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伊然
【摘要】 英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構成,文學作品則是英美文化傳播、傳承的重要媒介。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衍生基礎進行分析;并從跨文化視角入手,細化闡述英美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語言特征;最后提出可利用尊重文化差異、樹立跨文化閱讀意識等有效手段,合理解讀英美文學作品的內涵,以期為英美文學作品分析提供參照。
【關鍵詞】 跨文化;英美文學作品;戲劇獨白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4-0032-02
英美文學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精髓。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易受文化差異的影響,而形成理解障礙。評估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征,有助于加深對作品創作背景、深層次內涵的理解。而語言特征的判定,離不開跨文化視角的支持。因此,探討跨文化背景下典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征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特征的衍生基礎
英美文學作品的衍生基礎主要涉及:
(一)社會發展歷程
獨特的社會發展歷程為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從英美社會發展過程來看,美國獨立后,美國文學作品內容重點逐漸轉變,其語言特點多呈現出積極、樂觀特征。而同時期由英國主導的對外殖民活動,也對這一階段的英國文學作品語言形成了較大影響。形成于該時期的文學作品多熱衷于塑造“他者”形象,并通過主人公的言行鼓吹帝國秩序,這一階段的英國文學作品主要以白人殖民者思想為內核。而以人文主義、理性主義為代表的特殊發展時段,則為當時英美文學發展提供了充裕動力。在人文主義發展階段,英美文學作品多表現出以人為中心特征,這一階段文學家所創作的作品,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且多通過不同的故事,歌頌、稱贊人的力量與偉大。這一時期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征以寫實為主。而形成于世界大戰期間、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英美文學作品,其語言特征也具有一定特殊性。這部分作品的語言客觀性較強,且作品內容多注重人物、故事細節的描述。
(二)基督教文化
隨著基督教文化在歐洲的散播,逐漸對英美國家習俗、語言、文化等產生了極大影響。而《圣經》作為基督教經典著作,其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相對較大。具體影響體現為:第一,語言的直接引用。英美文學作品中常用的諺語——好人也遭難(The rain falls on the just and the unjust)即來源于《圣經》中的馬太福音部分。這種直接引用現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第二,基督教教義、思想的化用。部分英美文學作品以基督教教義、思想為基礎,進行文學創作。第三,基于基督教文化為背景創作。較多信仰基督教的英美文學家,擅長以基督教文化為背景,創作文學作品。
(三)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也是英美文學作品的重要文化源泉[1]。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第一,人物形象塑造。著名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悲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以古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主人公特洛伊為核心。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古希臘及古羅馬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人物塑造的影響。第二,作品主題。古希臘神話中的神話故事,多以愛情、命運、貪婪等為主題。受古希臘文化影響,英美作家在創作時,常常會將愛情、命運等作為作品的核心主題。
二、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征
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語言特征包含:
(一)善用戲劇獨白
戲劇性獨白最開始是誕生在1857年,在后期不斷發展過程中,各種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表達方面也開始推廣應用戲劇性獨白。例如在騎士和圓顱黨人之歌這一經典性作品當中,便是融入了戲劇性獨白表達,能夠更為生動準確地呈現出該作品獨有的語言特點。說話的人和作品的創作者之間完美分離開來,該種特點也屬于戲劇性獨白所獨有的,讀者在閱讀這一經典作品過程中,不但能夠聽到其中主人公的對話聲音,同時還可以通過文字深入體會主人公所擁有并表現出來的品格氣質,對創作者進行實際評價中,所應用的語言風格具有某種突出性和代表性,創作者借助獨特的語言表達能夠將讀者順利引導進入相應的現象空間當中,從而幫助讀者對作品中所隱含的精神內涵以及人物品格進行深入感悟和領會。作者在作品創作中應用獨白,主要是從現實中來,但其中某些內容會在現實的基礎上不斷升華,高于現實。讀者深入作品,能夠感受到英美文學作品中獨特語言的藝術魅力和思想性,靈活應用獨白進行修飾,能夠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藝術層次。
(二)凸顯文化意識
英美文學作品的載體——英語,具有良好的表意功能,其文體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特征。英美文學作品通過或通俗、或粗狂、或高雅的語言,凸顯獨特的文化意識,促使閱讀者通過文學作品的研讀,實現文化傳播目的。從英美文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在19世紀末以前,英美文學的發展模式基本一致,即經歷文藝復興、浪漫主義時期以及現代主義時期等。而自19世紀末這一分界點開始,英美文學的發展逐漸形成較大差異。其中,戰后的英國文學整體走勢特征為:由寫實到實驗再到多元化。而美國文學則分別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經歷新老交替、實驗學說以及多元化發展(二者發展變化的時間點不同,但總體趨勢相似)。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英美作家在創作作品時,習慣于結合民族文化、語言文化,塑造人物形象,并通過故事情節、人物經歷的合理描述,體現文化意識。
