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19世紀中葉歐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民族主義音樂開始興盛發展。本文首先闡述民族主義時期音樂風格,其次探討民族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最后論述民族主義時期美學思想,以期為人們更好地認識民族主義音樂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民族主義時期;音樂;美學思想
0 引言
音樂藝術在表達民族情感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歐洲音樂一直處于意大利、德國的統治之下,隨著各個國家人民民族意識的增強,廣大音樂家積極探尋如何擺脫外來音樂的禁錮,創造和發展具有本民族風格的音樂[1]。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自身的民族情結,體現其對本民族的熱愛以及對民族獲得自由解放的期盼。民族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歐洲音樂的美學思想,推動了世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1 民族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
首先,匈牙利民族主義音樂風格。巴托克是匈牙利民族主義音樂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巴托克初期的音樂創作風格偏向后浪漫主義。當時巴托克受到李斯特等音樂家的影響,創作了大量交響詩音樂作品。巴托克中期所創作的音樂作品融合了民間傳統音樂與新民族主義音樂風格,其中不乏《羅馬尼亞舞曲》等代表作品。在這一階段,巴托克的作品更加注重突出原始音樂主義,音樂風格較為簡單。巴托克的民族主義音樂作品具有十分強烈的匈牙利舞曲特色,并為廣大管弦樂隊所青睞。柯達伊作為20世紀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創作了大量的民謠歌劇、鋼琴曲等作品。在民族音樂上柯達伊也有所涉獵,基于對民間音樂的探索研究,他編著了四冊《匈牙利歌曲》,為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時至今日,諸如“柯達伊音樂教學法”“柯達伊手勢”等依舊在全球各類音樂教育事業活動中產生著極大的影響。
其次,英國民族主義音樂風格。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才出現民族音樂的發展萌芽,英國民族主義音樂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萌芽階段的英國民族主義音樂風格[2]。在這一階段,埃爾加、帕里等人初步形成了有關英國本民族音樂的創作意識,不過這些人的創作風格依然受到德國音樂的影響,尚不完全屬于英國民族主義音樂,但這為英國民族樂派的產生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成長階段的英國民族主義音樂風格?;魻査固卦谄湟魳穭撟髦?,在延續現代表現技法的基礎上,還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因此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以悠揚含蓄的感覺,《芭蕾組曲》便是霍爾斯特的重要代表作[3]。沃恩·威廉斯長期熱衷于參與當地農村合唱團的演奏,在他看來這是推動民族音樂傳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正是因為他對純正音樂民族主義音樂的不斷吸收,日后才創作出眾多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三是折中與融合階段的英國民族主義音樂風格。該階段英國民族主義音樂風格并不十分突出,眾多作曲家普遍運用現代音樂技法開展創作,但民族主義音樂風格仍或多或少地體現于各類作品中,在此期間也涌現了蒂皮特、布雷頓等杰出作曲家。
最后,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風格。談及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風格,格林卡是不可不提的杰出代表,由他開創的首部俄羅斯的歌劇《伊萬·蘇薩寧》,推進了傳統意大利歌劇與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的有機融合[4]。透過格林卡的作品,人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俄羅斯民族精神與傳統音樂風格的結合,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同時對于整個人類世界的音樂發展來說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又一大代表人物,基于對格林卡音樂發展的繼承,柴可夫斯基還不斷借鑒西歐國家音樂發展經驗,倡導對本民族音樂傳統的繼承發揚。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抵御強權的血淚辛酸,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2 民族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
