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




背景
1921年—2021年,百年建黨光輝榮耀,我們幸運地趕上了這百年一遇的時刻。作為一名影像工作者,總想在這重要時刻為國家、為人民、為自己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這也許就是這次拍攝的初衷吧。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建黨一百周年來臨之際,更應該記住那些曾經為我們浴血奮戰的革命先烈、抗日英雄們,沒有他們獻出寶貴的生命,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山西作為一個抗日革命老區,這里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同樣在這片土地上也發生過許多馳名中外的著名戰役:百團大戰、平型關戰役、雁門關戰役、夜襲陽明堡、中條山戰役、太原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保衛戰、天鎮戰役等??谷諔馉帟r期,許許多多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都長期從事革命工作。在這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年”的時刻,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英勇獻身的抗戰英烈,他們的英明將永遠被后人所銘記,他們的革命事跡將永遠被世人所是歌頌。
山西省包括十一個地級市,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晉中市、呂梁市、長治市、臨汾市、晉城市、運城市,十一個縣級市、八十五個縣,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一段鮮明的紅色革命歷史。
拍攝準備
本紀錄片從一開始的拍攝團隊組建到片名的制定都經歷了一 個漫長的過程,剛開始始終下不了決心來完成這次拍攝,因為涉及 到地域太廣而且山西境內的紅色文化遺址就多達3000余處,雖然這次拍攝不可能完全的走訪到每一處,但是我們團隊也會盡可能的去拍攝更多的地方,經過一次次的反復研究、再三考慮最終還是決定盡可能的去完成這次拍攝,我們計劃從這3000多處的紅色遺址中挑選出“一百個紅色遺址”來完成本片的拍攝。
這次所使用的拍攝設備為:佳能5d3、鐵頭單反套件、大疆Mavic Air 2無人機、捷洋獨腳架,為了保障攝制組行程的拍攝順利,山西簡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特別贊助了哈弗H6、瑞風M5兩輛車,為此次的拍攝旅程保駕護航。本次拍攝不能盲目去尋找拍攝地,首先我們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開始篩選山西范圍內的紅色教育基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百團大戰紀念館、左權將軍烈士陵園、劉胡蘭紀念館、黃崖洞革命紀念地、太原解放紀念館、平型關戰役遺址、太行太岳烈士陵園、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大同煤礦萬人坑遺址展覽館、徐向前元帥故居、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高君宇故居、紅軍東征紀念館、西溝展覽館;然后再從“山西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開始挑選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徐向前元帥紀念館、興縣四八烈士紀念館、夜襲陽明堡戰斗遺址、雁門關伏擊戰遺址、上黨戰役指揮部紀念館、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機關舊址、五臺縣紀念白求恩展覽館等;最后,在尋找那些很少被人知道的紅色革命遺址: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太原戰役后勤指揮部舊址、古交紅軍東征路居地、太原解放戰役野戰醫院舊址、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部舊址、太行“地雷大王”王來法紀念館、李林烈士紀念館、尹林芝革命烈士紀念館等。