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疫情信息獲得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進入了全媒體時代,輿論狂歡引發了全民圍觀,也催生了以吸引受眾眼球為目的的“施暴者”。文章以“成都女孩”事件為例,對事件始末進行梳理,原本常規的信息披露在網友跑偏的視角下逐漸演變為網絡暴力的狂歡,應對“信息疫情”的暴發,如何準確認知和把控輿論生態,成為當下值得探討的論題。
關鍵詞:“成都女孩”事件;信息疫情;輿論狂歡; 網絡暴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9-0121-02
一、前言
2020年,全球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下,隨著中國控制住了新冠病毒的蔓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國內抗疫取得矚目非凡的成就,我國也迎來了黃金周,據旅游部門統計,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出行人數超過了4.4億人次。雖然國內情形有所好轉,但全球抗疫之路仍遙遙無期,因而國內偶爾零星出現的本土感染確診患者仍牽動著整個社會的心。
二、“成都女孩”事件發展路徑
(一)“成都女孩”事件背景
2020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出現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成都市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成都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此時,網絡上也出現了部分十分不和諧的聲音,坊間輿論開始跑偏,有關新聞下大量出現對確診患者的惡毒猜測,評論區烏煙瘴氣,網絡上帶節奏的“水軍”引來了“吃瓜群眾”興高采烈的圍觀,肆意曝光他人隱私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出現,網絡暴力成為新的“疫情”。
(二)“成都女孩”事件引爆點
此次“網暴”的引爆點是一位確診患者的流調。據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此次成都新增的4例確診病例中,有一個20歲女孩在確診前近14天內活動范圍較廣,且在這幾天內輾轉于多個酒吧,所到之處人數較多,接觸人員復雜,需要接受核酸檢測的人數頗多。一石激起千層浪,出于對自己和周圍人的恐慌,部分人開始將矛頭指向該確診女孩。正如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揭示的,網民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并不關心事件本身的信息是否完整,是否存在認知上的邏輯錯誤,在兩極化的趨勢下,沉默的一方不自覺地選擇從眾,失去了判斷力和思考能力[1]。
(三)“成都女孩”事件被“全網圍剿”
及時公布確診患者流調信息是防疫工作的需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有關部門公布確診女孩流調后的短短幾個小時內,一張帶有該女孩全部個人信息的流調截圖出現在網絡上并被瘋狂轉載,女孩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信息被一一羅列出來,一場鋪天蓋地的網絡暴力爆發。網絡暴力是依托虛擬網絡平臺,由不特定的多數網民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包括網絡道德審判、公開隱私、詆毀辱罵、輕蔑嘲笑、威脅恐嚇等在內的攻擊行為,特征是參與人數眾多、傳播范圍極廣、實施容易、持續時間長,且能逃脫法律的制裁與道德的懲戒[2]。惡意猜測者為該女孩貼上了“確診患者+年輕女孩+無業+玩轉酒吧”的標簽,評論區部分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對確診女孩進行人身攻擊,諸如“酒吧girl這次要禍害多少人?”“正經女孩子誰去那種地方?”“嗨,又一個‘毒王來了”等惡毒的言論鋪天蓋地而來,使該女孩承受了網絡暴力帶來的二次傷害。
三、“信息疫情”下輿論生態呈現新趨勢
“信息疫情”有別于其他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流,疫情來勢洶洶,信息來源又瞬息萬變、繁雜無序、清濁難辨,時刻牽動著人們的神經,人們因未知產生了更多的恐慌情緒,在對同一疫情信息的“共同關注”下,疫情信息產生“核爆”,誘發了網絡暴力。
(一)網絡技術賦能,催生“全民時代”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迅速,網民群體龐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3]。在網絡技術迭代發展的過程中,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自由性突破了現實空間的壁壘,人們在現實中未能表露的想法、被壓抑的情緒皆可在虛擬網絡中得到宣泄和表達,群體參與公共議題的意識空前高漲,人們在群體效應下找到同道中人,所有人都被聚合在互聯網廣場上,情緒被不斷放大,網絡暴力出現的概率大大增加。叢日云教授指出:“人們不僅在現實空間凝聚,同時在虛擬空間凝聚。由網絡熱點議題不斷聚集起虛擬的人群,而中國龐大的網民群體,對虛擬人群產生群體心理具有加倍的放大效應。”[2]
(二)搶占疫情信息戰場先機,主流媒體發聲匡正視聽
“成都女孩”疫情流調公布后,針對網絡謠言和惡意猜測,12月8日,成都日報官微這樣評論:一個20歲的成都姑娘,在被確診之前,她不過是這個人口超2100萬城市中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活動范圍大小,那都是她的私人生活,與所有人的私生活一樣……在確診之后,她如實說明自己的行動軌跡,沒有隱瞞,配合流調。作為一個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她也是值得我們同情和關心的……12月9日,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也明確表示:要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做好群眾心理疏導,堅決制止網絡暴力,營造良好的疫情防控氛圍。
