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文化時代與數據快速發展時代,表情包的交流滲透在各個社交APP上。表情包作為生活藝術化的視覺符號,其使用和消費在科技主導及視覺文化沖擊下的生成意義值得研究。
關鍵詞:表情包;視覺符號;表意
從表情包的歷史發展而言,可分為三個階段,即1.0版至3.0版。1.0版是美國藝術家哈維·羅斯·鮑爾于1964年創作的原始笑臉表情“÷)”,由此誕生了網絡表情符號。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各種社交軟件迅速發展,人們使用社交軟件來呈現自我的理念逐漸顯現。當各大社交APP原本含有的各種表情包不能滿足用戶消遣、社交的需求時,主體自制的表情包就產生了,即自定義表情包。在表情開始向表情包轉換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喜歡有趣味性和幽默笑式的表達,即網民自創的“meme”表情的出世,這意味著表情包3.0版本的到來。該版本的內容動態化、形象化,形式上大大滿足了當前人們的需求,有動式和靜式圖片;種類上,純符號表情包捷足先登,圖文表情包也占據一定市場。
1 作為視覺符號的表情包
表情包由不同形式的符號構成,是一種不同于語言表達的符號。趙毅衡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一書中對符號概念有所闡述,他認為“符號是被攜帶一定意義的感知”[1]。表情包是作為一種視覺感知的符號而存在的,如果沒有視覺感知這種直觀的感受性能力,我們看表情包就失去了意義,而這些能力跟我們的視覺經驗有關。在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中,他說:“視覺經驗都被包括在空間與時間的情境下。”[2]比如我們能夠辨別色彩的能力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的,而在我們觀看和接受表情包的同時也在時間和空間的情境下去感知它,如此對表情包的觀看和解讀就有了不同的意義。作為符號的存在,有能指與所指的功能,這是索緒爾提出的一個概念。表情包從構成元素上有兩種,即純符號表情包與圖加文字表情包,而動圖與靜圖是呈現表情包的形式。表情包作為符號,本身攜帶著豐富的意義。表情包作為一種媒介,可用來傳遞思想和內容;與文字相比,作為特定符號為青年亞文化的交流帶來豐富的素材,且以不同的形式在社交軟件上互戰。表情包在使用和制造上都有優勢特點。第一,制造成本低。第二,使用范圍廣泛,便于交流傳播,符合火、熱、潮等話題的交流需求,更是有“聊天必有表情包”的社交現象,這種現象受到了視覺文化的影響。
就如海德格爾所說的“世界被把握為圖像”。海德格爾在《林中路》解釋道,“在世界成為圖像之處,存在者整體被確定為那種東西,人對這種東西做了準備,相應地,人因此把這種東西帶到自身面前并在自身面前擁有這種東西,從而在一種決定性意義上要把它擺到自身面前來”[3]。這說明我們自身不但是一幅圖像的存在,而且也是具備把握這樣圖像能力的存在。而這樣的能力存在沖擊著我們的視覺感知,如當我們睜開眼睛時,世界就是各種各樣的圖像,而我們在認知這些圖像的同時也會對我們的視覺文化產生影響。而當視覺文化變得日益重要時,視覺文化就能充分調動人體感官,使人的認知和審美發生巨大變化。視覺文化影響著人們的表達方式、思想情感交流,這些表情包也可解決,這是視覺圖像符號帶來的便利。表情包符號是一種非語言形態,作為圖像符號來表達信息,它是直觀的、接受性強的,因此得以大范圍地出現在各種社交軟件上[4]。
表情包符號傳播也有缺陷,如“圖不達意” “一圖多意”等,難免會出現交流的隔閡或摩擦,反作用也很明顯。因此,表情包符號在視覺文化的影響下,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性語言存在。也因如此,純表情包作為視覺符號存在時,它與圖文表情包、文字之間所表達的意義有了探討的價值,這種探討的價值表現為一種心理意義和自身當下如何存在的意義。下面在表情包作為一個符號的文本時,來探討它們的意義。
2 文字符號、純表情包與圖文表情包符號之辨析
表情包作為視覺符號存在,具有符號的基本功能,是一個能指有多個所指的存在,表情包的運用優勢即傳播性極強、闡釋性極廣。比如,面部微笑這個純符號,其所指可以使接收者產生無限的想象。而圖文的表情包就不同,因文字的融入,其傳情達意的效果更佳,文因圖鮮活,話因圖文傳神。圖文表情包與單純的文字相比,能使主體與對象的視覺表現力與感染力更強,如“要紅包”“愛意傳達”“親子圖”等表情包自由張弛、莊諧有度,交流雙方在你來我往中實現輕松聊天和幽默交流。圖文表情包比純文字符號表情包更具視覺沖擊性,能產生一種雙重視覺沖擊的作用。在發送者與接收者的交流中,我們就賦予了它們不同的表達意義。表情包文化離不開網絡科技文化的發展,文化的意義被表情包所表達,說明網絡科技文化對語言文字的表意有一定的彌補作用。如何辨析三者就體現在“用”與“意”上。
