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摘要:現代詩歌的文本解讀,出現了“肢解式”“斷章取義式”的解讀現狀,這與文本解讀能力有很大關系,針對這些情況,筆者提出了文本解讀的一些策略,以期改善現代詩歌的文本解讀現狀。
關鍵字:高中語文;現代詩歌;解讀策略;
近些年來,“文本解讀”成為了語文教育的一個熱點。這與21世紀后的語文課程改革有很大關系。新課程改革針對語文中存在的“泛人文化”“去語文”“非語文”“重人本,輕文本”的教學現狀進行反駁。語文新課標倡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文本解讀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學生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獲得思維的提升、審美的建構、文化的積累和創新。
現代詩歌,主要通過對語言、韻律及意象的處理,打破讀者慣有的規范性思維,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現代詩歌文本解讀存在的問題
現代詩歌的文本解讀不容樂觀,它沒有古典詩歌完整的、系統的解讀策略。加上現代詩歌文本的獨特性,教師難以把握現代詩歌的內容,對現代詩歌的解讀流于表面。所以,導致現代詩歌教學不理想,學生對現代詩歌的學習興趣,相較于古代詩歌、散文、小說來說,整體不高。現代詩歌的解讀存在以下問題:
(一)肢解式的鑒賞方式
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即是串講,肢解的鑒賞方式。將現代詩歌解剖為作者這篇課文寫的內容是什么、作者如何謀篇布局、我們從這篇課文中領悟作者思想,這三個部分,片面地強調知識的講解和理性的分析,忽視了現代詩歌的意境,讓學生難以和作者產生共鳴,難以進入詩歌情境。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理解,而沒有自己獨特的分析。學生難以在語文實踐中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無法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這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格格不入。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在我看來,這篇詩歌突出、寶貴的特點就是抒發自己內心的真情,語言誠懇,情深意切。詩人直接表達他對大堰河濃濃的深情,通過這首詩歌,歌頌他的“母親”——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村婦女。所以我們需要帶領學生去感知文本,解讀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感悟作者在這篇課文中抒發的濃厚真摯的感情,學習詩人的寫作手法。要讓學生把握這樣的寫作手法,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去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深刻思想,而不是去肢解這些教學內容,因為這些意象、情感是水乳交融的,不需要刻意分開,在我們分析大堰河這個形象時,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詩中真摯的情感,通過言語形式的品味,回到言語內容。再從言語內容,回到言語形式。
(二)斷章取義的解讀方式
斷章取義的解讀方式,是忽視了文本的整體、寫作背景、作者創作意圖,單單從文本的一個部分的解讀,從而獲得片面的理解。以片面的理解代替整體,過度解讀,違背了文本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學生公然質疑老師,認為“愚公”是一個很愚蠢的人,“愚公”是“年且九十”的高齡,妄想搬走“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學生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搬家和搬山,愚公卻選擇了搬山,明明搬家才是上策,這是愚蠢的表現。而且愚公公然破壞生態環境,毫無環保意識。隨后愚公還把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強加于后人子孫身上,愚公身上有著濃厚的封建家長專制思想,由此得出,愚公是一個愚蠢的人。這就是一個斷章取義,過度解讀的表現。我們都知道,解讀一篇課文,需要從文體、作者寫作意圖、寫作背景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不應該脫離語文教育的德育目標,一味站在現代背景下片面解讀作品,只會與文本的意義、作者的意義背道而馳。
二、現代詩歌文本解讀的策略
(一)“因聲求氣”,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反復涵詠和玩味
我們想通過留存的詩歌文本回溯作者當時的內心狀態,出聲的朗誦和玩味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解讀策略。在解讀文本時,我們通過朗讀、品讀、默讀,感受語言風格,從言語形式探究言語內容。在聞一多的《紅燭》中,我們通過朗讀文本,對文本有了一個大概的感知,對詩人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感觸,我們能夠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詞的回環使用,詩句長短錯落形成的節奏美、音樂美。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通過對語言的賞析、品味出來的,所以,我們在閱讀文本時,抓住關鍵的詞語,進行細讀、玩味。在《紅燭》一文中,詩歌的開始就突出紅燭這一個意象,紅色的,象征著熱情和赤誠。接下來,聞一多反問這些詩人,你們把心吐出來,看看有沒有紅燭一般紅。詩人這樣的反問方式,是為了突出紅燭的紅,這樣的紅是純粹的、赤誠的。顏色背后折射出來的人文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所以,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善于抓住關鍵字詞,對字詞進行品析,從而領悟詩人蘊含在意象當中的深切感情。
