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佩云 高霞
摘要:2018年,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了整個世界格局,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導致的問題已經嚴重了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甚至很多上市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毫不例外,中國也一樣遭受經濟危機的影響,這導致勞動力市場需求減少、供大于求的情況出現,由此引發就業危機,尤其是畢業大學生首當其沖收到沖擊。我國社科院在2018年的《經濟藍皮書》中表示:在2018年底,預估會有100萬的大學生將面臨失業的問題,危機還會產生有592萬名畢業大學生難以就業的問題。失業的風險的加劇,高校畢業生失業問題愈發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經濟的退后,社會就業問題更加嚴峻。在當前背景下,高校畢業生面對就業問題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失業保險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消息,2015年到2020年我國應屆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增加,分別為:727萬人、749萬人、795萬人、820萬人、834萬人、874萬人。對于直線式的上漲形式,畢業生人數在滿足社會對于人才需求、推動經濟的迅速發展的同時,可能也會抑制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2010年以來,高校畢業生的失業率起伏波動很大,2005年到2018年的失業率不斷上漲。2007年到2009年間失業率大幅度的增長,2011年的失業率有所下降,2012年到2014年這三年期間表現為下降的趨勢,2015年開始直線式上升,因此可以看出失業率處于相對不穩定狀態,變化幅度較大。失業率的連續上漲,會從另一方面加劇大學生失業的困境,因為在本年畢業卻仍然還沒有就業的高校生會遺留到下一年,造成下一年的高校畢業生失業問題更加突出。這樣的惡性循環,就會致使很大一部分畢業大學生處于失業狀態,沒有辦法工作,待業在家,這是極其嚴重的人才資源浪費。并且在他們失業、等待就業的同時也要花費成本去找工作,而這些成本的來源大多來自于父母,但是對家庭貧困的待業大學生,就會引起待業大學生精神壓力加大,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所以對于完善和普及大學生失業保險我們勢在必行,這不僅能減輕大學生就業壓力、精神壓力、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
一、調查情況分析
(一)調查地背景介紹
本次研究地區是位于四川少數民族聚居的X縣。它位處中國東南地區并且是青藏高原東南邊緣,至2020年,總人口約11萬人,X縣是是全國最大的羌族聚居縣之一,除羌族外,X縣還有漢族、藏族、回族等17個民族居住。經州統計局審定:2020年,該縣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9102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8762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2384萬元。遠遠落后全國、省平均水平。X縣沒有中大型企業,沒有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能力。
本次研究我們一共采訪4位相關人員,分別是謝小佳(本文用的是假名)、小佳的父親、相關部門的2位工作人員。
(二)待業大學生在失業保險辦理的基本情況
雖然2006年有了政策表明待業大學生可以辦理,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對于待業大學生失業登記部門沒有明確的劃分,對于辦理流程沒有明切的指示,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同時在辦理期間,工作人員聽到是辦理大學生失業保險,除了不知道這個政策的疑惑,還有對辦理大學生失業保險人的鄙夷,認為大學生就應該好好工作,而不是想到政府補助,沒有了解到待業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就先入為主,嚴重挫傷待業大學生辦理失業保險的積極性,從而可能導致大學生繼續待業在家。
二、X縣在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領取問題亟待改善
由于規定的領取保險手續繁雜、申請流程較多,甚至即使有政策表明待業大學生可以失業登記并領取保險金,但是辦理的時候,沒有明確的辦理主體。另外對于待業大學生失業登記部門沒有明確的劃分,對于辦理流程沒有明切的指示,使得大學生領取失業保險受阻。近幾年相關數據顯示,僅僅只有部分學生參加了大學生失業保險。
(二)法律法規亟待完善
另外《關于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是行政法規,沒有法律那樣具有強制性,在辦理大學生生失業保險的時候,有關部門都表示大學失業保險不在部門業務辦理范圍內。《關于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也不能明確責任主體,主要因為沒有明確法律指導,導致了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
(三)社會對待業大學生的歧視
我們在辦理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到辦理大學生失業保險,在沒有對大學生情況有進一步了解的情況下,片面認為申請失業保險就是個人不努力工作,游手好閑待業在家又能有收入,在辦理大學生失業保險過程中,工作人員帶著對待業大學生的歧視和態度上的偏見,加重待業大學生心理負擔和自卑心理,再加上辦理程序的不明確使待業大學生放棄辦理或者直接不能辦理大學生失業保險。
(四)缺少對大學生失業保險的宣傳工作
