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靜
摘要:文言文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對于身心都在發展的學生來說,不僅可以提升語文素養,還能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以是語文課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高中文言文課堂存在重言輕文,教學內容不突出等現象,所以本文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突破口,依據《文言文教學教什么》針對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展開論述。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內容;語文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不僅提出讓學生“能借助注釋工具書,閱讀中國古代作品”,提升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而且在學生語文素養方面也有明確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內容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確定教學內容成為文言文教學的核心。
一、語文學科特點是高中文言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前提
現在的語文課堂異彩紛呈,豐富多樣。在這其中不乏有些博學的老師不經意間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地理課等,已經丟失了“語文味兒”。社會上批評語文課“泛語文”、“非語文”的根源就在于對課文語言學習價值和思維能力培養的忽視,對此文體教學內容把握不夠明確。例如有的老師上《出師表》,圍繞“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花很多時間大談特談三顧茅廬等諸葛亮和劉備的故事,語文課搖身變成歷史課。那作為語文課首先要注意到“表”這種文體,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遞的公文奏章的一種名稱,主要用來和君主表達請求和愿望。要讓學生從諸葛亮深刻充分的說理,情真意切的抒情中重點感受這篇表文的語言藝術,揣摩體會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二、學生學情是文言文教學內容選擇的關鍵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選擇教學點要摸清學情,了解學生知識水平。遵循“生會則略講,生疑則詳講”的原則,達到優質的教學效果。王榮生先生曾寫過“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角度講,可以歸結為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我們的教學的現狀恰恰相反,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上,需要關注的重難點問題卻蜻蜓點水,一掠而過。關注學情,聽起來很簡單,但很正有意識的依據學情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內容絕非易事。作為年輕教師,由于經驗不足要想切實獲得學情,更要做足功課。老師可以在備課時回想自己初讀本篇時困惑的地方,包括文言實虛詞,文學常識,鑒賞分析等。老師需要理解消化的地方對于學生而言也是難點,這些內容課堂就要落實到位。其次老師密切關注課堂的預設和生成,可在課前依據文本制定學案,學生作為預習作業完成,重點實虛詞可采用提問的方式掌握學生預習情況。在授課期間注意觀察學生回答問題,質疑等反饋,靈活調整教學內容。除此之外,要多向老教師請教學習,他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學情把握的更準、更透,多交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
三、文本體式是文言文教學內容選擇的核心
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如果備課中缺少文體意識,那在確定教學內容上丟失了重要的抓手。語文教材的文言文選文以文質皆美為原則,文本體式品類豐富,特征明顯。所以王榮生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中提到:“是什么就教什么”,雖然很直白的一句話但是如果要做到卻很難,如果是山水游記,就按山水游記的路數去教,如果是小品文,就按小品文的去教,結合語文核心素養就引申出三方面的內容:
(一)文言的層面,重視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
“言”是文言文的標志,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在高中階段需掌握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這些都貫穿高中文言文教學篇目中。夯實文言字詞,對學生讀懂文言文邁出重要一步。熟記一些古代字詞的意思和用法,也可幫助學生閱讀其他文言文。除此之外,高中選取的文言文都是從幾千年大量的文化精粹中篩選出來的,膾炙人口的精品,因此在表達上語言更加凝練和精妙,可讓學生通過感知、品讀,學習其遣詞造句的藝術。
(二)文章的層面,重視學生對文本的分析和鑒賞
從文章的層面來講,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可以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注重誦讀,從讀中感受作品音韻美。誦讀的基礎是讀準字音。這要求學生能夠讀出詩句的輕重緩急,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這也是文言文誦讀第一階段:因聲求氣。在吟誦過程中感受詩歌的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不同形式的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是提高古詩文鑒賞的有效方式。學生能由外到內,在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讀出抑揚頓挫感的同時,能夠走進作者內心,讀出他的希冀與抱負,落寞和傷感等。從不同讀的方式中讓學生欣賞詩文的美,并逐漸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情感。其次了解歷史背景,要想讓學生深入理解鑒賞古詩文作品,了解此篇的創作背景是有效的突破口。所以學生應當走進作者,了解他的生平經歷和寫作背景,熟知他的思想態度,這樣才能走進作者內心,把握意圖體悟情感,進而從更深層面挖掘。也可結合自己的文化經驗,站在新的高度對文本進行解讀。
(三)從文化的層面,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言文從多個層面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從文言而言,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語言蘊涵它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孕育它的語言。有些文言文記錄了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體現,有些文言文傳達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懷和抱負,比如《勸學》的“學”,是“學”人生的道理,并不是現在講的記憶書本的知識;《師說》的“學者”,是“學”求得天下抱負的決心,于今天的學生的含義有所區別。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以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腳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所以依據文本體式,循序漸進推進文言文教學,可引導學生關注由此及彼的聯系及由點到線到面的拓展。
文言文本身所具有豐富和獨特的內涵,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所以老師在確定文言文教學內容時,以語言教學為依托,發揮老師智慧注重學生思維提升和發展,回歸文本激勵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深入研讀提升學生對文化的傳承理解能力,四者相互融合相互貫通,能夠使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4-8.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5.
[3]王榮生,董志斌.文言文閱讀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