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秀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本文通過案例報告的形式,探討一名大學生因留守問題引發的家庭關系緊張、家庭矛盾而產生心理問題。父母不能外出,學生因假期與父母相處過程中不善表達等,由此激發產生的壓抑,委屈、憋悶等問題,經過心理咨詢輔導,逐漸適應的過程,并進一步探討留守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及反思。
關鍵詞:大學生;留守經歷;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8-00-02
新時代下,人們受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較容易產生壓力反應,進而對其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大學生階段的發展任務是體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大學生處于心身飛速發展和情緒反應復雜多變的重要階段。在這期間,留守大學生如何與家人相處、家庭的矛盾和沖突如何化解、引發的情緒波動起伏如何調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案例簡介
小艾,女,大二,護理專業,農村生源,父母離異,與母親沒有聯系,從小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初二時,爺爺去世,高二時,奶奶去世,之后一個人在老家獨自生活,父親支付生活、學習費用。父親在小艾三歲時重組家庭,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相差六歲,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弟弟隨父母在外地讀書。小艾平時與父母交流比較少,不能融入家庭,獨來獨往,性格敏感、孤僻,認為父母和弟弟是一家人,自己不屬于這個家。在學習上,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希望能夠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現狀,可以獨立有自尊的生活。春節前父母和弟弟回來后,小艾感覺心里委屈、憋悶,經常一個躲在屋里,不與家人交流,認為春節后,父母和弟弟離開后就好了。后因為父母滯留在家,暫時不能外出務工,得知父母不能離開后,小艾開始失眠、心情煩躁,飲食明顯減退,與弟弟常爭吵;對父母有不滿,但無法表達,感到憋屈。疫情下,留守學生如何與家人相處,如何平復內心情緒,對心理咨詢輔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二、案例分析
第一,在《母嬰互動及成人心理治療中的主體間形式》一書中指出,關于嬰兒主體間的本質,是父母的教養風格、成長史和創傷性事件對孩子發展的影響[1],以及孩子經驗建構的方式對其發展的影響,母嬰間的交流是一個雙向的、共同建構的過程。母親作為個體的重要他人,應給予足夠的關注、照料、陪伴和關愛,讓個體逐漸發展和形成較為穩定人格結構發展。小艾由于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可以提供養育的功能,但很少和她進行交流和溝通,她在最需要父母關心、照顧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的照顧,形成了被忽略、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說話、不知道怎么和人交際、低自我價值感等性格狀態。
第二,重大創傷對個體成長的影響。在小艾兩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從此杳無音信,父親重組家庭,并有一個弟弟,在個體成長歷程中這是一個創傷,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豐富,個體的孤獨感和拋棄感容易被激發,成為心理問題的潛在風險因素。同時,在初二時,爺爺去世,高二時,奶奶去世,這也是重大家庭變故,是另一個創傷,個體早年養育者、重要他人去世,對個體來說,也有很大的影響。小艾在當時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痛苦,將哀傷埋藏在心里,并產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心理認知,阻礙了小艾與家庭的融入。
第三,過度追求完美的心理認知,導致心理壓力增大。在疫情影響下,小艾的父母不能外出務工,自己和父母共同在家里相處時,不知道如何溝通,常常躲避在屋里,內心矛盾、難受。特別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的認可,但無論怎么做都達不到,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氛圍下,小艾的內心充滿矛盾和沖突,影響她的睡眠、飲食以及生活興趣等情況。
第四,受疫情影響,學業壓力凸顯。小艾學習成績優秀,對自己要求嚴格,但學校進行線上教學時,小艾注意力不集中,擔心掛科影響就業,這對小艾心理問題的恢復和調整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案例處理過程
小艾在求助后,通過第一次的咨詢評估,小艾在睡眠、飲食以及與家人的關系上的問題比較突出,小艾最想解決和處理的問題是睡眠和緩解與家人相處的關系。以下針對她的問題,制定了相應的咨詢方案。
第一,線上云正念,緩解睡眠問題。從評估中了解到,小艾睡眠較為困難,緩解睡眠,有助于小艾情緒穩定。同時,小艾的獨立性比較強,因此在咨詢中,需要現場進行指導正念冥想的練習。正念冥想可放松和緩解緊張的軀體狀態,入睡困難時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并記錄使用后入睡的效果。
