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董卿優雅知性的氣質形象、富有內涵的語言表達、信手拈來的名言佳句,體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以董卿的語言藝術為研究對象,結合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的主持案例,對她的口語表達、控場藝術以及交流技巧進行分析研究,探求其獨特的主持魅力。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董卿;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9-0158-03
一、個性鮮明的有聲語言藝術表達
(一)化平淡為生動的藝術化處理
主持語言的藝術化處理并不是簡單地堆砌辭藻,語言藝術化要建立在思想內涵的基礎之上,兩者實現統一,才能使受眾感到美的享受。董卿的語言從思想內涵到外在形式都很考究,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時,董卿時刻不忘雕琢自己的語言,給受眾帶來美的享受。她善于運用排比制造語言的氣勢,達到自己說得“朗朗上口”、觀眾聽得“聲聲入耳”的效果。
在第一季第九期中,第一次在百人團作答環節中出現了零出錯的情況,在場的選手與嘉賓都有些感慨,董卿適時地引導了話題:
“這是我們比賽進行到現在,九場比賽了,第一次出現百人團全部答對,在這里向大家鞠一躬,表示祝賀。所有的人,從我們七歲的孩子到五十歲的長者;從我們外國來的外國友人到從小在國外長大的學子;從普普通通的賣菜刀、賣肉的基層的這些老百姓,到這些還在高等學府求學的莘莘學子,所有的人都回答了一個正確的答案,著實令人振奮,是你們最佳表現?!?/p>
在這段話中,董卿用三個“從……到……”的排比句,有氣勢、有韻律,從形式上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生動地渲染了節目開播以來百人團答題首次零出錯的難得景象,將節目氣氛推向一個小高潮。從內容上點出了百人團選手平民化、多元化的特點,強調了節目“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大眾化特色,增強了受眾對節目的代入感。
(二)凸顯文化底蘊的口語表述
節目主持人是新型的文化傳播者,主持人語言應是職業的文化語言[1]。董卿在節目主持中經?!靶攀帜閬怼薄俺隹诔烧隆保朴凇敖栉氖銘选?。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八期中,有一道題目談到了古代父母對子女的“望子成龍”之情,百人團中有一位選手也是在父親的教導下喜歡上了詩詞,在節目中,董卿與他進行交流時,得知他的父親是一位盲人,從小只能通過口述的方式教他背詩。交流結束后,董卿進行了一番敘說式的總結:
“我覺得你能那樣做,你父親就已經很安慰了……我突然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他是在雙目失明之后,被任命為阿根廷國家圖書館的館長,所以他寫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詩,他說‘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所以,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樣的境遇,書本永遠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彩色的世界。問候你的老父親,祝他身體健康!”
這一段“我突然想到”,不僅是對整段問答的一個藝術性總結,更是使主題升華到了“書本永遠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彩色的世界”這個意義更深遠的層面。在特定的語境下,引用適當的名句典故,通過恰如其分的表達,升華情感,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充滿智慧的控場藝術
《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適時地調動各類參與者,除了與擂臺選手和嘉賓的互動外,她也善于在恰當的時機將百人團引入節目。既保持了節目的完整性,又通過“感人故事”的講述調節了節目氣氛,使原本比較嚴肅單調的競賽型節目擁有了豐富的感情色彩。
(一)巧用情景,緩解尷尬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百人團選手來自各個階層,其中不乏戀愛中的情侶。第一季第二期中有一位攻擂選手于蒙蒙在臺上作答,而其男友是百人團中的一員。作答之前,董卿邀請其男友對她說點鼓勵的話語,但其男友卻不合時宜地潑了一盆冷水,于蒙蒙面露不悅。此時董卿連忙打趣道:“從他的這一番話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份用心良苦,大家都在追捧你的時候,他給你降降溫,這個說明他和你的關系是不一樣的,他對你很用心?!庇诿擅陕牭竭@里有所釋然,轉身走向答題區。但是于蒙蒙在第一題就回答錯誤慘遭淘汰,為緩解尷尬,董卿適時地對她進行了安慰。
董卿對她說:“蒙蒙,真的沒必要把這個當回事,因為你愛詩詞,它絕對不局限于這個舞臺,不局限于這一場比賽,它可以陪伴你的一生,你可以慢慢地去享受它,去感受它,去熱愛它,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于蒙蒙?!?/p>