“成都女孩”事件也引發了央視評論,《主播說聯播》節目中,主持人海霞表示:今天,四川成都一確診病例的行程軌跡引發熱議,其個人隱私也被泄露,遭網友謾罵……個人生活不該是公共話題,防疫才是。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在面對“信息疫情”時,主流媒體應主動出擊,搶占疫情輿論制高點,發聲以匡正視聽。
(三)各級政府主動作為,及時疏導群體心理
其一,成都出現疫情后,當地各級政府迅速啟動疫情應急預案,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與人民警察及時去到戰疫一線,直面真正的敵人——病毒,有關部門快速啟動定點醫院,鎖定密切接觸人員,進行快速流調,廣泛開展核酸篩查,常態化疫情防控手段的實施緩解了疫情壓力,群眾不滿情緒得到疏導。其二,政府通過疫情發布機制,及時、準確地發布疫情進展,用專業、理性、客觀的方式正向引導網絡輿情的發展,快速澄清網絡謠言,切斷傳播渠道,發布輿情進展情況,壓縮了網絡暴力空間。其三,主流媒體紛紛發聲,傳遞了冷靜與溫暖。疫情期間,公布流調信息是對疫情進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措施,但個人的生活不應該受到指責。對于網絡暴力中吸引受眾眼球的“施暴者”,肆無忌憚地侵犯他人信息的人,必須嚴懲不貸。12月9日下午,成都警方發出通告:擅自發布該女孩個人信息的王某(男,24歲),因嚴重侵犯他人隱私,被警方處以行政處罰。病毒感染者是不幸的,在輿論的高壓下,被全網圍剿的“成都女孩”,被逼道歉,對此,主流媒體及時發聲:她是受害者,不需要道歉!給予了受害者溫暖與保護,也使人們在以后可以更冷靜地認識此類事件。
四、應對“信息疫情”,治理網絡暴力
2020年,人們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下,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艱難前行。此次疫情中,病毒十分復雜,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網絡空間信息超載、真假信息共振,勢必會引發群體性恐慌,公眾對于疫情信息的關切程度比以往更高,受“群體極化”的影響,人們對疫情信息的傳播更為積極也更加焦慮,在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影響下,疫情信息出現“核爆”,往往會誘發網絡暴力,如何應對“信息疫情”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認知“信息疫情”,搭建有效互動平臺
疫情暴發初期,人們對疫情并不了解,疫情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而互聯網虛擬空間對疫情信息起到信息風險傳播與輿論危機放大的作用,網民在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時卻沒有足夠的能力甄別,導致謠言乘虛而入,誘發了網絡暴力。政府作為治理網絡暴力的主體,在信息傳播速度比病毒更快的全媒體時代,要搭建好行之有效的聯絡溝通平臺,在面臨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時,面對疫情信息流的狂轟濫炸,對網民予以心理疏導與調適,過濾掉紛繁復雜、未經證實的疫情信息,正向引導網絡輿論走向,循序漸進地培育網民平和理性的心態,壓縮網絡暴力空間。
(二)重視信息發布,增強公眾信息疫情免疫力
政府應拓寬信息的發布渠道,牽頭互聯網和媒介公司,利用政府權威性,提供可靠信息,進行有效信息的傳播。要通過信息發布機制及時、準確地公布疫情實時動態,推動主流媒體同時發聲,匡正視聽,搶占疫情信息戰場先機,披露疫情信息事實真相,阻止不良信息的傳播,快速澄清網絡謠言,有效切斷傳播途徑;聚合防疫、公共衛生及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權威及專業的姿態重塑公信力,對疫情信息流進行權威過濾與解讀,加強有效信息供給,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增強公眾對“信息疫情”的免疫力,不給網絡施暴者與借題發揮者可乘之機。
(三)技術創新賦能,完善輿情應急治理策略
要順應大數據網絡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利用好互聯網新的科技成果,開展基于大數據的網絡數據的挖掘與群體畫像能力,與時俱進地參與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及監管,提升管理者對網絡信息與輿情傳播新動向的研判與治理能力,摸清隱藏在輿論背后的真正原因,及時捕捉網絡輿情動態,完善網絡全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協同聯動機制,對不實信息、網絡謠言及時辟謠的響應機制,消減互聯網對疫情信息風險傳播與輿論危機放大效應,斬斷類似事件發生的根源,避免網絡暴力失控。
五、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刷新了人類科學認知的極限,對于“信息疫情”中的信息病毒,也要殺毒和隔離,不能任其傳播。在疫情資訊洶涌泛濫之時,政府和權威主流媒介機構要履行主體責任和社會擔當,保持高度警覺。這場疫情“大考”積累的經驗再度證明,應對全球性重大公共危機,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增強公眾信息疫情免疫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生態環境,構建清朗網絡空間需多方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岳江寧.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暴力現象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05):94-96.
[2] 王天楠,謝鵬.網絡暴力發展趨勢分析及治理路徑[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19(09):918-919.
[3]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2-03.
作者簡介:崔一涵(1998—),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融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