筆者認為,表情包就像生活里的大燴菜一樣,不管是什么表情包,都可以在這個大燴菜里發揮它的作用。不管是純表情包還是圖文表情包,它們都是時代的產物,它們象征的是不同時代的變遷,而且從各個層面反映人民生活的變化,更是人們在不同生活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心理的寫照和映射。所以,三者之間的表意需要一個社會文化的場域。在這個社會文化的場域中,需要進一步了解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場域。
首先,本文對表情包的意義辨析及闡釋是基于符號學理論,把表情包作為符號學理論下的文本來探討,這樣的文本才具備探討它們三者之間的意義。因為不管是文字,還是純表情包、圖文表情包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學者趙毅衡將符號文本概括為“一些符號被組織進一個符號組合中。此符號組合被接收者理解為具有合一的時間和意義向度”[1]。這里要說明三種符號自身的組合如何產生“文本性”意義。三者之間必須通過表意的過程,而符號表意的過程則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間隔,接收與發送的對象都屬于相對獨立的存在。通過組合一起的符號在表意的過程才有了“文本性”的意義。如微笑、純表情包、圖文微笑,被采訪者認為“當發送者打出‘微笑字體這兩個字,我作為接收者,已經很明確地接收到了‘微笑所要傳達的信息或者傳達的意義”。在交流中,“微笑”這兩個字一出來,意義就很明確,我們當下就可以判斷。然而,當發送者發出純符號表情包時,我們需要根據當下的場域去判斷它所傳達的意義和信息。比如,當與長輩或上司交談一些嚴肅的事情時,對方發給你一個微笑的純表情包,在這樣的語境下就需要我們去收集信息與判斷信息。而圖文表情包使我們更能明確其意義所在,但圖文表情包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愉悅感和視覺沖擊感,而且我們也常常收藏一些比較有趣的圖文表情包。通過以上分析,可了解到圖文表情包因為表意清楚且具有趣味性,故而大家還喜歡分享、收藏。然而,對于表情包的使用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許多純表情包可以表達語言文字無法表達的意義,這觀點就像《周易》所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三個符號文本都是表意的,每個文本表達的意義都是針對雙方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表達,從個人延伸到群體。如文字的表達,老年群體經常使用文字表達,他們認為文字就已經能表達得很清楚,不需要增添其他成分。而在青年群體中,大多數青年人覺得文字還不能充分表達出此刻的心境,所以會使用表情包。對于圖文表情包的使用,被采訪者中的青年認為圖文表情包會帶來幽默的交流效果,但不適用于正式的交流。針對這一觀點,筆者深有感受。所以,在使用和表意上,使用的場合不同,表意不一定能全部表達出真正的意義,這是針對實際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來談的,如不同時刻的心理變化、不同人的文化修養、所處的交流環境等等。所以,這三個符號文本在表達不同意義時深層地揭示了人們自身在交流中的自我。
3 表情包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重塑
