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種、夏至,兒童節、端午節……6月的天有點熱,而心里更熱;高考、防疫,人口日、土地日……6月的事有些多,而思量更多!
6月的鮮花格外的美麗,太陽也特別的燦爛,正是“兒童也愛晴明好,紙剪風鳶各一群”的好時節。也許,《攝影與攝像》雜志孜孜以求的就是用兒童的眼睛看萬物,用兒童的心靈想世界。因為兒童天真,“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兒童好奇,“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兒童善學,“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兒童有愛,“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兒童自信,“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兒童無邪,“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畫面感是有限的視角,真切心是無限的世界。
本刊積極倡導童心生活的回歸,基于我們對新時代文化底蘊的認知與理解。也就是說,無論經歷了多少歲月與變故,依然童心永駐,依然摯愛生活,依然在艱難面前保持著堅強與簡單。科技之光,閃耀童年!本刊誠祝新時代的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健康成長,用智慧的大腦翱翔科學的天空、用健康的體魄暢游知識的海洋。當好創領天下、智匯未來的接班人。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滿園香,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系香囊。踏著這首童謠的節拍,請跟我一起來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節點——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博大精深歷史文化內涵的真實寫照,是向往美好生活知行合一的弘揚與傳承。清明節的踏青祭祖、端午節的緬懷先賢、七夕節的金風玉露、重陽節的登高賞菊……蘊含著“仁義禮智信勇善”底氣與風骨的每一個、每一次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洗禮,都是民族復興創新力的強化,都是華夏文明向心力的彰顯。遙想當年,“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的屈原,得知國破夢碎,抱石投江,以身殉國,用自己的生命譜寫出一曲壯麗鐫永的愛國主義篇章。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為后世仁人志士信奉和追求的崇高精神。
今天,站在歡快的龍舟上吃著香香的粽子,大家是否、是否更應該深刻領悟屈原的做人呢——不去“灈纓灈足”、隨波逐流,而是“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
對此,本刊的回答:是!而且非常是!
社長、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