董卿的這番話不僅迅速調整了節目氣氛,最后的總結更是凝聚了她的人生經驗,迸發出她的思想火花,將對詩詞的熱愛,從“參加比賽”的小格局升華到“享受詩詞、感受詩詞”的大格局。這番“圓場”,不僅僅是“雪中送炭”緩解尷尬,更借此機會“錦上添花”升華主旨。其巧妙的控場藝術,可見一斑。
(二)即興發揮,填補空白
《中國詩詞大會》競賽環節有一類“圖片線索題”。有一次,嘉賓康震畫了很長時間,選手仍無法給出答案,一時間,場上出現了一段空白期,場面略顯冷淡。此時董卿適時地調侃道:“大家看,康老師多認真啊,還準備了紅色的筆來作畫?!笨嫡鹨不貞f:“我不用紅色的筆,他們能看出來這是花嗎?”董卿隨即笑道:“您用黑色的筆畫水,我們不是也看出那是河了嘛?!边@一段即興問答,輕松又不失幽默,引起了全場一陣歡笑。通過與嘉賓的即興互動,董卿巧妙地填補了選手遲遲不能作答而導致的空白,自然流暢毫無痕跡。幽默的語言不但使即將冷卻的現場重新活躍了起來,也使遲遲未能作答的選手緩解了緊張的心情。
(三)言情貫通,應對得體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第五期中,董卿“帶傷上陣”。她的敬業精神感動了王立群,然后高度贊揚了董卿的敬業精神。
董卿回應:“謝謝王老師的鼓勵,謝謝各位。其實中國人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每次上臺,大家總是給我很多的掌聲,而且表達了很多對我的喜愛,所以能為各位做一些,這本身就是我的本職工作。做得好也是我應該的,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顧慮,我們今天還是一切正常進行,讓我們再次把掌聲送給我們的選手,謝謝你們?!泵鎸钨e的高度評價,董卿的應對言情貫通、自然得體,她并沒有一味謙讓,而是先連用幾個“謝謝”表達自己真誠的謝意,又引用一句著名的詩詞“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呼應了節目“詩詞”主題的同時,道出自己的“敬業”是為了回報觀眾的喜愛與支持,巧妙地將“功勞”推到了觀眾頭上。最后更是思慮周全,讓大家打消對她“帶傷上陣”的顧慮,將大家關注的焦點從自己身上重新轉移到選手和節目中,成功將大家拉回比賽的軌道,保證了節目的流暢進行。
三、“會說善問”的溝通交流
交流是語言交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眾傳播就是人際交流的再現。和諧、完整的交流能營造良好的氛圍,保證觀眾收看節目的愉悅感貫穿整個節目進程中。
(一)幽默風趣的談話方式
人際交流中幽默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幽默的運用原則是善意為本、把握分寸。在談話中適時地運用幽默能有效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營造輕松愉悅的談話氛圍。董卿在節目主持中經常會通過幽默活躍現場氣氛,緩解節目參與者的緊張心情。在第二季比賽中,選手朱捷通過在百人團中的出色表現再次返回了擂臺賽。
董卿:“朱捷每次上場都有種樂得嘴都合不攏的感覺,不知道為什么事高興呢,就是特高興?!?/p>
朱捷:“我能再次返場主要是有一個很強大的信念支持著我,他們說返場三次可以得到董卿老師的簽名照一張?!?/p>
董卿:“誰說的?這小道消息從哪傳播出去的?返場三次可以得到我的簽名照一張?我正式辟謠,沒這回事。”
(大家噓聲一片)。
董卿:“今天我正式辟謠,沒這回事,返場三次,可以合影一張!”
(全場歡呼)
著名幽默理論學家李紹振認為,幽默的原理是通過“超越邏輯而傳達感情”。董卿與選手的短短一段對話引得現場多次歡笑,緩解了選手的緊張心情,也為節目營造了輕松愉快的氛圍。在談話中對幽默的自然運用,體現出董卿的良好心態和語言技巧。
(二)層層推進的提問技巧
董卿在提問中很注重話輪的銜接,善于層層推進,不留痕跡地引導交流對象不斷深入話題,使觀眾獲得更全面的信息、更深刻的思考。在第二季的一期中,董卿對百人團中的陳澤蘭老師進行了簡短的“訪談”。在對話中,董卿提問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話輪銜接也自然順暢。她并非簡單地進行一問一答,而是適時停頓,對前文進行階段性小結。這樣精煉的小結留給觀眾對前文的信息進行消化的時間,也使談話過程顯得不那么單調,再適時地銜接下一個話輪,順暢地將談話推進更深入的層次;董卿從陳澤蘭的教師身份入手,通過思路清晰的提問與話輪的自然銜接逐漸將話題引到詩詞,再引到學習詩詞的山區學生,最終引到支教老師的奉獻精神,一步一步。富有邏輯地層層推進,使觀眾全面了解了陳澤蘭背后的故事。
(三)平等親切的人文關懷
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節目的制片人王錚說過:“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第一就是對人的關懷?!盵2]主持人只有具有了人文關懷,才能將真情實感融入主持語言,才能做到以情動人。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的主持體現出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在人們的心目中勾勒出了一個淳厚善良、善解人意的形象。在第二季第一場的比賽中,面對舞臺上的斷臂女孩張超凡,董卿鼓勵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完整的,只不過有些是看得見的殘缺,有些是看不見的,用樂觀、堅強、勇敢追求一顆完整的心靈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欽佩的?!边@番話凸顯出董卿“人人平等”的人文理念,也體現出她對女孩堅強樂觀精神的敬佩,給予了女孩莫大的鼓勵。她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主持語言中體現出的平等親切的人文關懷,值得借鑒。
