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陽 圣倩倩
摘要:農業生產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產活動之一,對農耕文明的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現代農業呈現多功能發展的趨勢,目前集游玩、體驗、住宿和餐飲于一體的綜合型農業項目廣受青睞。本文以南京八卦洲農業嘉年華為切入口,分析農業嘉年華模式中的農業景觀設計。
關鍵詞:農業嘉年華;景觀設計;八卦洲
1 研究概述
1.1 農業嘉年華的內涵
農業嘉年華通俗意義上來說就是嘉年華與農業的有機融合,是農業主題慶典活動,如今已成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載體,是對傳統嘉年華的一種創新和突破。傳統嘉年華活動內容單一,并且受眾人群有較強的局限性,而農業嘉年華則結合科技的手段將農業以一種新型方式展示出來,能讓更多人感受農業豐收的氛圍,參與有數千年歷史的勞作活動。
南京嘉年華以農業場地為基礎,用景觀設計的手段,打造互動體驗性娛樂區域,展現金陵農業歷史和民俗文化??萍紝τ趲愚r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在耕種環節幫助農民增收,更在展示環節提升了展示的多樣性。近年來廣受推崇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是指在都市附近(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發展起的為都市居民提供優良農副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的高集約化、多功能農業。
農業嘉年華作為一種新型農業展示模式,能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良好的對接平臺,減少中間環節的收益損耗,還能讓消費者更加充分地了解和體驗當地現代化農業生產背景下的一整套生產流程。
1.2 南京農業嘉年華簡介
截至2020年,農業嘉年華已在南京舉辦了十六屆,是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農業與金陵文化結合而催生出的一種新價值產業鏈,作為新媒介有效傳播了金陵文化。2020年第十六屆南京農業嘉年華于2020年9月22日在棲霞區八卦洲陌上花渡開幕。
南京八卦洲陌上花渡園區地處江北新區的棲霞區八卦洲街道,全園占地1788畝,以農業嘉年華為核心,以休閑農業為主題,打造農業綜合體。場地內有多樣化的服務項目,有火車旅館、生態餐廳等景觀亮點。
自2017年起,南京市政府明確規劃將打造八卦洲南京農業嘉年華展示體驗核心區、江北新區城鄉統籌發展引領區、城市中心生態休閑農業區,借助農業嘉年華的活動,對該區域的農業資源和休閑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對村莊環境進行整治改造,形成農旅特色小鎮。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南京農業嘉年華已經從最初的休閑農業園區推介、名牌農產品推介、農家美食現場制作、民間絕技現場展示等簡單的四大板塊發展到展、娛、商、演、學、研全方位的擴展,并最終達到品牌推廣的效果[1]。現在,南京農業嘉年華發展成了全面展示南京市農業發展成就的品牌性活動。
1.3 農業嘉年華現存問題及策略
南京市政府起初打造八卦洲農業嘉年華的目標是能對周邊區域的農業資源和休閑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形成農旅特色小鎮。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周邊居民的受益仍然較小。雖然農業嘉年華在規模上已初具雛形,但對周邊資源的整合作用仍然較小,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并沒有得到改善。
文化宣傳力度不到位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南京農業嘉年華目前仍只在小眾群體中有關注度,大多數都市居民對此不了解,尤其是對于年輕人群體而言,相比于嘉年華,音樂節可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農業嘉年華應該尋找到與當下主流文化共通的點,并借此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場地相關設施后期維護不到位也是其中一個問題。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場地內的娛樂設施缺乏一定的維護,相關使用設備出現老舊損壞現象,而景觀則呈現出了自然生長的野性,明顯與開始的設計意圖不符。2020年的疫情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農業嘉年華也受到了巨大影響,但只有保證場地的娛樂性才能吸引足夠多的游客。