第二,線上云咨詢,助力了解自我。通過咨詢收集的信息了解到,小艾是一個學習能力較強、自我功能較高的學生,這樣的來訪者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強。通過咨詢,逐步讓小艾了解自己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了解父母對于小艾而言意味著什么,在這樣的原生家庭背景下,小艾會形成什么樣的性格,并且對自己的要求也比較高,并追求完美。在前七次咨詢過程中,小艾存在與父母相處時不知所措的狀態,對父母早年拋棄的埋怨、憤怒、不滿情緒宣泄,對母親消失、不聞不問的憤怒與思念間的矛盾,父親重新組建家庭后對自己忽略的傷感,爺爺、奶奶去世后的悲傷。小艾是在一個孤獨無依的狀態下進行的共情和哀傷處理,她對父親既恨又愛,對父親有很多語言無法表達,筆者征求是否愿意告訴父親一起進行心理輔導。小艾同意了,并告訴父親,父親很愿意參與咨詢,緩解與小艾的關系。
第三,線上云伴讀,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在小艾的情緒較為穩定,睡眠有所緩解后,我們制訂了心理書籍伴讀計劃。書目是《愛的五種語言》,通過伴讀,每天將讀書的心得、心理日記提交,然后給予反饋。一方面,通過有趣的書籍幫助小艾慢慢恢復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幫助小艾學習和積累人際交往的技術和溝通的技巧。
第四,線上云團體,化解家人誤會。在第八次咨詢中,邀請了小艾的父親一起參與咨詢,進行家庭團體咨詢。鼓勵小艾在咨詢中嘗試與父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邀請父親表達自己對孩子想說的話。小艾的父親一直對小艾懷有愧疚之情。由于一直在外務工,對小艾的關愛比較少,很少與孩子交流。一方面自己也不知道和孩子說些什么;另一方面,自己在表達對孩子的關愛上,也比較匱乏,有的時候想關心、想問候,或者想了解孩子的情況,也不知道如何表達。當問到“如果可以說,你們最想告訴對方的一句話是什么?”父親說:“孩子,對不起,我沒有照顧好你”。小艾哽咽地說:“爸爸,我愛你,你不要扔下我,我在家里等你。”雙方在表達后都流淚沉默了。在這次咨詢后,小艾感覺自己輕松了很多,感覺自己完成了一件壓在心里的大事,表達了自己一直都想說但是一直都沒有說出來的情感。在某種意義上,自己感覺到了父親的愛,自己并不是一個人。
小艾第九次咨詢是在線下,與筆者進行了面談,她的狀態好了很多,在睡眠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和家人的關系中,更為自然了,有的時候會和家人通電話,可以一起吃飯,雖然話比較少,但是也在嘗試融入。
四、案例經驗與啟示
留守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比較特殊的群體,應該給予重視和關注。留守大學生在社會順應發展中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在春節假期期間,潛在的消極影響容易被激活,給學生帶來心理問題和壓力。針對留守學生在公共突發事件影響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工作。
第一,關愛留守學生,化解心理危機。研究發現,相對于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留守大學生在自尊水平、人際關系、社會支持、依戀風格、應對方式上存在諸多問題,主觀幸福感更低,表明曾經的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2]。在疫情特殊背景下,留守學生原本很少與父母在一起生活,語言交流、相互適應較為缺乏,突然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本來煩躁、焦慮的情緒下,家庭關系、氛圍會更加緊張和不適應。因此,需要關注這一類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第二,發掘優勢資源,尋找積極力量。去標簽化,撕掉留守學生就是問題學生的標簽,不去強化和放大留守學生負面心理問題的影響。挖掘和提升積極的心理品質,比如社會生活適應能力較強、獨立性較高、自覺性和果斷性的心理品質較高以及抗挫折能力較強,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培養健全人格,提升自尊、自信、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質。
第三,完善支持系統,提升適應能力。留守學生除了學校營造關愛的氛圍以外,還需要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特別是家庭的支持。首先,父母作為家庭的重要養育者和支持者,需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導向;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積極主動地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等問題,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和接納;最后,在家庭里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避免武斷、一刀切以及偏愛不公平等行為,讓孩子體驗到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沈海濤.現實困境下由貧困引發的自卑心理幫扶[J].大眾標準化,2020(12):69-70.
[2]李銳,劉萬英.對高校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職業與教育,2016(7):77-78.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