巴托克是民族主義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現以巴托克作品為例,對民族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進行分析。
2.1 節奏
巴托克作為20世紀眾多著迷于傳統節奏創新的先行者之一,他長期投身于對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東歐地區民族民歌的研究,從中提煉出有別于過去音樂的節奏,并將該部分節奏廣泛運用于自身的實際創作中,由此為音樂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新型節奏,如改變拍號、多節拍的運用等[5]。其中,改變拍號是20世紀各類節奏中的重要代表,雖然改變拍號不是20世紀特別的設計,但這并不影響它在20世紀的廣泛運用。在這一節奏運用中,小節線不僅可實現對小節的劃分,同時它們并不受固定位置約束,有的暗示著節奏的重音,有的移動著記錄節奏的模式,這一變換使音樂不會被小節強行分割,而是讓小節依附音樂。多節拍是與多調性相似的節拍,也就是同時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可通過聽覺分辨的拍子。多節拍的運用通常存在三種組合情況,一是相一致的拍號,但運用于不同地方;二是有區別的拍號,但有著相同的小節線;三是有區別的拍號,同時小節線也不相同。雖然這三種組合情況都可能出現,但相比較而言,第三種最易于通過聽覺分辨,因而也得到了最廣泛的運用。
2.2 調性
20世紀的音樂除了存在一些傳統調性方式之外,還產生了諸如新調性、多調性等新的調性類型。巴托克的音樂語言是基于民族民間音樂的調性因素。對于巴托克來說,民族民間音樂才是主調音樂。他不提倡無調性學派,且對于和聲結構不協和處理、樂曲結構組織等方面始終堅持傳統形式。為此,在音樂創作中,巴托克廣泛運用新調性、多調性等,而不是傳統觀念上的大小調[6]。其中,新調性即近代音樂中與傳統調性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其調性因素中調中心和弦為核心表現之一。調中心音的形成與旋律性、音樂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以此讓人明確心音作用。而對于調中心和弦的實現,在保證構建調中心音的各項前提下,在和聲方面通常為三度疊置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及七和弦或者在該部分和弦基礎上的相應變化。和傳統調性相比,調中心和弦表現出半音化的和聲、復雜化及不協和化的和諧結構。多調性作為民族主義音樂中的一種新型調性處理方式,指的是在一個段落或者一首樂曲的各個層次中,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調性的縱向結合。而兩種調性相結合可稱作復合調性,兩種以上調性相結合可稱作多調性,它們通常合稱為多調性。多調性是對復合和聲的繼承發展,倘若復合和聲在各層次處理中獲得對應的中心音或者主和弦,便可轉變成多調性。對于多調性的實現,要求各個調性層次都對應著自身明確的旋律性調性或者和聲性調性,如此方可實現明確的多調性效果。
2.3 和聲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隨著音樂表現范圍的逐步擴大,和聲亦實現了不斷發展。巴托克立足于本民族調式進行和聲創作,致力于吸納各種流派創作者的和聲語言,對印象派的和聲十分青睞[7]。對德彪西多調式的運用,進一步推動了巴托克“調式半音體系”的完成,該體系是以民族民間音樂調式為基礎的。在巴托克的創作中,音階類型的豐富性造就了和聲的豐富性。音階是旋律、和聲的重要基礎,在民族主義音樂中,獨特的調式音階是實現旋律特色、和聲特色的重要因素。巴托克在創作中不僅善于運用各式各樣的大小調音階,還樂于運用匈牙利的五聲音階、獨特的民族調式音階實現旋律與和聲特色。
2.4 織體
織體主要可分為主調音樂織體、復調織體以及單聲部織體等類型[8]。巴托克作品所涉及領域十分廣泛,音樂作品大多為鋼琴樂、管弦樂等。他的三首《鋼琴協奏曲》、六首《弦樂四重奏》及一系列管弦樂作品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其音樂創作中的織體特征。巴托克所創作的《弦樂四重奏》受到了眾多音樂家的影響,如貝多芬等。在他的作品中,德奧風格織體特色明顯,有著嚴謹且又富于轉變的動機發展和對位處理?;诖耍屯锌诉€創造出特色鮮明的織體風格,諸如微型旋律、“夜樂風格”等。
3 民族主義時期的美學思想
3.1 德沃夏克的音樂美學思想
