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萍

摘要:在當今數學教學中,困擾我們較多的是老師都教了,學生聽懂了,但是學生獨立解題時仍有困惑。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可能學生上課不夠認真,或者記憶力不佳,或者理解力偏低等。筆者認為,正是因為老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具有個體差異的人,所以我們更要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創造出能彌補不足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核心問題;教學;學生;教師
問題,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也是進行數學教學的載體。真正的問題,并不是學生能立即作答的,而是要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交流互動,且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問題。如此說來,怎樣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直接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效。圍繞核心問題展開的教學,能有效降低因個體差異帶來的學習困擾,促使學生學習自然發生。
一、概念界定
核心問題教學,即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教學,核心問題是一節課的教學命脈,所有的教學環節都圍繞它開展、發生、發展。
二、優勢分析
核心問題教學,如何促使學生的學習自然發生,它有著怎樣的優勢呢?
1.教學過程重難點突出,學生聽講抓得住要害。
2.教學過程邏輯性強,學生聽課不容易走神。
3.教師提問方向明確,學生思考問題對性強。
4.啟發得多、攙扶得少,促進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
5.開放性強,學生思考問題不受限。
6.核心問題高度凝練,利于學生清晰學習目標。
……
核心問題教學,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放心、放手、信任和尊重。核心問題教學,開放教師的教學行為,激活學生的自主思維,讓學生的各項能力在無形中得到開發。
三、教學運用
(一)設計核心問題——備課主要內容
備課到底備什么?面對一個教學內容,許多老師的習慣就是按照書本例題和習題的順序,把書上所有內容塞到學生頭腦中去;或者直接拿來主義,被現成的課件和教案束縛自己的教學思路。顯然,這與核心問題教學是相違背的。
不妨,我們先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學習者的角色,作為一個學習者,課前可能會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知識?它能幫助我解決什么樣的新問題?所學的新知識和之前學過的哪個知識之間是有聯系的?……如果老師上課的過程中正好解決了學習者的這些疑慮,那么學習者是不是就會聽得更加入耳、入心?因此,備課不是“背課”,備課也不是拿來主義,備課應思考如何引領聽者的大腦自覺運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學生頭腦中存在的真實問題一起融入到新課的教學設計中去,凝聚成引領新課教學的核心問題。所以,備課其實就是要設計好核心問題,讓核心問題導航老師的教學,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發生。
那么,什么樣的核心問題才能讓學習自然發生呢?
1.變多而雜為少而精
任何東西,多即無。課堂提問也一樣,提得太多,容易主次不分,抓不住重點,而且給人感覺散亂而缺乏邏輯性,使學生難以領悟教師的用意。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先抓大方向,整理出總框架,然后再提煉出為數不多的核心問題。
比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這一課,如果僅僅圍繞著要解決的那個實際問題,那么每個實際問題都不一樣,有圖形的轉化,有算式的轉化,有語句的轉化,有思考角度的轉化……如果就著問題本身來研究解決策略的話,一節課下來,將會累計許許多多雜亂的小問題,最終轉化的策略留給學生的印象可能會是“好復雜”、“好難”,等等。但是,如果能在變化多端的同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少而精的幾個核心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策略,那將會使學生的學習有抓手,因為有了抓手,學習就能自然發生。
解決這些問題時都變了原先的模樣卻沒有改變結果。所以,思考解決策略時把重點放在“怎么變才能使結果不變但解決起來卻比原來方便”這個點上。有了重點,核心問題也就出爐了。
2.變教師立場為學生立場
以《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為例,學生需要學會的是策略,而不光光是解決問題,題目是永遠做不完的,但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可以變成以后解決其它同類問題的一把鑰匙。因此,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就是需要學生習得以下幾點:
(1)轉化的策略有什么優勢?
(2)轉化的本質是什么?怎樣才能實現有效的轉化?
(3)以前的哪些知識學習中也用到過這種策略?
但是,這三個問題是教師立場下的核心問題,我們備課時還需要將之轉化為學生立場。我們可以圍繞以下三個核心問題來設計整節課的教學流程:
(1)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你有什么好辦法?你為什么要用這個辦法?你是怎么想到這個辦法的?
(2)思考:轉化前后,變了什么?什么沒變?
(3)你覺得轉化的策略好在哪里?以前有沒有用過這樣的策略解決了什么問題?
同樣的三個問題,都緊扣知識重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突破知識難點——有效轉化;直擊知識本質——轉化就是以不改變結果為前提的有效轉變。但是,將站在教師立場思考的教什么的問題轉變成站在學生立場思考的學什么的問題,才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二)核心問題細化——駕馭數學課堂
核心問題只是一堂課的總體框架,是粗線條,駕馭課堂教學還是需要把核心問題的框架進一步細化的。
1.抓住本質
任何一個核心問題,最終都是為知識本質服務的,老師抓住了本質,學生就習得了本質。比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中,轉化的策略本質是在不改變結果的前提下,轉變原來的樣子,使問題變得易于解決。把兩張看似完全不一樣的圖,經過平移或旋轉部分圖形,結果變成了兩幅一模一樣的圖,從而發現它們的面積是相等的,轉化前后,面積沒變;把一幅不規則形狀的圖,經過平移部分線段,結果變成了規則圖形,周長就好算多了,轉化前后,周長沒變;把一個長長的算式,經過畫圖理解,結果變成了另一個簡短的算式,算起來簡便多了,轉化前后,計算結果沒變……不管遇到哪一類問題,教學始終抓住“變了什么,什么沒變?”展開教學,就抓住了策略教學的本質。對學生而言,遇到不同的實際問題,只要是能用轉化策略解決的問題,他們就都能就著轉化的本質去著手思考,從而順利解決問題。于他們而言,抓住了本質就抓住了一切,學生自發地參與課堂,學習也就自然發生了。
2.重視生成
老師作再多的預設,都無法預設到全部。因此,核心問題教學一樣要重視學生的當堂生成。但再多的生成,百變不離其中。比如《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中,計算+++++,當老師提示學生思考每個分數的意義時,有一名學生想到了把這些分數看成是一條線段的、、……,它們相加就相當于這條線段上只剩下最后一小段沒有被加進去,所以算式可以轉化為1減去最后一個分數的差;第二位學生由分一條線段想到分一個正方形;第三位學生又調整分正方形的方法:每次都取前一次的一半,往下越分越小,就能明顯地看出最后剩下的那一份就是最后的那個分數。在以前的聽課過程中,經常聽到老師在這里是直接告訴學生把正方形想成是單位“1”的,但是這樣就不會出現學生的其它生成。
允許學生生成,才能揭示知識本質,才能推動課堂核心問題的解決。
3.給足空間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指出: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核心問題教學,核心問題是老師備課時就已經確定了的,但是,學生的掌握情況是要允許有所不同的。比如:《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中,計算1+3+5+7+9,可以把算式轉化為“(頭+尾)×個數÷2”,即(1+9)×5÷2=25;也可以轉化為平均數(中間數)的5倍,即5×5=25;還可以通過畫圖發現規律:用52=25來計算解決。老師圍繞“不變結果變模樣”的核心問題展開教學,不同的學生最終發展到哪個程度,是由個體差異決定的,教師要做的是在核心問題下給足學生空間,讓他們能跳多高跳多高。
(三)助力日常解題——核心問題教學果實
核心問題教學的有效性最終將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解題中。核心問題教學下的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記憶中也會留下最關鍵的核心內容,既然是核心內容,那就一定也是少而精的,一定也是框架式的,一定也是記憶深刻的。就如學生掌握了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嘗試和運用轉化策略,并且會自發思考變與不變的問題,這就是學習的自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