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琪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頭痛的莫過于習作課,而最折磨的莫過于改習作。因為很多老師都發現,習作課上使盡渾身解數、說得天花亂墜,孩子們依然一頭霧水、兩眼茫然;寫完了收上來翻開一看,偶有三五篇勉強言辭看得過去,但大部分存在許多問題,更有一小部分是牛頭不對馬嘴,看完之后忍不住要捶胸頓足的。如何才能讓自己不頭痛,讓自己免受折磨?
我參加了以“探討統編教材下小學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為主題的“國培計劃”(2019)藍山縣“送教下鄉”培訓后,已經漸漸靠近了問題的答案。
一、何為支架
在這次國培中,我第一次聽到“支架”這個詞語運用在教學這方面,起初內心滿是疑惑,但隨著衡陽師范學院鄧水平教授的深入講解,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的思考,我發現“支架”在習作教學中真是關鍵中的關鍵。
“支架”為何物?嚴格地說,就是學生面臨習作任務時掌握的現有經驗與完成任務所需的經驗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為了彌補這一差距所設置的教學手段。形象得講,那就是學生在攀登習作這座高山、努力完成習作任務時,老師幫助他們搭建的梯子。
從本次國培我的研課磨課過程來看,支架對于習作教學而言十分重要,它是解決教學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
二、支架有何用
常說備課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但當我結合“支架”理論來反思自身習作教學時,發現在備教材和備學生這兩方面做得還不到位。而在教學中學習設立支架,能幫我彌補這兩處存在的不足。
(一)搭建支架能有效“備學生”
面對教材中的習作教學,我和新手老師一樣,備課前先查閱資料,思考這次習作到底要讓學生掌握什么知識,寫出什么樣的習作??吹枚嗔?,便覺得學生這也該掌握、那也該掌握,反而忽略了書本上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忽略了學生的基本學情,不能根據教材的核心要求和學生的實際狀況來進行教學設計——這就不是真正的備教材、備學生,反而變成了“備教學參考資料”“備(他人)教案”,所以過度地查閱教學參考資料,反成了教師們好高騖遠的一個原因。其實在這一次習作當中,教師最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必須達成的學習目標是什么,綜合整冊書、整個單元來看已經是十分明確的了。
這次國培中,我組研磨的習作課例是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教學《寫日記》。從我本人的研磨過程來看,就犯下上面說到的錯誤。在接到任務的第晚,我就立即開始查閱資料,這一過程對于我這個從未接觸過三年級起步習作教學的“新手”來說收獲很大;但同時,也導致我在設計教學的前期未準確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語文基礎,在教學設計中設置了較高的教學目標,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得過于冗雜,所以在第一次與送教專家進行研磨溝通時,第一稿幾乎完全作廢,只有兩三個亮點被沿用了下去。
“支架” 理論的關鍵在于備課時要細致探究學生面臨習作任務時將會遇到的困難,并找出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困難的辦法,將之變成有效的教學環節。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生活經驗,設想他們看到習作任務時感到疑惑、吃力的地方,并找出這些疑惑的答案,設計成教學中可行的教學流程。這一過程并不只是粗略的教學預設,而是要將自己想象成這一知識水平的學生,找準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后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給予怎么樣的幫助。這樣一系列的思考就是為學生的習作搭建了有效的“支架”,才是真正的“備學生”。
(二)細化支架能明確“寫什么”和“怎么寫”
在研磨《寫日記》第二稿時,我利用到了“支架”理論,比如導入激趣時,我搭建了趣味性支架,采用“蜻蜓的日記”讓學生明白日記就是以自己的身份記錄下有趣的、特別的、有意義的事的一種習作;教學選材方法時,我設置了“小幫手”身份,引導學生幫助虛擬人物玲玲來判斷哪些事件可以寫進日記中,從而明白自己的日記可寫跟自己相關的有趣的、特別的、印象深刻的、有意義的事。這是通過支架,達到了讓學生知道本次習作“寫什么”的目標。
但在實際教學時我發現,一些我認為說一遍學生就會懂的內容,學生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差錯。如日記第一行應寫好日期、星期和天氣,且要居中,課堂上我通過PPT出示例文時特別指出和口述要求反復強調這一格式。但在寫作草稿時,有的學生將日期、星期和天氣寫在作文格以外的空白處,有的學生沒有寫在第一行正中間,有的學生甚至漏掉了這個部分。課后我結合學生表現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才終于明白:支架不僅僅要設在重點、難點環節,更要設置在那些在教學環節當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上。
在最后一次研磨課講到這一習作格式時,我不再依靠PPT例文特別指出和口述要求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拿好提前下發的作文紙,利用多媒體展示臺,師生一起一步步寫下規范格式。果然,巡視時沒發現有一個學生再出現日期、星期和天氣的格式錯誤。這樣就達到了讓學生明白本次習作“怎么寫”的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支架對于習作教學的支撐是全程性的,它可以有效地將習作教學前的備課、習作教學時的具體環節和習作教學的評改幾大重要階段互相聯結,可見支架的搭建與設計是我們進行有效習作教學的核心,在關鍵的細微之處,我們更應該為學生設計支架,以解決習作中的困難。支架的全面、細化才能為學生鋪就一條平坦筆直的習作路,才能保證學生在習作路上不遇到或大或小的攔路虎。
隨著對“支架”理論的深入思考,我發現它不僅僅可以用在習作教學中,其他的教學方面同樣可以靈活運用,這還需要我在后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