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和完善,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在各個行業領域中,創造出了巨大的價值。在智媒時代背景下,市場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要想培養出更多符合用人單位所需的高能力、高素質地播音主持人才,就必須注重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改善教學內容與方式,強化學生實踐實訓學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于各項專業技能的學習訓練需求。基于此,本文對智媒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智媒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9-0049-02
一、引言
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是顛覆性的,隨著時間推移,未來社會融媒體將會轉換為智媒體。在智媒體時代,高校在播音與主持專業教育中要注重結合市場發展趨勢對人才的要求,創新完善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其具備規范性、科學性和實用性,能將本專業學生培養成符合用人單位標準的人才。
二、智媒時代對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要求
(一)扎實的專業基本功
在智媒時代,播音主持不再只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屏幕播報員,還需具備扎實的專業基本功能,能根據現場情況隨機應變,及時調整工作心態。比如央視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李修平,她在一次電視直播過程中遇到了臨時加稿的情況,現場編輯沒有時間準備編輯片子,此時只能由播音員隨機應變,根據稿子的實際內容準確無誤并流暢地播報新聞,而她勝任了這個工作任務,順利地完成了長達18分鐘的口播,受到了電視節目觀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二)個性化播音主持風格
在人工智能時代,不再只是對播音主持有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上的要求,其還需具備鮮明的個人風格,能輕松駕馭在直播間內全景視角下的“站播式”的播報方式。在2015年央視推出了一檔全新的大型數據新聞欄目,而歐陽夏丹作為該欄目的新聞主播,以自身簡潔鮮明的播音主持風格“站播式”地播放新聞。在現在一些地方電視臺的綜藝真人秀節目中,主持人要以自身或幽默風趣或睿智典雅的風格加強與現場嘉賓的互動交流,以吸引更多的潛在收看觀眾[1]。智媒時代的來臨促使碎片化信息得到了更多媒體的關注,一位優秀的播音主持要學會綜合運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優化整合最新的信息資源,并利用自身專業能力編輯傳播信息。比如在抖音社交媒體平臺以自身個性化的播音方式傳播各大新聞資訊,這樣有利于去幫助電視臺節目吸引到更多收視群體,打響節目的知名度。
(三)即興口語表達與控制能力
優秀的播音主持需要具備良好的即興口語表達與控制能力,能在直播過程中靈活處理好各種突發情況,避免出現過于尷尬的現場直播問題,影響電視節目面前觀眾的觀看和現場嘉賓的情緒。比如,當直播現場的提示器出現亂碼時,新聞節目無法正常播出來,此時現場導播通常會將拍攝鏡頭切換至播音員,而為了挽救這種局面,就需要播音主持具備良好的控場能力和即興口語表達能力,能在該段時間完成脫稿解說。比如,當新聞節目播到某個最近熱門的新聞信息內容時出現卡頓的情況,此時節目播音主持要善于對媒體平臺圍繞該事件發表的信息進行優化整合,并利用自身的口語表達技巧,現場傳輸事件看法和觀點,向觀眾傳達正確的輿論思想觀點[2]。比如在著名歌唱類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中,作為播音主持的汪涵在總決賽主持過程中就臨時遇到了突發情況,男歌手孫楠選擇退出比賽,為了緩解現場嘉賓與觀眾尷尬的氣氛,汪涵憑借自身扎實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控制能力完成了救場,使現場編導有充足的時間優化調整競爭賽制,從而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和贊揚。
三、智媒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措施
(一)創新完善專業教學內容與方式
在智媒時代,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不能僅僅圍繞課堂教材開展課程內容教學,這樣不僅無法充分發揮學生專業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不利于完善學生知識學習結構,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教師要注重有效發揮現代媒體技術的教學作用,引導專業學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才華技能的自我展示和鍛煉,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需求,合理布置音頻錄制表達作業,然后指導學生用媒體技術完成音頻作業,在課外強化鍛煉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將課堂所學的播音與主持知識和技巧應用在實戰演練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3]。比如針對剛進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大一新生,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關于詩詞朗誦、文章通讀等音頻作業,然后指引學生成為社交媒體的主播,以個人化風格進行音頻口語表達,全方位提升播音主持專業能力,同時還寓教于樂,有利于專業學生提高邏輯思維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強化專業實踐實訓教學活動