2 農業嘉年華模式的景觀設計
2.1 農業嘉年華模式下溫室景觀空間設計
農業嘉年華與傳統的農業景觀的一大區別在于它需要有足夠面積的溫室空間對游客進行展陳的介紹。例如,南京農業嘉年華陌上花渡景區內的百合館內陳列著豐富的植物,并根據地域進行區分和詳細介紹。每一個省有專屬的植物展陳區域,廣東省區域的植物一般是熱帶植物,而甘肅省的展陳則更偏向于沙漠景觀,通過風格迥異的景觀表達不同地域的特色,能使游客對于每個省的景觀有直觀的感受。因此,農業嘉年華溫室景觀的設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用景觀設計的手段去展現某一主題與地域特色。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必須保證溫室空間的分割合理、景觀游線的設計符合規范[2]。除此以外,因為農業嘉年華必須具備可持續性經營的條件,所以在設計時需要融入對科學、藝術和經濟的考慮。
溫室景觀空間設計相對于室外景觀空間的設計更難。在自然的條件下,豎向高度對于景觀設計的制約較小,更多的是處理高差的變化。而在室內空間中,不僅建筑的高度制約著設計的表達,更因為溫室的頂部大部分為玻璃,在地域性景觀設計時需要考慮光線強度對植物的影響,北方植物在種植和后期維護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南京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植物和寒帶植物的養護需要更高的成本,只有少部分的植物可以得到很好的養護,這也給溫室空間景觀設計帶來了另一大挑戰。景觀的主體是植物,水體、石材還有構筑物等只是起襯托的作用,在室外景觀設計中,因地制宜是第一要義,必須選取當地適種樹種,但農業嘉年華的溫室空間主要起科普作用,因此必須對各地的植物進行展陳。在設計時,可以在條件制約的情況下,更多地考慮耐性強的樹種,如熱帶植物中的棕櫚在南京地區就可以很好地生長,維護成本較低。景觀設計本質上是經濟生產的附屬物,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精神文明的建設,景觀設計也由此而生。所以,考慮到溫室空間的特殊性[3],可以在適當犧牲景觀豐富度的基礎上,對場地后期的維護成本進行更多的考量。
2.2 農業嘉年華模式下的室外景觀設計
對于農業嘉年華模式下的室外空間而言,最重要的是場地景觀的豐富度。農業嘉年華是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衍生物,它給遠離鄉村、遠離農業生產的都市居民提供了一個走進農業的機會。因此,可以以農業生產為主題,運用景觀設計的手段,在較大的空間內展現多樣化的農業生產景觀。
在陌上花渡景區內,有采摘園、稻田捉魚、水上樂園等不同類型的景觀,兼顧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全園整體有著明顯的分區,溫室空間和室外空間相分離,但在具體分區上卻顯得較為混亂。農業嘉年華目前仍缺乏一定的知名度,大眾對其的了解還不足,所以來景區參觀的游客多出于親子游或校園組織的遠游活動,其中有個不可忽視的主體就是兒童。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兒童天生就對未知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功能分區的時候應將兒童活動區設置在景區入口處,方便兒童能快速對場地產生興趣。而在現在的場地中,主要的兒童活動區布置在場地的角落,與入口的距離較遠,通達性較差。
農業嘉年華的景觀除了具備傳統的美學、經濟價值外,文化價值也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如何體現農民豐收的場景,如何展現當地的文化內涵,都成了重要的問題。對前者而言,陌上花渡起到了極好的范例作用,場地的各景觀可以展示不同時期、不同農業生產的場景,讓游客對于農業生產這一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產活動有了直觀清晰的了解。尤其是在場地內設置了許多知識科普板,用卡通的形式向游客科普各類常見的農業植物的相關知識,這對于農業文化的傳播是很有益的。
但在文化內涵的展現的處理方面,筆者認為該項目略有不足,在游覽的過程中,很難感受到獨屬于金陵的場地文化。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城市。在這樣一個城市中舉辦農業嘉年華,更需要對當地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不只要用語言以及圖形的方式,而要直接在“大地上作畫”。這是屬于景觀的獨特浪漫方式,也可以給游客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業嘉年華的景觀形式日趨多樣化。從廣度來說,農業嘉年華已集展、娛、商、演、學、研于一體,如今需要做的是拓展產業深度,提升景觀的豐富度和可玩性。農業嘉年華的室外景觀是一種農業景觀,在如今高樓林立的都市中,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理應得到大力推廣,但從場地本身的角度出發,也需要具備足夠的可玩性,才能吸引到游客。
