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雄 郭貝貝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高校思政教師要積極開發課外工匠精神素材,用鮮活、典型的大國工匠事跡滲透工匠精神講解,立足本校辦學特色和班級專業,挖掘個性化工匠精神教學素材,讓思政課堂真正“活起來”,開展工匠精神專題教育,帶領學生了解、學習非遺文化,引導學生學習非遺傳承人繼承傳統手工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的開拓精神,鼓勵學生學習大國工匠身上精益求精、甘于奉獻的職業精神,為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大學生做好準備。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校思政;滲透策略
工匠精神是不可多的思政教育素材,展現了傳統文化和新時期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不僅可以讓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還可以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開創高校思政教學的新格局。高校思政教師要積極開展專題教育,為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優質的“土壤”,融入工匠精神相關的時政新聞,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對現代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從而激勵學生學習和繼承工匠精神;帶領學生體驗非遺文化,例如扎染、刺繡和陶瓷等藝術,讓學生跟隨民間藝人學習傳統技法,讓學生主動學習民間工匠身上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精神,把工匠精神打造為高校思政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提升高校思政教學質量。
一、積極開設專題講座,讓工匠精神落地思政課堂
高校思政教師要立足所帶班級專業,挖掘個性化工匠精神教學素材,例如針對藝術專業學生,挖掘少數民族音樂非遺文化、刺繡和印染等工藝,針對機械專業學生,挖掘智能制造、焊接等崗位滲透工匠精神教育。
例如思政教師可以用微課展示壯族獨有的“三月三”歌圩節盛況,讓學生了解壯族山歌和舞蹈藝術,了解壯族民間音樂傳承人義務為中小學講授族民族音樂文化,為學生講解這些壯族非遺傳承人義務收徒教學、弘揚壯族音樂文化的無私奉獻和敬業精神,展現少數民族藝術家高尚的敬業精神。
此外,教師可以為理工類專業學生講解人工智能制造技術,例如精密機床操作、精密零部件打磨等操作視頻,為學生介紹焊工、機床和電工電子行業大國工匠操作視頻,讓學生了解這些大國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例如追求零部件尺寸誤差趨近于零,追求嚴絲合縫的焊接和修補技術等,進一步端正學生專業課學習態度。
專題教學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對專業課學習和就業的積極影響,教師通過講解行業大國工匠事跡為學生樹立榜樣,督促學生協調好專業課、社會實踐和思政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巧妙融入時政新聞,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
思政教師要積極開發課外時政新聞素材,例如《大國工匠》紀錄片、非遺文化保護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等素材,帶領學生領略不同行業大國工匠,讓學生體會匠心精神,督促學生向大國工匠學習。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央視《大國工匠》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基層電力、公交等崗位的大國工匠,他們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這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例如電力工人無論嚴寒酷暑都在堅持戶外作業,保障了電網安全,體現了他們忠于職守、默默奉獻、一心為民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品質是當代大學生比較欠缺的品質,這也是高校思政教學積極滲透工匠精神的初衷,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時代楷模身上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精神。
教師還可以講解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跡,年逾九旬的他依然每天堅持去稻田巡視,指導學生的培育實驗,把畢生奉獻給了雜交水稻事業,讓中國人民把自己的飯碗牢牢地端在手里,以“稻下乘涼夢”作為自己夢想,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醉心科研、一心為國為民、不斷挑戰、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時代楷模身上的敬業精神、科研精神和奉獻精神,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發展、國家發展銜接起來,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三、組織非遺文化實踐活動,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思政教師要融入和學生專業相關的非遺文化,把思政教育轉移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讓開放式工匠精神培育活動來陶冶學生情操。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前往非遺文化博物館,帶領學生學習蘇繡、湘繡藝術,讓學生跟隨刺繡匠人學習,了解這項獨特的指尖藝術,讓學生學習刺繡構圖、針法和絲線色彩搭配等藝術,展現獨特的工匠精神。
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刺繡匠人身上肯鉆元、肯吃苦、耐得住寂寞和敬業精神,消除學生學習懈怠興趣,讓學生把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學習和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養,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學生規劃美好的職業藍圖。
四、結語
高校思政教育要聚焦工匠精神培育,立足學生專業來開發工匠精神教學素材,把各行各業大國工匠事跡、非遺文化融入課堂,為學生呈現工匠精神的多面性,督促學生學習、繼承和弘揚工匠精神,逐漸把工匠精神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板塊和動力,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昌俊.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探討[J].高教學刊,2020(03).
[2]胡芝.培養“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實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8,20(03).
[3]于華,韓巖杉.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