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凱
摘要:在實施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把握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用有效的策略建構出生活化的物理課堂,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良好發展。基于此,本文闡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能為初中物理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愈加地深入人心。物理課程標準中明文規定:建構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開放教學空間,驅動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要想實現這一教學要求,教師就要切實地建構生活化的物理課堂。生活化的物理課堂的建構,離不開豐富的生活資源,也少不了多樣的生活活動。因此,筆者以挖掘生活資源、創設生活活動為切入點,應用多樣策略建構生活化的物理課堂。
一、開展生活化教學對學習初中物理教學的意義
在傳統教學中,許多物理老師往往只看重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傳授,全身心傾注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中,卻忽視了將物理知識運用在生活實踐中。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老師也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物理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初中物理老師要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充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生活中的現實情況作為鋪墊,將物理課本中抽象的概念和實際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運用。老師首先要確定,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其次要將物理概念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高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反之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意識。如在學習“簡單機械”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運用杠桿的實例。通過實例與杠桿原理的對比,激發他們對物理的求知欲。物理來源于生活,如果教育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物理這門課程也就失去了本身學習的意義。
二、初中物理課堂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因素,也是學生探究物理的載體。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在提出情境教學法后,在教學實踐中聯系教學所需,大力創設教學情境,在此過程中肯定了創設教學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價值。將生活資源引入物理課堂上,是需要有載體的。以“從全球氣候變暖說起”為例,一進入課堂,筆者就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南北方和東西方不同的生活場景。比如,冬天,東北地區飄著大雪,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襖,但是,三亞地區卻陽光高照,人們穿著短褲短裙;新疆,早上起來人們穿著皮襖,到了中午卻會穿上半袖裙子。這些生活現象,是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早已感知到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因此,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呢?問題的提出,很快就能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自主地對生活現象進行探究,探尋“溫度”。
(二)從思想上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
物理老師只有不斷更新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在師生間建立更全面、更友好的關系,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此,初中物理老師要積極創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改變只在課堂上才能學習物理知識的教學意識,還要改變自身高高在上與學生距離感很強的教師形象,讓學生的學習環境更加生活化,讓學生的學習輕松化。學生只有在更加平和、更加友好的師生關系下,才能在課堂上積極投入學習。
(三)找尋教材中有關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現代教材增加了很多具有生活化的內容,還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這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將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來進行學習。新課改規定,初中物理老師在日常授課中要革故鼎新,側重生活化資源和課本知識的結合。這就要求物理老師要全面剖析書本內容,結合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拓寬學生的見識。比如,在學習“物態變化”相關知識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物態變化進行分類總結,或者讓學生在課后設計模擬物態變化的實驗,將物理學與生活相結合,并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高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
(四)借助游戲教學創設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需要真實可見的實物支持,還需要一定的生活場面來支撐。因此,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教學,讓初中生脫離課本、離開座位、走出教室,借助游戲教學進行知識積累、合作探究和快樂交流。模擬教學具有突出的模仿性、新奇性和生活性,能夠讓初中生在開開心心的模仿活動中高效認知。以“速度”認知為例。初中生對教師的知識講解總是似懂非懂、朦朦朧朧,僅僅處于淺層次認知階段。因此,教師可以將初中生帶出教室,來到操場上進行游戲活動,讓初中生在開開心心的游戲活動中感知物理、感觸規律、深度掌握。教師可以組織進行“60米跑”的測速活動,不僅為初中生提供秒表,為初中生測定“60米跑”的時間,并讓初中生自己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個人的平均速度,教師還要為初中生提供“測速儀”,像交警一樣在第50米處進行測速,讓初中生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在第50米處的“即時速度”。這樣,教師就在物理課上加入了“數學課片段”和“體育課片段”,讓初中生在開開心心的游戲中掌握了速度公式和相關知識。
(五)操作物理實驗,理解所學
實驗,是學生在物理課堂上需要獲取的物理知識,也是學生探究物理知識必不可少的方式。在物理課堂上,教師演示實驗,或引導學生操作實驗,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以“研究物體的沉浮條件”為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根據教材中展現的實驗要求,直接演示實驗。在演示實驗的時候,筆者將事前準備好的雞蛋,放到鹽水中;接著,往鹽水中慢慢地倒入清水,繼續向鹽水中倒入清水;向鹽水中加鹽……在一系列的實驗操作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思考通過不同的操作,雞蛋處于什么狀態?雞蛋在液體中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邊觀看、邊思考,借助實驗現象,建構對浮力的初步認知。在學生們觀察了實驗現象之后,筆者繼續提問:在實驗過程中雞蛋的浮力是否發生了變化呢?物體的沉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受到問題的驅動,學生繼續深入物理實驗,對實驗操作過程以及實驗現象進行深入探究,總結出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總而言之,物理與生活密切聯系,在組織初中物理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把握二者的關系,挖掘生活資源,有效強化初中生的認知印記和情感體驗,切實提高初中生的認知效率,加速初中生的快樂成長。為此,老師要全面探尋生活化教學相關模式,為推動物理教學做出積極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賈雪省.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情境的創設[J].教學與管理,2019(36):86-88.
[2]李強.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12(1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