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園
摘要:德育的滲透影響到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多個方面,根據德育目標與內容的不同,班主任需要靈活的選擇德育滲透手段與方法。為了促進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作為班主任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時常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心理變化、學習困惑等問題,從而有的放矢的采取德育方案。結合我的實踐經驗,本人就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進行如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
我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教師,自然是積極加入到德育教學工作研究中。實踐證明,德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滲透,并非是不厭其煩地“說教”,而是需要對學生管理中的德育元素進行巧妙的挖掘,潤物細無聲地將其滲透進來。
一、追根溯源,引導學生行為
加強班級紀律管理,規范學生行為,需要從學生產生某些行為的心理因素著手,對其行為進行引導和干預。在我的班上曾經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陳某某同學經常課聽到一半就還是開小差,有時候也會干擾周圍同學的學習,與其他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比較緊張。做作業時,他粗心大意,語文和英語方面生字詞不過關,解決數學題步驟混亂。對于學校和班級開展的集體活動也不積極,沒有集體榮譽感。老師批評時,這位同學就安靜聽著,過后仍然不會改正。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一般來說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自身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外界環境的影響因素。印象中,這位同學并不是調皮搗蛋的學生我決定從他的家庭情況入手。
借著幫忙收作業的機會,我將其領進辦公室輕聲問道:“與同學相處總是難免磕磕絆絆的,老師也是從你們這個年齡過來的,所以十分理解。平時回家之后,跟爸爸媽媽說過這些困難嗎?爸爸媽媽經常過問你在學校的情況嗎?比如,都做了什么,學到什么之類。”問到這里,學生低頭回答道:“我爸爸媽媽都去了外面打工,現在是爺爺奶奶在照顧我,他們都沒上過學,很少過問我學習的事情,作業遇到不會的題目,他們也沒辦法幫我。”我能夠從他的回答中感受到濃濃的孤獨和無力。這種情況下批評和說教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提問這名學生,并在小組合作學習特別關注著他的表現,用實際行動來鼓勵他、幫助他融入班級生活,漸漸地他的笑容多起來,也不再上課開小差、打擾同學學習了,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也高了起來。后來,他的表現越來越有進步,我還是會經常鼓勵他。學期末,他還得到了全年級進步獎。
二、明確德育目標,促進德育滲透
德育目標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德育在班主任工作的滲透,只要明確了德育目標,那么無論采用何種手段和方式進行德育滲透,最終都會殊途同歸,取得預期的德育效果。所以,班主任需要制定長期和短期德育目標,并擬定相應的德育計劃,以促進德育滲透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德育滲透方式創新的有效性。
結合學情和相關文獻,我將德育目標分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大部分。情感目標是指,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發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的基礎之上,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和學習體驗。態度目標是指,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樂觀的生活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強烈的責認感,引導學生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價值觀目標是指,通過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引導學生形成對世界的積極認知。
首先,引導學生意識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是學生將個人發展與民族復興相聯系。其次,引導學生將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統一起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再次,引導學生將自然價值和人類價值統一起來,促使他們從內心認可真、善、美,追求真、善、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
三、創新德育方法,促進德育滲透
在教導學生、干預學生行為的過程中,班主任教師需要保持高度的耐心和責任心,圍繞學生的成長進行針對性引導,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立德樹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班主任教師在學生工作中長期堅持德育滲透,教師應利用學生生活與學習中的大事小情,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認可德育內容。
例如:班級是學生在學校的主要活動場所,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持續產生影響,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布置來增添學生的學習樂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對集體的熱愛。首先,利用名人名言的條幅來對班級的墻面進行裝飾,時刻提醒學生不斷學習進取。其次,利用桌貼對學生進行激勵。桌貼主要包括學生的班級、姓名、學號、上次考試分數和名次、學習榜樣,并預留空白讓學生寫上自己的座右銘。
四、結語
一定程度上而言,學生行為是其心理狀態與思想的外化顯現,班主任教師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對管理手段的接受程度,從而保證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勝利滲透、有效滲透。新時代背景下,班主任教師應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和情感因素進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礎上靈活的選擇德育滲透方式。
參考文獻:
[1]徐曼,高肖.淺談在小學班主任德育教學工作中實施激勵策略的有效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6):141-142.
[2]劉毅斌.淺談新時代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J].教師,202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