通過對周圍同學朋友調查,結果表明,不了解大學生失業保險的人群占總人數的90%,能夠去辦理的人只有2%,正是因為大學生失業保險的普及率低,導致待業大學生在資金方面有困難時,沒有機會能夠得到政府的救助。其主要原因缺少對大學生失業保險政策的宣傳,導致大學生沒有了解政策的機會,更不能通過政策來解決缺少資金在的問題,導致待業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加峻。
三、對策與建議
(一)明確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
相關工作人員說道:“沒有企業給你們繳付失業保險金,政府也沒有專項的資金,沒有錢用于待業大學生失業保險。”這是大學生失業保險不能辦理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大學生失業率不斷地創新高是最近幾年不可逆轉的社會問題,即使我國出臺了各種政策,積極應對不上漲的失業率,卻依然難以看出明顯成效。但還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幫助大學生就業。為了降低失業大學生的失業壓力,使暫時處于失業狀態的大學生能夠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失業保險金是勞動者在工作期間由公司統一購買的,并且參加失業保險并符合救助條件才有資格領取失業保險金。而大學生從未參加過失業保險繳納,失業保險基金不能向待業大學生提供失業保險金,如果向待業大學生發放保險金,是對于繳納失業保險的勞動人民的不公平,損害他們正常權益。根據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學校可以幫助大學生統一購買相關失業保險。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必須立足于充足的物質基礎上才能順利施行,只有保證有一定規模,才能保證滿足待業大學生對于保險金的需求。
(二)加快完成的大學生失業保險立法工作
《社會失業保險條例》針對的是失業人員,他們可以在失業期間通過法定的失業保險保護自己的利益,通過獲得的保險金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通過政府提供的就業介紹和專業技術培訓促進再就業。大學生雖然不在該條例保護的范圍類,但性質類似。因此,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鑒社會失業保險制度的制定和資金的分配工作。比如,在失業保險基金的籌集中,需要對基金的保障標準、保險待遇領取人的資格審查、保險資金的歸集以及亂收費、冒領保險資金等基金支出的相關環節進行規定。另外關于提高大學生失業保險的來源,可以將籌資方分為政府、學校、個人三個主體。政府補貼主要由政府撥款來支付,社會福利基金、捐贈補貼等資金可以作為籌資渠道。另外學校可以補貼一部分,學生本人也可以自愿繳納一部分社會失業保險。
(三)對大學生保險加大宣傳力度
為更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各方主體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
1.明確宣傳內容。明確惠民政策內容,創新宣傳方式、方法,積極引導,營造氛圍,形成宣傳合力,幫助大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政策,推動大學生失業保險政策又好又快實施。
2.深入廣泛宣傳。政府宣傳員在各大高校和社區張貼公告和通知;并且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讓大學生升入了解大學生有關政策,同時可以利用手機報、校園網站、微信、門戶網站、電子顯示屏等網絡平臺宣傳大學生失業保險相關政策,并告知辦理條件、辦理準備資料和辦理流程。
(四)轉變工作作風,改善服務態度
1.增強學習意識。學習是公務員終身的素質要求,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黨性、樹立服務意識,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同時為了避免公務員中滿足于憑經驗辦事而疏忽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短暫培訓,讓工作更具挑戰性,避免工作的單一造成的煩躁情緒,提高服務質量。
2.引入競爭機制。讓工作外包的形式增加競爭意識,提高公務員的服務質量和意識。
3.完善考核制度。態度考核應該納入公務員的績效考核系統,成為考核升遷的重要標準之一。這樣不僅能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也能夠建設服務型政府。
(五)明確政策責任主體,明確辦理流程
政策的推行需要立法上確立政策,行政上實施政策,司法上保護政策。對大學生失業保險的辦理依法確定責任主體,對于責任主體的職權進行分項梳理,科學設計辦理流程,在有必要的情況下編制辦理流程圖,簡化辦理手續,明確必要的資料,同時開通監督渠道,通過政府網站、微信、校園官網、媒體和其他方式,讓大學生能夠清晰明了地了解辦理資料及其流程,提高辦理效率,并且能夠促進大學生失業保險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達斯孟,孫曉汀,劉杰.失業保險基金應盈余適量[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5(11):43-44.
[2]吳暇.試析大學生失業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0).
[3]徐曉雯,王一涵.反思與借鑒:中日韓大學生失業問題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8,6(05):85-92.
[4]徐熒罄.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構想[J].大眾標準化,2020(08):155-156.
[5]馮娜娜.大學生失業的社會原因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4(01):129-130.
[6]鐘應軍,王穎婷,鄭綺琪,吳欣穎.就業視角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構想[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0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