在三者之間,我們看到了純表情包表達意義時會給人造成誤解或者出現多義解讀。這是符號本身的特點,這需要更多的“伴隨文本”來解讀這些意義。作為符號文本被探討的表情包,符號伴隨文本的解讀對原文本的解讀有輔助作用。而文字直接、明確,但也存在不能表達出文本所要呈現的擬人化表情的情況。而圖文表情包雖把表情包的擬人化表現出來了,但卻缺少滿足心理期待的微妙情感。如偷笑這個純表情包,就是一種心理期待,一種心靈相通,以表情呈現出來,比圖文表情包更具心理情感的隱藏性。而這種心理情感需要發送者再次表達出來,這就是伴隨文本存在的意義。通過采訪、交流,筆者了解到這三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是在不同群體中建構了對自身的文化認同,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場域中得出不同的結果。如人們使用圖文表情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短暫地重塑自我,也就是突破語言文字無法用肢體表達的局限,而圖文表情包的擬人化和動態性可以呈現。也可以說,當我們發送一連串表情包時,這樣的表意不一定與情緒表達呈正比,但是它已經證明了另一個虛擬世界的我正處于短暫重塑中。當然,文字本身的邏輯表達就是主體自身的重塑過程。而純表情包與圖文表情包也是人們在網絡交流中一種自我重塑的結果和呈現。筆者認為,從它們所要表達的意義和隱藏的意義來判斷,其屬于主體自我自由轉換的存在。
然而,當我們在探討三者意義的同時,它們已經作為一種視覺符號而存在了,這就要求我們具備視覺能力。如我們在觀看文字、純表情包、圖文表情包時,一個重要的視覺能力已經進入這樣一個審美判斷的可能性中,雖然這種可能性的判斷可能無法直接讀出它的意義,但對我們揭示意義和接收原意義有很大幫助。
下面來探討在視覺文化影響下,表情包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實現自我重塑的。
表情包除了是一種視覺符號的存在之外,也是一種亞文化的存在。視覺文化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步伐,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審美和需求。文字符號表達出邏輯式、理性式的理性文化主義,而表情包則傾向于表達感性文化主義,屬于一種視覺文化生活。每個人觀看和接收的不一樣,所受的視覺文化影響也不一樣,帶來的結果是只要使用手機,任何表情包都可以用來表達意義。又比如明星表情包、自定義表情包的制作,使用明星表情包的同時也是在追星,明星被觀看已是當下的一種文化現象。明星可以作為一個文本的意義存在和被觀看的生活藝術,表達出發送者想擁有這樣一個笑容或者是表現自身生活的一個常態。美的事物,或者符合自己心中所想所思的那個美本身都是被觀看的生活藝術。顯然,這種生活藝術在人們使用表情包的同時也喚起了自我心中美的形式,而自我心中美的形式可以是自身想要成為的,也可以就是自我本身。就如在自定義表情包里,人的自我重塑這種視覺文化生活藝術現象就會更加明顯。在這個視覺圖像盛行的時代,表情包作為被觀看的亞文化大行其道:第一,它始終是通過我們的視覺能力被接收;第二,對發送者和接收者而言都是一種自我重塑及呈現,對雙方來說都是一致的。在視覺文化被科技影響的時代下,人們對表情包的使用也是被科技“異化”了的。因為科技創造出了什么,人們就或自動或被迫地接受了。當然,通過使用表情包來實現自我重塑和自我認同是不會落伍的,它只會隨著時代的步伐變得更加多樣,因為不管是純符號還是非純符號都會受到視覺文化和科技的影響。它的存在雖然會對語言造成沖擊,甚至在創作表情包時會引發各方面問題,如人物肖像侵權,影視劇作、商家名牌、廣告侵權等等;但表情包始終只能作為一種亞文化而存在,因為它的消費對象和生存環境決定了它具有獨特的亞文化特質,而這樣的一種作為輔助性語言的亞文化存在和表達,正是當下我們自我重塑的結果。
4 結語
在視覺文化發展影響下,人們越來越喜歡使用表情包。表情包的發展是一個人類在不斷的表達中重塑自我的過程,雖然它形式多樣,所指豐富,但終究還是一種在網絡文化的交流中對自己所處社會文化環境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修訂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24,43.
[2]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新編)[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32.
[3] [德]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中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80.
[4] 張銳.視覺文化傳播中表情符號的多重功能[J].現代交際,2019(13):74-75.
作者簡介:羅文祥(1993—),男,貴州都勻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