2.3 農業嘉年華模式下的互動體驗性設計
近年來,互動體驗性設計受到了日趨廣泛的關注[4],做到了讓游覽者也參與到景觀設計中。以前該設計通常是在街旁綠地或公園內等兒童活動場地中零散分布,然而隨著理念的不斷創新發展,在一些城市的農業嘉年華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互動體驗性設計的融入。例如,以豌豆的形象為原型,模仿著名游戲“植物大戰僵尸”中豌豆射手設計的播種機,通過游覽者的操作讓種子憑借風媒播種。在陌上花渡景區內,這種形式的設計應該得到引進,它最大限度地契合了當下時代的流行元素,也讓原本單調的景觀更具可玩性。
互動體驗性設計是通過作用于人的五感,讓景觀產生多維度的影響。傳統的景觀設計只會給人的視覺帶來沖擊力,少數的景觀還能帶來聽覺上的震撼,但這仍有極大的局限性?;芋w驗性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調動人的多個感官,讓設計能給人帶來更加強烈和持續性的體驗。
南京農業嘉年華可以效仿北京的農業嘉年華,設計一些可互動的美食品嘗環節,通過對場地內活動的豐富,更好地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農業本身就需要人為參與,當人類發現糧食是可以人為種植的時候就開始走上糧食生產的道路,這讓人類文明產生巨大的飛躍,人口的數量急劇增加,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而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已經與土地脫節,設置農業嘉年華的目的之一也在于重新加固人與土地之間的聯系,而這不是簡單的景觀的營造就能做到的。對于實際參與的活動,人會有更直觀的感受,也會有更長時間的記憶。
2.4 農業嘉年華的植物選擇
對于農業嘉年華的植物選擇,要盡量考慮因地制宜,選取當地本土農作物,以降低經濟成本。另外,場地內農作物的四季豐富度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在傳統的景觀設計中,場地內的植物要做到能體現四季交替,以提高場地景觀的豐富度。
但對于農業景觀來說,更多時候是需要大面積的場地表現一種農作物的生長狀態的。例如,陌上花渡景區內的稻田守望景觀,就是由大面積的稻田構成的[5]。當豐收的季節過去后,原有的場地呈現的是荒蕪的狀態,這時就需要用另外的農作物對此進行補充,以提高場地的豐富度,在場地內形成四季連續的景觀。植物對于場地的影響自是不必多說,只有植物的加入才能讓景觀具有更強的完整性。
3 結語
農業景觀于中國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如今,仍有較多的人口是農村戶口,從事著農業生產活動。不同于城市內的植物造景是為了更好地呈現自然的景觀效果。對于農民而言,他們時刻都在與自然發生關系,從事的也是“最接地氣”的工作。因此,在設計農業嘉年華的植物造景的時候,原有的目的已經發生了改變,園林要呈現給他們的不再是精心設計的景觀,以讓他們獲得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而是通過一系列帶有文化教育意義的景觀,表達對于他們工作的贊美,對于他們辛勤付出的贊賞。
農業景觀是未來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雖然時至2020年南京已經舉行了十六屆農業嘉年華,但經過對場地的調研,發現場地本身的定位并不明確,場地內很多景觀缺乏后期維護,無法吸引城市中的人來此參觀以達到進一步宣傳農業文化的目的。而想要進一步擴大農業嘉年華的影響力,植物造景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美學欣賞中達到平衡,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磊.淺析農業嘉年華溫室中景觀空間利用與立體設計[J].現代園藝,2021,44(11):101-103.
[2] 趙英杰.基于農業元素的體驗性設計方法探討——以農業嘉年華為例[J].現代園藝,2021,44(09):145-147.
[3] 楊亞坤.淺析農業嘉年華主題場館中的展陳設計[J].現代園藝,2021,44(01):168-170.
[4] 徐若愚,火艷.文化景觀中導視系統設計的研究[J].設計(上),2018(12):55-57.
[5] 祝遵凌.設計與自然生態[J].設計,2018(11):7.
作者簡介:劉宇陽(2000—),男,江蘇句容人,本科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圣倩倩(1989—),女,安徽固鎮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園林植物應用與園林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