業創新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有目的性、多元化、寬視覺的學習和吸收,這有益于教師在傳承傳統經典藝術的同時,拓展多元化的現代思維觀念以及提升現代審美素養。
1.2 教師要具有系統性的傳統審美修養
在高校可以通過學院的教師培養中心,系統地制定提高教師審美能力及素養的培養計劃,可以通過外出進修、訪問學者及專題培訓等方式,對傳統美學進行系統性的學習。也可以由教研室組織專業教師以共同備課的方式進行審美培養經驗交流。還可以由教師自己作出規劃,制定學習目標和方式,充分運用優越的網絡課程學習條件,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肖鷹教授的網絡課程“美學與藝術”、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朱青生教授的“與盧浮宮相望——重建東方美的核心價值”等眾多的網絡教學資源,都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可以通過對中外美學理論及設計與藝術史的學習、對藝術經典作品的鑒賞、對重要藝術與設計流派以及各時期代表性藝術家與設計師個案的剖析,達到全面提高教師的審美修養的目的。
1.3 教師要有“跨界”的審美能力
要定期組織或參與“大美”系列藝術審美講座活動,例如,關注并參加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開辦的“中國美育公開課——系列講座”、中國美院主辦的“中國藝術大講堂”等高層次的美育學術論壇,培養教師的“跨界”審美能力。教師不但要熟悉視覺傳達設計等相關專業,如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審美領域;也要不斷了解相近專業如繪畫、雕塑、建筑等傳統藝術形式;還要對藝術門類中如音樂、戲曲、舞蹈、影視等進行吸收;甚至還要對不同門類如文學、管理學、信息科技方面涉及的審美加以關注,使自己成為一名傳統文化積淀深厚、審美修養全面、藝術鑒賞水準高、現代思維敏銳、理念新穎的美育教育者及傳播者。
2 通過美學相關理論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應具有審美能力、創意思維、設計表達能力以及設計服務意識。在大一的基礎課程訓練中,一是通過對理論課程設計概論、設計美學、中外設計史等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構建掌握審美理論的框架;二是通過對西方當代藝術鑒賞、中國畫鑒賞、書法鑒賞、設計鑒賞等選修課程的學習,培養審美素養,并將它們有機結合,以達到提高審美品格的目的。
2.1 以專業必修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理論的切入點
設計概論和設計美學等必修課程可以讓學生了解設計的產生與發展、設計的本質與類型,熟悉中外設計由產生到發展再到成熟的過程,能讓學生了解設計審美的特征、標準以及設計審美的創作過程,從而有效豐富學生的審美理論知識。
2.2 以選修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興趣的渠道
通過開設設計鑒賞、當代西方藝術鑒賞等選修課程,既可以讓學生系統地學習藝術設計概念、原理和欣賞的心理規律,還可以通過對藝術及設計發展流派、代表畫家作品的藝術特征的介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
2.3 強調中華傳統藝術的介入
在系統學習鑒賞性理論課程時,尤其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切入對本地域傳統藝術的學習和吸收,對一些鑒賞類課程的期末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如以完成藝術考察報告的方式為課程的結課考試(考查)方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挖掘自己所在地域的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分析其中的藝術價值和工匠精神,嘗試運用調查法、歸納法、實證法等不同方法進行研究,從調查初期的選題、構思、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調查,到集中分析、提煉、歸納,最后到完成藝術考察報告的撰寫,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江浙地區的高校為例,不論是江蘇的蘇州園林、蘇繡,還是浙江溫州的歐塑、黃楊木雕、細紋刻紙等,都是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的靈感源泉,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鑒賞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關注地域傳統藝術入手,尋找自己的興趣點,通過整理、歸納、分析、總結,完成課程規定的作業,這能有效培養學生熱愛民族傳統藝術的熱情,并使學生綜合審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
3 通過造型基礎課程的訓練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表達能力
不論是培養設計基礎能力的設計素描、設計色彩、構成基礎課程,還是有助于提升形式美感的裝飾與圖案設計、圖形創意課程,都是通過對造型中的點線面、黑白灰、裝飾圖形、色彩、肌理、空間的訓練,使學生在熟悉造型及組合規律的同時,掌握不同課程對審美培養的側重點,從而提高表達形式美的能力。
3.1 通過造型相關課程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造型審美能力
從設計素描和設計色彩課程入手,培養學生運用線條、明暗、色彩、肌理等繪畫語言和技巧表現對象的形體及空間。同時,也要注意結合視覺傳達設計所具有的平面形、黑白歸納、裝飾美感、色調美等專業特點,著重培養學生對形體的黑白灰歸納能力和對色彩的審美表達能力。例如,在設計色彩課程的“色調訓練”單元教學時,選擇維亞爾、馬蒂斯等大師的作品,分析不同流派及代表性畫家在色調表達中的審美的不同特點、方法以及他們對現代審美產生的影響;又如通過對克里姆特、馬蒂斯等西方裝飾色彩名家進行研究,研究大師們如何通過對色彩的平面化處理,追求概括、簡要地表達新的色彩審美理念;再比如在“色彩的情感表達”單元教學時,通過學習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介紹他們分別運用“冷抽象”與“熱抽象”巧妙地使理性繪畫表達與情感的傳遞有了新的突破,從而增強了現代的色彩審美體驗與認知,培養學生的現代審美思維及能力。
