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在當前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國家、政府、學校都非常關注與重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從經濟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與此同時,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從物質與經濟扶助轉向“資助”與“扶志”相結合。本文針對當前國內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原因進行了研究探索,還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1+4”心理扶助模式,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參考方法與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精準幫扶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02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校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校人數達到1 280萬人。隨著學生人數逐年上升,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也日益增多。政府、各高職院校和社會力量已經通過各種資助措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緩解經濟問題,保障學生能享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經濟困難得到緩解,但是在心理學層面,家庭經濟困難可能影響學生生活質量,更可能導致學生形成偏執、抑郁、焦慮、自卑等行為和心理問題,嚴重阻礙其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不僅要在物質上精準幫扶,更應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在精神上、心理上精準幫扶,實現“心理脫貧”,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
一、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表現
(一)缺乏感恩意識
自2010年秋,國家不斷加大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資助力度,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得了求學機會。但是有少數學生在申請資助過程中存在“我家里窮,國家應該有補助”的想法,極力爭取高額度助學金,在資助評選過程中強調家庭困難,一味“比窮、比貧”;少數學生申請資助前在班級表現優秀,積極向上,但獲得資助后便在班級中表現消極、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少部分學生在爭取國家助學貸款時信誓旦旦,但是畢業后拖延或者拒絕支付學費。
(二)自卑與消極思想交織
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物質生活上不如班里其他同學,會產生自卑心理,往往不會主動甚至逃避和同學、教師的溝通交流,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排斥他人的關心;還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了減輕家庭在自己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支出,他們會減少參與學校、學生間組織的活動,在平時的生活中獨來獨往,很少與他人交流;還有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性格偏向內向,自我評價不高,從而減少社交活動,不愿與人交往溝通。
(三)對于國家資助有“等靠要”思想
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對家庭經濟情況的實際認知,甚至可能出現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物質生活上的攀比之心;還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國家資助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意出去勤工儉學,甚至對學校提供的工勤崗位不感興趣。
二、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一)經濟因素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客觀原因
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費用基本上由家里負擔,與所在學校的同齡人物質條件相比有落差,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而且經濟物質條件的不足是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心理困境的最主要的客觀因素。
(二)環境影響是心理問題產生的外在誘因
外在環境可以分為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影響等。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絕大部分來自低收入家庭,父母思想觀念落后,文化素質低,工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弱,大部分為弱勢群體。在孩子成長教育中,與孩子溝通能力較弱,不能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支持。父母如若無法給予孩子有力的支持,那么他們就很容易造成人格缺陷。當孩子進入大學后,從原生態成長環境很難適應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通常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心理反應,進而在人際交往中處于孤獨狀態,長此以往,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三)自我認知偏差是心理問題產生的內在因素
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往往沒有正確的認知:一方面是家長怕孩子因經濟原因影響學習生活,沒有明確表示家庭實際情況,導致學生對家庭經濟困難現狀確實不清楚;另一方面是學生不能正確看待家庭經濟問題,易產生自我評價低或者自怨自憐的情感。
三、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精準幫扶策略探究
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幫扶工作不僅關系到困難學生個人的學習、生活和成長,而且關系到學校穩定、社會和諧發展以及為國家培育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不僅要經濟上幫扶其脫困,心理上也要解困脫貧,把經濟扶助轉變為“經濟+心理”雙扶助,真正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擺脫困境,走上身心健康發展的道路。
(一)搭建家校合作平臺
想要更好地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與家長需要共同參與,整合雙方力量,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緩解與處理。由于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學校就更加需要耐心溝通,讓他們知道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學校教師可以講授一些心理知識和幫助策略,班主任、輔導員可以利用微信、釘釘群等媒介,搭建家校群,一方面可以將學校的各方面情況告知家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家長開展針對性的交流,及時聯動,更好地教育管理學生。寒暑假可以利用家訪,對特殊群體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地走訪,了解情況,開展聯系,與家長開展學生教育方面的交流。通過家校合力,將學生培養為身心健康的、有擔當的、綜合發展能力強的青年人才。
(二)改進資助感恩教育方式
高職院校可以將感恩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教育中,由思政教育教師開設專題講座以及受助學生宣講團,將國家資助政策傳達給學生。學校可開設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受助學生深入調查自己的家庭情況,了解自己的家庭經濟收入來源、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勞動,以及工作環境、勞動強度、勞動收入、家庭消費、經濟開支等情況,了解自己家中的實際經濟狀況。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求,學校可以積極開展社會調查、企業頂崗實習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勤工儉學活動,與企業合作設立愛心互助項目,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志愿活動,在實踐中深化感恩意識。
(三)探索“1+4”學校幫扶模式
高職院校要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校積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立自強信念,強化自身克服困難的主觀能動性,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體即“1”,學校發揮集體合力,構建四個扶助層次,形成“1+4”學校心理精準幫扶模式,將“自助”與“他助”相結合。
第一,開展朋輩教育幫扶。學校要發揮好學生群團組織作用,開展“心理幫扶”學生心理社團,成員來自各班級心理委員以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社團中以“扶助+扶志”為主線,從同學、朋友角度出發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困難,達到朋輩引導效果;社團中還可以開展相關勤工助學培訓及活動,解決其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第二,輔導員幫扶。輔導員作為學生的一線教育者,能夠從全面、客觀的角度出發,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真實情況、心理情緒變化情況等,靈活采取思想引導教育,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并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保持聯動。
第三,班主任幫扶。班主任作為班級導師,可實現教育管理服務職能,對學生在校期間成長起著重要作用。首先,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學時全面摸排,準確掌握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配合學校開展好資助工作,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際困難。其次,開展針對性的心理教育,了解學生的心理普查結果,與輔導員、心理健康教師篩選出心理可能存在問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在日后加以重點關注。最后,營造良好班級氛圍,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引導,鼓勵其樹立自立自強信念。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幫扶。建立學校—學院心理幫扶疏導機制,不僅需要針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教育,還需要將普查得到的一系列相關信息數據作為重要基礎,與其他相關資助信息進行詳細分析,交叉比對,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專門心理檔案。而這個檔案由學校心理健康部門管理,可對心理健康異常學生及時發現治療。
四、結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整個高職院校當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學生群體。在面對這些學生的時候,必須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方式,一方面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求學,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他們的心理教育,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一言蔽之,做好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重大。為了讓教育更加公平,面對精神貧困學生,我們要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了解他們的特點,尊重他們的需求。這也是當前新的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陳維榮.高職院校“95”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原因及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15):41-42.
[2]韓婷婷.高校大學生貧困群體的心理健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3]張琳.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博士論文,2020.
(責任編輯:董維)
收稿日期:2021-04-28 修改日期:2021-07-08
基金項目:烏魯木齊職業大學2021年度校級科研課題“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扶助路徑研究——以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XY012)
作者簡介:張燕(1980—),女,重慶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