根據統計出來的拍攝地,團隊開始制作詳細的拍攝計劃,盡可能的把同一方向、同一地點的拍攝地集中到一起,盡量避免走重復路線,爭取一趟行程就能把同一路線的場景全部拍攝完成。對于一個小型的攝制組來說確實有非常大的難度,地域跨度遠、拍攝場景不集中等問題。為了趕在“七一”之前完成這“一百個紅色場景”的拍攝并能夠空出一個月時間進行巡演展出,攝制組的人員每次出發都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基本上每天的工作強度都在十小時以上,中午沒有吃飯的時間都是在車里自行解決。雖然這次的拍攝強度大、任務重,但是攝制組的人員都是無怨無悔認真的去對待這次隆重的拍攝,因為它是中國共產黨又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拍攝手法
對于這個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一定要用大氣、宏偉、壯觀的角度去拍攝,盡可能的去完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攝。
地面拍攝
一般紀念碑都是比較宏偉壯觀的長條型建筑,需要采取低角度仰拍的手法去拍攝,來展現它宏偉大氣的一面。也可以給紀念碑一個長焦的特寫鏡頭從上而下仰俯拍攝,這樣能很清楚給觀看者一個直觀的表現,同樣更能增加觀眾的認知度和記憶度。
航拍手法
航拍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種拍攝手法,我們通常的地面拍攝無非就是前后左右上下二維空間的拍攝環境,而航空拍攝它可以全方位無死角的360度在三維空間內拍攝,它可以結合多種拍攝手法連貫使用一個長鏡頭,航空視頻的拍攝手法有很多種組合方式,這次著重來講述幾種航空拍攝的基本手法(以美國手為例),航空拍攝一般分為單鏡頭拍攝和組合鏡頭拍攝:
1 單一鏡頭拍攝
單一鏡頭的拍攝是常規攝像里面的基本拍攝手法,比如經常用到的推、拉、搖、移、升、降、仰、俯等,先著重講一下推、升、移這三種拍攝手法。
推:在常規的攝像里面推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變焦推上去突出畫面主體(無人機也有這種變焦版),一種是通過輔助設備影視軌道使機身的位置發生變化從而實現突出畫面主體的效果。這兩種拍攝手法最大的觀感官區別是,變焦相當于把拍攝畫面放大這樣會損失畫質效果;而通過軌道向前位移不會損失畫面效果,從而讓觀眾有一種跟隨鏡頭向前行徑的直觀感受。在無人機里“推”的拍攝手法基本屬于第二種機身位移(除非使用變焦版)。在拍攝大氣宏偉的紀念館場面時,首先要觀察周邊環境是否空曠,是否有足夠的直線飛行空間。拍攝者站到最遠段將無人機升到一定高度,將要拍攝的整個主體全部放入畫面采用居中構圖,最后開始右手打桿向上推,切記這時的推行一定要速度慢、保持速度均勻,這樣拍攝出來的效果就可以實現畫面主體慢慢靠近觀眾,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畫面感和沖擊力。(圖1)
升:這種鏡頭在無人機沒有普及以前基本上都是靠搖臂完成拍攝的,給人以宏大壯觀的場面效果,無人機普及以后更加能拍攝出比搖臂宏大雄偉的視覺效果(搖臂的升高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可以說是無人機基本替代了搖臂的拍攝效果,但二者的拍攝用途不會因拍攝畫面相似而互相取代,畢竟每次的拍攝場地不一樣所使用的設備也會不同。一般的拍攝主體都在十幾米的高度甚至更高(比如一些抗戰遺址),通常超出了搖臂的拍攝范圍,很難實現從下而上的拍攝效果,這時無人機就派上了用場:首先將無人機飛行到拍攝主體底部調整好距離和構圖,一般我們采用居中畫面構圖,然后開始錄制停頓3秒左手慢慢打桿向上推起,切記一定要勻速向上推不能過快、過慢或者忽快忽慢,最后使畫面穩穩的飛行至畫面主體頂部,停頓3秒后完成本鏡頭的拍攝。這樣的一個上升鏡頭能更加直觀的讓觀眾看清畫面主體以加深記憶。(圖2)
移:有很多種拍攝鏡頭都能歸屬于移這種拍攝手法,左橫移、右橫移、物體跟隨等,一般這種拍攝手法都是為了展現更多的畫面信息,用這種手法來拍攝英雄紀念碑的話需要遠離紀念碑來展現周圍環境的寬曠。一般的紀念碑前都有一個很寬廣的大廣場,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到“移”這個拍攝手法。首先將無人機遠離紀念碑,把機位放到廣場的最邊上,偏左或者偏右都是可以的,這個左右機位的選擇要根據上下鏡頭的匹配來定,跟個人的拍攝習慣有關。機位調整好以后,把畫面的主體英雄紀念碑放置在畫面左側的黃金分割線位置,然后右手向左開始緩慢打桿,這個打桿速度和前面幾種拍攝手法一致,一定要慢、穩、準,當畫面的主體紀念碑橫移到畫面右側黃金分割線位置時,這個鏡頭完成拍攝。