(三)靈活引用經典
從跨文化角度來看,較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引用經典的現象。英美作家對經典故事、真實事件的引用方式較為靈活。主要涉及以下幾種:第一,《圣經》經典化用。英美作家多信仰基督教,其在創作故事情節時,常常會化用圣經中的故事[2]。例如,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即化用了《圣經》中的創世紀這一典故。在創世紀中,雅各為了追求心中的愛情,與愛人拉吉的父親達成協議——雅各連續在拉吉家無償勞動七年。而當七年之約結束時,拉吉的父親卻提出將拉吉的妹妹利亞嫁給雅各。為了娶到拉吉,雅各不得不再次付出7年辛勤勞動。而《德伯家的苔絲》中的主人公安吉爾在與包含苔絲在內的4名姑娘相處時,主動提出幫助她們過河。安吉爾先將另外3名姑娘抱過河岸,最后幫助苔絲渡河。在抱起苔絲之前,托馬斯·哈代筆下的安吉爾將這次助人為樂事件作如下比喻:“我用三個利亞換一個拉吉是一件多么值得的事情!”這一引用方式,既體現了安吉爾對苔絲的誠摯感情,也表達了英國作家對圣經的深度理解。第二,引用社會現象。部分英美作家在創作情節時,常常會引用既往或近期出現的熱點事件,以向讀者反映特定的社會現象。例如,在《狼與小羊》這一作品中,作家以貴族、平民間的不平等事件為原型,創作故事情節。整部作品以客觀、生動的語言,闡述了上層社會對底層人民的壓迫,以激發人們的反抗意識。英美文學作品對經典的引用,不僅促進了英美文化的傳播,還為讀者的閱讀鑒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無論是對經典著作的引用,還是對真實案例、現象的引用,均體現了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的獨特風格。在閱讀引用部分內容時,為避免面臨障礙,需要從跨文化角度入手,積極收集與引用內容有關的資料,進而確保對作品內容理解的正確性。
三、跨文化背景下解讀英美文學作品的有效策略
為減少文化差異對文學作品解讀的干擾,可運用以下幾種策略,精準解讀英美文學作品的特征:
(一)尊重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通常可以分為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不同地域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而因為各地區的風俗習慣、文化特征以及傳統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特征各不相同。而各民族也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形成了獨有的特征和文化習性,這也是準確區分不同民族的主要代表標識,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個民族不同風情的民族文化。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開展鑒賞活動中,應該率先對作品創作背后所隱藏的民族文化差異進行深入調查和深入研究,從而準確掌握作品內涵和創作意圖。想要徹底理解其他國家中的文學作品,還應該從尊重差異性角度入手,從內心接受其他文化差異,如此才能夠進一步提升作品解讀效率和質量。
(二)樹立跨文化閱讀意識
跨文化意識也是幫助準確解讀英美文學作品的重要措施,能夠擺脫傳統思維模式。語言作為一個民族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在民族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這也是對民族特性進行有效區的核心標志。不同地方的不同語言在長時間的發展中承載了當地的文化風格和文化傳統,屬于文化交流、溝通的基礎工具。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研究中,應該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大量閱讀,從而通過經典作品深入體驗異國文化特征,促進語言的溝通和交流,通過有效措施促進文化之間進行深度融合。
(三)挖掘作品深層次思想內涵
可將閱讀看成是從未知向已知轉化的過程(求知)。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常常會受到語言異質性障礙的干擾[3]。為了跨越異質性障礙,減少文化差異對閱讀的影響,可將英美文學作品作為核心,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挖掘作品的深層次思想內涵,以改善閱讀質量。例如,閱讀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時,可將美國黑人、白人間的種族關系作為背景,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這一作品中主人公白人哈克貝利、黑人吉姆間的友誼,并探討該作品對宗教的評價,進而實現英美文學作品的跨文化解讀。
四、結論
綜上所述,分析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征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為了加深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可參照英美兩國的社會發展背景、文化源頭等,合理確定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征。此外,為改善英美文學作品分析質量,還可持續總結英美文學作品與中國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差異,通過跨文化路徑,深化對不同作品內涵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董艷媛.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研究[J].青年文學家,2020,(14):112-113.
[2]朱新燕.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特點的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0,(05):63+65.
[3]楊忠妍.從跨文化的視角賞析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J].青年文學家,2020,(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