3.2 通過構成系列課程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形式感審美能力
在構成設計課程的訓練中,讓學生了解自然美、抽象美、藝術美之間的關系,掌握如何通過對自然美進行點線面抽象元素的概括、提煉,使之具有抽象美的組合規律及構造方法。因此,不論是學習其中的“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均衡”“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材質與空間”,目的都是要依托點線面、色彩、肌理、材料、空間等體現對象的形式美,以及培養學生對多維形態、空間意識、功能與審美相結合的表達能力。
3.3 通過傳統文化諸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傳統文化審美能力
將圖案設計課程與培養學生對傳統裝飾藝術美的鑒賞能力和對現代裝飾圖案的表達能力相結合。通過對圖案設計課程中的“圖案起源”以及“中外傳統圖案發展”等章節知識點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圖案中的藝術特征及表達技巧,從而掌握圖案設計的形式美法則、構成的基本規律、色彩配置和表現方法,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例如,在圖案設計課程“中國歷代傳統圖案”單元的教學中,通過對“新石器時期裝飾圖案”內容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祖先們就創造出了博大精深、絢爛多彩的彩陶文化,它自然、天真、和諧的特點和簡潔、概括、充滿活力的藝術特征令人驚嘆,給人以極高的美的享受,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對傳統裝飾圖案的學習及研究,給設計師們帶來創造及設計的靈感[3]。
4 通過課外實踐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跨入高校大門的大一新生,學習熱情高、好奇心強,在教學中注意審美教育課程的頂層安排,并充分考慮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系列藝術審美訓練活動,能起到補充及延伸課堂教學的作用,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修養及創造能力。
4.1 開辟“第二課堂”進行教學
在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等課程教學時,與國內當年同期的一些專業比賽融合,如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高校數字藝術大賽、大學生藝術展演、全國美育成果展示等賽事,讓一些富有設計創意、表現欲望及能力的學生將完成課程作業與實時專業比賽結合,按照行業、專業比賽的要求對接,最后挑選學生的優秀設計作品推薦參賽。從近幾年各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的獲獎情況來看,它的確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表達能力和審美素質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4.2 將課程教學與利用地域藝術資源有機融合
讓學生根據課程教學的要求,充分利用當地藝術資源,如美術館、博物館、民間藝術館、創意產業園區等,再實地通過藝術考察,吸收及補充課程教學的不足,拓展課程教學中的知識點。還可采用院校之間相互交流、觀摩課程教學展、畢業展的形式,開闊學生的藝術眼界。例如,每年6月份舉辦的廣州美術學院畢業設計展就是在南方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藝術教育及審美鑒賞活動,形成了其特有的教學成果品牌標志,可通過專業老師帶學生前往參觀展覽,分析及講解其中所具有的新的觀念、獨特的創造力、各具特色的個性及較高的表達技巧,同時也通過研究、體驗、交流后,影響并輻射華南地區的高校同類專業,學生們也能從中受到審美熏陶。
4.3 邀請名家進校園的方式提升學術水準
通過學術講座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藝術品位。審美素養的提升靠積累,因此,學生在校的四年當中,可在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邀請一些美術名家、設計大師來學院舉行專業學術講座,同時也可邀請一些企業老板或行業設計總監舉行座談、交流會,使學生們了解在公司及企業中設計審美與受眾需求的關系,加強課堂教學與行業的對接。此外,要大力鼓勵學生關注、參加跨學科的學術活動,不論是人文社科還是科學技術領域,都有益于學生在審美思維和能力的提升[4]。
5 結語
當今,科技的快速發展對視覺傳達設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人工智能、服務設計以及視覺傳達設計中文字、符號、圖像、語音、動態等信息的集成,加上教育界對于培養社會價值觀與美的感悟能力的日益重視,對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及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多元化的要求。因此,視覺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應該融入國際視野,融入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結合課程思政的融入,加強課程教學改革及教學方法創新,將科學與藝術、傳統與現代、人文與審美、立德與樹人有機結合,才能為社會及行業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星.新時代高校美育觀的思辨認識[J].設計藝術研究,2019(03):1-2.
[2] 張文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美育結合的實踐探索[J].藝術科技,2014(07):14-15.
[3] 楊明.中國視覺傳達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01):111-113.
[4] 佘醒,張樂.工科院校美育教學的現狀與改革[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41-142.
作者簡介:馬建華(1958—),男,廣西桂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