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娟
摘要:在幼兒身心發展的初期階段,開展食育有助于幼兒開發感官,逐漸認知飲食文化與周邊世界。本文以幼兒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簡述了食育發展的必要性,通過對環境創設法、親子食育法、五感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幼兒食育課程進行分析,明確了食育課程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幼兒;食育課程;食育效果
在幼兒身心發展的初期階段,應該注重幼兒教育的基礎性、多元性、全面性,在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當下,食育也是不可忽視的基礎教育之一[1]。幼兒食育的建設發展,不僅關乎著家長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系,更關乎著幼兒園基礎性教育課程的開展與推進。
一、食育的內涵及開展食育課程的必要性
所謂食育,就是以飲食為核心來開展的相關教育教學活動,食育不僅是一門基礎教育性課程,更是一個內涵深厚的生活課題,需要教師、家長、幼兒等多方共同參與,積極創設一個充滿趣味性的飲食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將真實的飲食過程與飽滿的文本理論相結合,從而達到引導幼兒熟知傳統飲食文化的目的,繼而在實踐中逐漸培養并生成獨特的飲食習慣,以此為基點來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開展食育課程的必要性。
開展食育課程,一是讓幼兒正確認識生長、采摘、烹飪、品嘗等飲食過程,在認知過程中建立自我與食物的感情鏈接;二是利用科學的食育體系、食育課程讓幼兒感知外界環境,從而促進幼兒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三是通過“飲食”過程來拓展孩子的認知世界,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飲食文化的熏陶,從而拓展幼兒的思維認知邊界與情感釋放能力。[2]
二、具體食育課程效果分析
2.1環境創設法
在進行幼兒教育的初期,幼兒園需要給兒童創設一個能發揮自然力量的情境,讓兒童通過自身感官去進行認知,同時細雨無聲地在認知過程中浸潤知識與文化,從而起到引導與教育的作用[3]。基于此概念,結合幼兒園的實際資源情況,在內部選擇并開辟一塊食物種植區域,栽種不同蔬菜水果,組織兒童觀察并實時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利用自然情境促進兒童積極認知自然界的新鮮事物,并在認知過程中逐步建立起珍惜食物的良好飲食觀念,這是一種需要長期性、持續性開展的食育課程。
2.2親子食育法
親子食育法,是指以親子互動為中心,教師引導為輔助的一種食育課程模式。該課程可選擇戶外野餐、家庭廚房、廚藝比拼等多種形式,通過飲食活動讓父母與兒童之間建立緊密的連接,從而引導兒童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比如在開展戶外野餐活動時,父母可以讓兒童來選擇野餐食物,與兒童一同動手制作食物并在活動中進行分享,借此來促進兒童認知、動手、分享、珍惜等能力或觀念的建立。該食育課程不僅能加強兒童對人群和周邊事物的情感投射,更能加強家庭內部獨特飲食觀的建立,是一種適合長期開展的家庭式食育課程。
2.3五感教育法
幼兒初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體驗感知式教學,通過視、聽、觸、味、嗅來直接學習外界信息,從而逐漸建立并健全自我的知識體系。視覺上,兒童可以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聽覺上,可以通過繪本誦讀、節目播報等方式來傳播飲食知識;觸覺上,可以讓兒童親自觸摸不同類型的食材并描述自我的感覺;味覺和嗅覺上,可以讓兒童品嘗不同類型的食物。該食育課程注重個人體驗感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搭建合理的膳食結構,從而保障兒童生長發育的正常營養供給[4]。
三、建立健全食育課程評價體系
幼兒園食育課程評價,主要是通過對食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過程的判定,來甄別兒童是否獲得基本的食物感知能力、是否初步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否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換言之,就是針對食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活動方式設置、活動開展過程、活動效果等基本要素進行客觀評價,根據評價內容進行工作調整與改進。要建立健全食育課程評價體系,可以將量化、質化、隨即性、總結性等多種評價方式應用于課程之中,從而促進課程體系完善與幼兒整體發展。
3.1量化評價與質化評價
量化評價與質化評價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常用的評價方式,前者關注具體數據變化,后者注重情緒感知。
量化評價是指記錄兒童在食育課程中的相關學習數據,根據詳細的數據來對幼兒的活動表現進行分解與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觀體現兒童的發展曲線。但考慮到食育課程更多的是促進兒童的情緒、需求、感知等抽象認識,難以直接量化,更需要通過質化評價來深入記錄兒童的行為意義與獨特體驗。質化評價更關注食育課程的動態發展,關注學習主體處在食育情境中的思維感知變化,能通過幼兒的外在情緒表達去理解其內在的規則建立、觀點發展、理念樹立。針對食育課程而言,應以量化評價為基礎,以質化評價為核心,以動態的評價體系去促進幼兒持續的成長與發展。
3.2隨即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食育課程是動態性的活動,食育主體是活躍的兒童,針對兩者的特點,可以采用隨即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促進食育課程的整體發展。
隨即性評價注重與食育活動的緊密連接,存在于活動中的每一個動態細節。這種評價方式注重幼兒在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情緒反應,主要是針對食育課程的突發狀況和幼兒的實時反應進行評價,通過語言與肢體的反饋來鼓勵幼兒的認知,并根據評價結果來對課程進行優化與調整。終結性評價主要用于評價食育課程的整體教學目標與任務,可以在課程結束后幫助幼兒和家長回溯活動細節,針對其中所展現出來的優勢與劣勢進行總結,確保下一次課程時對此進行調整與改善。
四、結語
食育文化是基于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一種新體系,幼兒食育課程作為其中的關鍵點,必須得到應有的正視與重視。在食育課程開展過程中,不僅要針對課程效果進行深入分析,更需要建立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才能從飲食根基上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從而激發全年齡階段的素質發展[5]。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白宇.日本幼兒食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3]馮芳,等.幼兒園環境創設[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7-96.
[4]宋媛,賀永琴.食育從兒童抓起:讓食育走進教育視野[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5]宋雨桐.促進幼兒合作游戲策略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3,4(1):83-85.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南灣博樂幼兒園 5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