2 組合鏡頭拍攝
組合鏡頭拍攝一般都是使用兩種以上鏡頭拍攝而成,是無人機機身本身的位移加上鏡頭角度的變化而成。比如:無人機鏡頭上升的同時結合鏡頭向下俯拍,無人機鏡頭向左橫移的同時結合鏡頭上升拍攝等等。
360度環繞拍攝
360度環繞拍攝技術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動拍攝、一種是手動拍攝。首先要強調一點的是不管在哪里拍攝只要啟動無人機之前一定要觀察周圍環境以及空中的環境,有無遮擋物,尤其是遠處的電線、高壓線等,切記這是任何飛行前的首要任務。
自動環繞拍攝這個其實很簡單,在大疆操控APP里就可以自行設置,首先把要拍攝的紀念碑構圖于畫面中央,調整好拍攝距離,然后手指觸控屏幕框選紀念碑,下方會出現選擇項來選擇左右的移動方向以及拍攝軌跡速度。選擇好點擊開始,無人機就會根據設置好的方向以及速度自行完成環繞拍攝;
手動環繞拍攝這種拍攝方法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長時間的拍攝練習才能精確無誤的拍攝到完美的畫面。手動環繞拍攝需要兩個軌跡動作,一是無人機橫向移動,一是無人機機身旋轉,這兩組動作需要同時向相反方向的移動,才能完成對畫面的主體環繞拍攝。列如:拍攝戰斗遺址紀念碑調整好主體居中構圖和拍攝距離以后開始環繞拍攝,先向左側橫向緩慢移動,當主體慢慢偏離畫面中心時,緊接著要操控無人機向右緩慢旋轉機身,做到兩組動作同步進行始終保持主體在畫面中心。這樣就實現了手動環繞拍攝,難點在于兩組動作的時間把控和操控力度一定要同步。在這里強調一個手握控制器的小技巧,一般大多數人都習慣于用兩個大拇指來操控無人機的打桿,這個握法沒有錯方便飛機向上飛、向下飛、前進飛和后退飛,但是有一點這種握法不好精確操控手動環繞拍攝,所以需要換一種握法用大拇指和食指共同操控打桿,這樣就可以很精確的同步速度和方向能完成漂亮的環繞拍攝。(圖3)
3 下降拉高拍攝
再說一種拍攝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常用手法,一般的烈士紀念碑都是豎長型的建筑物,需要觀察完四周以后確定無人機處于安全環境下,可以把無人機飛向高空對準紀念碑的頂部調整好構圖(一般為居中構圖有時也會把紀念碑放到黃金分割點的位置),然后開始錄制畫面,停頓3秒以后開始往下拉降無人機進行拍攝,當無人機快降到底部的時候開始快速進行往后打桿操作同時向上推高無人機。這一組動作的操作需要干凈利索不能有畫面頓挫感否則會直接影響后期成片,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調整鏡頭進行俯拍增加鏡頭畫面的層次感,這樣更加能大氣完整的把整個紀念碑以及周圍環境全部展現出來。(圖4)
4 旋轉拉高拍攝
最后講述一下旋轉拉高的拍攝手法,一般用這種拍攝手法都是要著重強調畫面主體的重要性,增加觀眾視覺上的畫面感。這種手法基本上都是垂直于畫面主體進行俯拍,讓觀眾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觀看畫面主體。在觀察好畫面主體周邊環境以后把無人機飛至紀念碑正上方(飛行高度略高于紀念碑頂部3—5米),使無人機鏡頭垂直于紀念碑的頂部,從監視屏畫面來看這個角度紀念碑基本上就成為了一個方形或圓形的點狀物體(圓方具體看紀念碑的形狀),一般讓點狀主體位于整個畫面的正中間,重新調整好構圖以后就可以開始無人機的操作了。左桿輕輕的向上推起保持這個動作讓上升畫面停頓三秒鐘,然后左桿慢慢的偏向左或者右(具體看操作者具體的飛行方向)45度角保持動作不變,這樣無人機就開始了上升旋轉的拍攝效果,這種鏡頭大約拍攝畫面主體一圈以后就可以停止了。同樣,用反方向相同的手法把無人機升入一定高度,可以拍攝俯沖旋轉的畫面效果。
在這次紀錄片《百年榮光—紅色印記》的航拍過程中,應用了兩種、三種、四種、五種及以上鏡頭的組合方式,甚至用了畫面連續性的表達方式進行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用什么樣的拍攝手法需要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根據拍攝場地、畫面主體、結合前后鏡頭的剪輯方式來進行選擇,最終盡可能的去完成你想要的拍攝畫面以求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