(二)知人論世:避免斷章取義式的解讀
在解讀文本時,我們要了解文本和作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只有知道作者的寫作心理歷程,才能更合理地論其事,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內容。如果,我們解讀文本,僅僅從自身的角度去解讀,會導致解讀出現出現斷章取義的解讀,偏離了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有依據的,只要是在不違背文本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的解讀,都具有合理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讀者只能被動解讀文本,而沒有自己的創造性解讀。讀者可以把自己的知識經驗融入到文本理解的過程中去,同時考慮到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寫作社會文化背景,這樣的解讀是貼近實際和作者寫作本意的。在解讀《紅燭》這篇詩歌時,我們需要對聞一多的生平和寫作這篇詩歌的時代背景進行了解,從而得知聞一多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這樣一首充滿幻想和情緒感染的作品。一部作品的產生,總是有一定的背景,所以我們在解讀《紅燭》時,必須要知道聞一多為什么要創造這樣一首詩歌。在查閱資料后,我們了解到1922年,聞一多出國留學,在留學的過程中,因為國人的身份他受到了國外學子的歧視,他對于這些異樣的歧視,難以排遣,因此,他通過自身的文化,動筆寫下了心中排山倒海般的愛國情懷。 1926年聞一多從國外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心中所想象的場景與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他看到了自己的祖國被人破壞,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這些黑暗的畫面,讓他心頭為之一痛,北洋軍閥的統治下百姓的難以生存、政治腐敗、經濟凋零,詩人感到一種失望。正是這種情緒之下,被現實所冷卻的愛國情懷和期待,成就了這首詩歌,打下了創造的根基。
(三)意象品味
在解讀現代詩歌時,需要對詩歌的意象進行品讀,因為意象中凝練著詩人深刻的感情。在對意象進行玩味、探究的時候,能深入了解詩歌的情思脈絡,從一個整體上貫通對詩歌的感悟。在《紅燭》一文,通過品讀詩人和紅燭的對話中,我們更深入地進入到了紅燭的世界。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在聞一多的筆下綻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一節,表現了詩人的困惑,他不明白為什么要燒臘成灰,才能綻放自己的光。光的出現,意味著生命的逝去。但這樣的困惑沒有持續多久,詩人在思考中找到了方向,不再沉浸于迷茫當中。接下來詩人被紅燭的精神深深感染,他看到了紅燭的責任和困頓。被紅燭這持之以恒的毅力擊中,紅燭使沉浸在幻想中的人們清醒,使喪失朝氣人們血液重新沸騰,使喪失靈魂的人,也搗破人們的救出自我的魂魄等。在這個過程之初,紅燭受到了風的阻礙,它開始流淚,但即使如此,紅燭依然綻放出它微弱的光芒,努力照亮世界。它無私地奉獻它的身軀,努力 “培育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詩人在與紅燭的對話中,找到了方向,堅定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最后說:“莫問歸期,但問耕耘。”“紅燭”這一意象,貫通在詩歌的全文,在品味意象的過程中,讀者能滲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詩歌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
(四)比較鑒賞
在鑒賞某一首詩歌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文本的某方面的特點,運用類比鑒賞的方法,可以是意境特征、藝術手法相反或者相近的兩首作品比較鑒賞,通過這種比較鑒賞的方法,可以豐富自己在詩歌文本解讀中的審美體驗,從而深化對文本精微處的感悟。在解讀《紅燭》時,我們可以根據“紅燭”這個意象,和李商隱的《無題》中的“蠟炬”這一個意象進行對比鑒賞。在《無題》這首詩歌中,“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一句的意象“蠟炬”,是象征因為不能相聚而痛苦,這個痛苦是無法排遣,是無窮無盡的,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灰方始流盡一樣。以“蠟燭”做比喻,進一步以“成灰淚始干”折射痛苦之情難以排遣,且將繼續下去。在《紅燭》這一現代詩歌中,紅燭它象征著熱情、赤子之心、無私的奉獻、對理想堅毅的追求。二者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聞一多賦予了紅燭這一意象新的內容,在對比中,我們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紅燭身上詩人寄托的情感。
三、結語
文本解讀對現代詩歌的教學,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應該提升自我的文本解讀能力,促進現代詩歌教學的發展。在解讀的過程中,探索解讀的門徑,形成和積累自己的閱讀經驗。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使用多種閱讀策略,深入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意味和精髓,讀懂文本,把握文本的豐富內涵,從而提升自我的審美品味、思維品質。
參考書籍:
[1]榮維東.語文文本解讀實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3]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