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俠
一、對小學低段發展兒童語感的理性認識
(一)理論上講:小學低段是兒童語感發展的關鍵時期
1 從認知發展角度看,低段兒童處于語感發展的關鍵時期。
2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看,低段是培育兒童語感的最佳階段。
(二)策略上看:童謠在兒童語感發展初期有著重要作用
最佳途徑:吟誦品讀美文;常見途徑:古詩中訓練語感;尋求新途徑:以童謠發展語感。
二、尋求童謠元素,探索操作路徑
(一)低段語文教材中童謠元素存在及其編寫的特點
特點之一:情境圖中,童謠導學;特點之二:課文情境,童謠描繪;特點之三:認知沖突,童謠捕捉;特點之四:文字游戲,童謠玩樂;特點之五:學習方法,童謠滲透。 (二)低段教材中童謠編寫的規律。
童謠自創主要有兩種:一為改編,包括加字、刪字、改字等;二為創作,包括仿寫、創新等。我們尚未有能力去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基于自身的理解及所創編的童謠,認為低段語文教材當中,童謠的編寫有以下一些規律。
1 規律之一:關注學生興趣所在
童謠以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牢牢吸引住孩子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誦讀童謠的隱性動機。內容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往往容易激發學生去誦讀的內部動機,“接受性”和“質量”強烈地影響到發展語感的成效。
2規律之二:抓住教學重點難點
童謠教材創生和開發的“加工場”,經過創編的童謠應該給學生的是:①具有具體、直觀、形象的思維;②適合兒童的生活體驗、思想程度和興趣的淺顯的內容;③精練、簡潔、口語化,適合兒童朗誦的語言是這三者的結合體。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喚起其內心視像以典型語言最先輸入給學生,通過典型語言的同化輻射形成格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3規律之三:無痕改變認知沖突
低段學生思考只基于“生活橫斷面”,面臨鋪天蓋地的拼音、生字、詞語,他們尚未適應引發認知沖突的過程。教師要將可能暴露和呈現的認知沖突在出現之前,在認知水平上得到正確的引導并向前發展。即語感品質向敏捷性發展:能從語言中迅速領悟信息,能快捷地感受或捕捉到語像、語情、語意,尤其是語言的隱含意;能迅速地區分相近語素的細微差別;能敏銳地預測到還未說出或未說全的話語;能在感覺層面上敏捷地生成語言。
4規律之四:符合童謠韻律
童謠形式復雜多樣,修辭方式也多樣。低段語文教材童謠編寫篇幅簡短,結構比傳統童謠變化多。三字句是仿效三字經的句式而來;四字句大多來自四字詞語和成語,教材本身部分課文就是用四字的詞語串聯成;五言句和七言句根據古詩衍生而來,對編童謠的老師而言是較易上手的形式;長短句即雜言形式對字數的要求比較自由,不受限制,對教材中的童謠元素而言,更易于編排。
(三)童謠多元開放的形式與方法
1基本思路。由上圖可知,教材、童謠、語感存在著良性循環,其中“發展語感”是我們的初級目標,而通過語感的發展促進語文的學習,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也是新的循環上升。此中,讀的環節是發展語感的關鍵所在。實踐證明,開展誦讀童謠容易,而真正能夠發展學生的語感則難,由此教師必須研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落實童謠的實效。
2 尋找元素。語感的產生是以感性為主體的,現行教材中的形象并非視覺形象,情景圖大部分是以分散的學習點、沒有聯系的圖片呈現,這些空白點都是童謠的元素。
3創編童謠。教師重在“源于教材,創作童謠”,自創童謠是兒童文學創作能力的最初體現。加以正確的引導,有助于他們增強自信心。
4誦讀童謠。從學生的直覺感知(想象、聯想、共鳴及語言的音律、節奏等感受)引起審美心理反應,一邊表演,一邊誦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適應語言的最近發展區,使童謠的記憶長度保持。
三、童謠對兒童語感促進的一般規律
(一)直覺學習,無意記憶
通過多元形式的童謠誦讀,促進了語感直覺層面上正誤感的敏銳性。童謠賦予孩子自動生成正確的言語,同時有了寫童謠的“工具”。這是強化記憶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童謠的韻語,可防遺忘
自行編寫的童謠,“組織精”,有“情”有“義”。實踐結果證明,童謠越是具有“組織性”,節奏性越強,越容易記憶越難遺忘。
(三)意義聯想,滲透人文
經過創編的童謠成為一個多層面、立體式的多維體驗,誦讀必然要引發聯想和想象,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四)表現學習,美育熏陶
“表現學習”就是用節奏、音樂、動作和角色的形式讀出唱出童謠獨特的美感和趣味,給學生的表現學習提供平臺,讓每個孩子都有精彩的表現。
四、借助童謠發展語感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
(一)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童謠發展語感研究十分重視童謠所包含元素的質量以及童謠和語文教學的聯系,尤其肯定從教材中選取內容作為童謠成分的重要意義。童謠的顧本性,童謠是選取教材當中或教輔材料當中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的材料當中直接采集的內容,不是從別的地方拿來的童謠。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知道兒童的發展規律才可以從教材當中尋找童謠元素創編童謠,是側重于對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是基于對教材的整體把握的基礎,進行宏觀調控、區別對待,即對教材進行重組,并非是拿來就用。因而,童謠的創編貴在因教材而異,因學生而異。
(二)“適合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童謠中有收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發展,因而要用童謠幫助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感得到發展,發掘除了課文學習之外的學習潛能,促進自己的學習,起到一種“心靈相通”的效果,使大量重復、爭分奪秒的學習煥發童年的趣味和快樂的本質。
(三)“尋求規律”,授之以漁
并不是教材中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創編成童謠,能夠創編成童謠的元素也是不相同的。編成童謠的教材存在以下規律:一是元素(字、詞)在音、形、義方面有關聯,能通過組織形成有趣活潑的童謠;二是元素(包括字、詞、句子)之間有一定的聯系,能通過組織形成貼近與學生生活經驗和場景的童謠;三是元素是難以理解或記憶的,能通過淺顯的語言表達成通俗易懂又方便記憶的童謠,讓學生喜歡讀、愛讀。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魏崗鎮蓋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