1841年德沃夏克出生于捷克的一個小村莊,成長于浪漫主義與民主主義銜接時期,他熱愛祖國,致力于推動民族文化發展,同時也深受西歐古典樂派、浪漫樂派作品的影響。19世紀,歐洲眾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廣大音樂家致力于擺脫國外音樂的束縛,不斷推動本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為祖國民族解放運動貢獻一份力量,由此產生了民族主義音樂及民族樂派,德沃夏克便是其中的一大代表。自19世紀中期開始,德沃夏克便十分關注民族音樂的發展,與此同時,他創作了《斯拉夫狂想曲》等廣受歡迎的音樂作品,以期通過本民族音樂彰顯本國的傳統文化、人文風俗,傳承國家與民族的優良傳統,進一步推動民族的自由獨立[9]。德沃夏克的作品中融入大量的傳統民歌音樂元素,基于對這些元素的借鑒創新,他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民族個性。以德沃夏克的代表作《自新大陸》為例,該作品在借鑒美國民間音樂相關元素的基礎上,表現出了強烈的捷克民族音樂特色,作品一方面表達了創作者身處異域的各種感受,另一方面表達了創作者的思鄉之情。德沃夏克憑借其出眾且熱忱的音樂創作才能,對推動捷克民族音樂的進步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3.2 格里格的音樂美學思想
格里格是挪威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創作了60多首鋼琴小品,體現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并享譽全球。他創作的音樂作品無不體現出鮮明的挪威民族風格。首先在題材選擇方面,格里格創作的60多首鋼琴小品中,基本每首作品都與挪威存在不同程度的關聯,如《斯普林格舞曲》《挪威舞曲》等作品取材于舞蹈民族舞蹈;《致春天》《我的故鄉》等作品取材于挪威的自然風光;《小精靈的舞蹈》等作品是取材于挪威的神話傳說。格里格音樂創作題材的選擇深刻展現了其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自信[10]。其次,技術運用方面,格里格在音樂創作中充分參考借鑒了挪威傳統民族音樂,突出了挪威音樂特色,以此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例如,在調式調性上,基于對傳統大小調體系的繼承,他還融入了挪威民族音樂中的自然調式元素。又如,在節奏上,格里格特別追求節奏的表現力,為此他通過感受挪威民間音樂、舞蹈尋找靈感,進而開展鋼琴小品的創作,使作品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特色。在格里格創作的《挪威舞曲》中,可找到哈林舞的影子,如左手的空五度由弱拍起手,第二拍為重音,與旋律產生重音的交錯,在高音區產生的強烈重音,便是對哈林舞中跳躍、空翻等動作的借鑒[11]。因而,不管是題材選擇方面還是實際創作技術方面,格里格始終以挪威傳統音樂為依托,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特色。
4 結語
20世紀民族主義音樂蓬勃發展,涌現出眾多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民族音樂家,他們為發展本民族音樂努力奮斗,基于對本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發揚,以及對其他國家地區音樂元素的吸收,旨在展現本民族音樂的鮮明個性,因此他們創作出的音樂作品所散發的魅力為民族乃至世界所認同。偉大的民族主義音樂家們以炙熱的情感和獨特的旋律,實現了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詮釋。
參考文獻:
[1] 丁紅梅.試論20世紀美國民族主義風格在科普蘭創作中的體現[J].樂府新聲,2009(2):37-42.
[2] 王雅杰.淺談20世紀民族主義音樂的發展[J].北方音樂,2019(11):14,22.
[3] 孫國忠.埃爾加與“英國音樂復興”[J].音樂藝術,2003(02):13-21.
[4] 劉海濤.試論俄國“強力集團”音樂創作的美學特征[J].黃河之聲,2018(09):26.
[5] 宋姍姍.論音樂創作中的時代意識與民族意識[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01):59-62.
[6] 張淼.淺談巴托克與二十世紀民族主義音樂——巴托克音樂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1(23):25.
[7] 王婷婷,丁運成.影響巴托克音樂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J].蚌埠學院學報,2020(06):12-15.
[8] 高藝.探究巴托克鋼琴音樂的創作和演奏風格[J].北方音樂,2019(23):17,19.
[9] 孫正達.國外對德沃夏克“美國時期”音樂研究的文獻綜述[J].劍南文學月刊,2012(04):161-162.
[10] 何其楊.格里格鋼琴小品的音樂美學特征[J].大舞臺,2014(08):127-128.
[11] 朱蕊,尤燕,段湘君.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影響[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9(08):85.
作者簡介:彭鋮(1996—),女,湖南龍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