高校在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強化學生的實踐實訓學習,使學生能及時接觸到一線媒體崗位工作內容,將所學知識運用在實踐項目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高校可以通過加強與市場優秀媒體企業的合作聯系,發揮雙方各自教育資源的優勢,共同打造專業完善的播音與主持實踐實訓基地,引進應用各項先進的智能技術與設備。比如一些高校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建設工作上,設立了錄音配音實驗室、播音主持實驗室、多功能演播廳、虛擬演播室以及攝影攝像實驗室等不同實踐學習場所,本專業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豐富有趣的實戰學習活動,結合學生學習愛好需求和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開展實踐實訓項目,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校在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上,還可以通過采取一定激勵措施,針對日常學習表現優秀的師生,可以為其提供更多的進修學習機會,安排他們到央視、地方電視臺[4]甚至是國外進行實訓實習,這樣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積累更多實踐學習經驗,提高專業綜合能力和素質。在電視臺進修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切身體驗學習和了解不同類型節目的制作拍攝流程,并真實感受播音主持的日常工作狀態。教師在帶領學生完成一線媒體崗位實訓實習后,需要指引學生完成對應的實習作品錄制工作任務,并撰寫實訓實習總結報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對自我學習的正確認知水平。
(三)科學培養行業拔尖人才
在智媒時代背景下,高校要注重培養出更多行業拔尖人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涉及新聞傳播學、播音學、戲劇影視學以及文化禮儀等內容,高校需要結合市場用人單位的人才要求合理培養優秀專業人才,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適應職場工作環境,達到用人單位的相關崗位職責要求。高校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通過創新采用“教師+網友”雙評價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并以“項目制”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在高校課堂上要注意引進社會實踐案例,讓學生進行深入分析探討,而在實踐實訓基地教學中則要注重強化鍛煉學生的實戰演練能力[5],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以某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設置的課程廣播新聞播音訓練為例,該項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多是以自身作為課堂上的主導,向學生講解傳授各種有關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探究學習和動手演練,這樣培養出來的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只能進行簡單的播報,無法及時適應智媒時代的工作環境與用人要求。對此,該高校通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科學采用“項目制”教學模式,即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在本專業挑選出10~20名優秀學生,作為行業拔尖人才進行特殊培養,組織引導他們參與各種項目實踐學習。比如讓這些學生參加全國競爭性的廣告藝術大賽、朗誦大賽等,在參與這樣具有關注度的比賽的過程中,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培養臺風,還可以使學生充分展示所學專業知識和技巧,促進他們學習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班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錄制“新聞廣播”“交通廣播”“音樂廣播”的小視頻,并將其上傳至現在熱門的短視頻平臺中,供網友聽評,這樣能使學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高校還可以將優秀廣播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推薦到合作企業單位進行學習,重點培養行業拔尖人才。
四、結語
智媒時代的來臨對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為社會培養輸送符合市場用人單位要求的優秀專業人才,就必須加強對該專業教學改革工作。高校要積極創新完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體系,優化改進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引進應用更先進的教學資源,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將他們培養成符合智媒時代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志剛.“智媒”時代下的播音主持藝術“新觀”[J].視聽,2019(3):104-105.
[2] 韓瑞鈺.“智媒”時代下的播音主持藝術“新觀”[J].影視與傳媒,2018(03):35-38.
[3] 鄧佳煜.人工智能時代新型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視聽,2019(3):233-234.
[4] 徐陽.人工智能視野下主持傳播的創新發展[J].視聽界(廣播電視技術),2019(1):116-119.
[5] 李穎.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的應用[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11):80-82.
作者簡介:屈義植(1987—),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