四、董卿的副語言藝術研究
無聲的語言形式,在傳播中可以幫助主持人傳遞信息、交流情感。有些主持人手勢煩瑣,動作單調重復,令人眼花繚亂,無形中分散了觀眾對內容的注意,影響了節目的傳播效果;有些主持人姿態僵硬、呆板,或比比畫畫、搖頭晃腦,不僅吸引不了觀眾,還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董卿對體態語的運用舒展大方,恰如其分,在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同時,也賞心悅目,使觀眾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一)優雅得體的手勢動作
在《中國詩詞大會》的開場環節中,伴隨著開場音樂,董卿邁著自信的腳步走到舞臺中央,身姿挺拔,落落大方地說出開場詞。此時,她將肘部微微張開,雙手交叉置于體前,顯得身形舒展、姿態優雅,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高雅與自信;在嘉賓點評環節,董卿又會雙手和攏立于桌上,保持傾聽和思考的姿態,顯示出認真傾聽的意愿,也會在參與點評時借助豐富的手勢比畫表達自己的看法??梢?,在不同的節目環節,董卿總是能選擇最恰當的手勢,輔助有聲語言的傳播,增強傳播的效果。
除了手勢以外,肢體動作的表現也使董卿的情感表達更加豐富。第二季有一位選手王軼隆,在他參加詩詞大會期間,他的母親罹患重病住院,即將手術。節目導演組了解到了這個消息,但其母為了兒子能安心參加比賽,要求導演組替她隱瞞。董卿思慮再三,在場上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王軼隆。面對留下繼續比賽還是離開的選擇,王軼隆深深地一鞠躬,說:“我現在要離開大家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講完,王軼隆已經有點泣不成聲,全場也為之動容。此時,董卿離開主持席,含著熱淚走上場去,先是握住了他的手,然后與他深情的擁抱。作為主持人的董卿,有義務代表嘉賓和其他選手對王軼隆表示安慰和關懷,但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語言都會顯得蒼白,一個深情的擁抱,是董卿情到深處的自然舉動,卻比語言更好地表達出了內心的情感,也可以更好地給予王軼隆鼓勵。這一“抱”,勝似千言萬語,也體現出董卿的人文關懷。
(二)意蘊豐富的眼神表情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眼神是內心真實情感的外化,也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最直接的橋梁。在節目主持過程中,眼神的作用尤其重要,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應該善于用眼神傳遞豐富的情感,使受眾通過與主持人的眼神交流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
董卿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時非常注意用眼神的變化來傳遞信息,比如當選手即將開始答題時,伴隨著“請進入答題區”的聲音,董卿短暫地與選手進行眼神的交流,目光中透露出堅定與期待,給予選手鼓勵和信心;當嘉賓在點評詩詞時,董卿注視嘉賓,真誠與謙虛的眼神顯示出傾聽的意愿,也將觀眾帶入一種“用心傾聽”的狀態;在與選手交流到高興處,董卿會松開眉眼,眼神中充滿令人喜悅的光彩,營造愉快的氣氛;而當選手談起悲傷之事,她會眼瞼下垂,感同身受之情外露,給選手帶來慰藉。董卿的眼神往往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使受眾迅速融入節目的氛圍。在與罹患重病的農村婦女白茹云交流時,董卿眼含熱淚地說“很美……真的……很美”,在那停頓的幾秒鐘里,董卿深情注視的眼神,流露出她對白茹云的深刻的悲憫和敬佩,只一個眼神就足以感染臺上的選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董卿對眼神的運用,在客觀上增強了傳播效果,是其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則眸子正焉?!蓖高^眼神可以看到人的靈魂,而透過董卿的眼神,可以看到一個真誠、善良、充滿人文關懷的靈魂。
人際關系學認為,微笑是人的一種細微的面部表情,能傳遞親切和善的情緒。在節目主持中,微笑更是一種兼具美感與親和力的工具,是主持人傳遞情感的有效載體,是拉近主持人與受眾距離的捷徑。在節目進程中,董卿善用微笑,面對表現出色的選手,她由衷贊揚地笑;面對失利的選手,她真誠鼓勵地笑。與選手中年齡較小的朋友對話時,她用充滿親和力的微笑拉近距離;在與年齡較大的農村大叔交流時,她又用樸素和善的微笑打開心扉??梢?,董卿總能適時適當地展露微笑,用微笑拉近距離,以微笑感染受眾。
(三)合情合景的服飾搭配
主持人作為電視節目中的傳播主體,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在傳播一種審美的文化。在電視化的節目中,主持人的衣著服飾直接影響其視覺形象,給受眾帶來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對傳播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董卿在春節晚會中的服飾以端莊大氣的禮服為主,色彩鮮艷,剪裁修身,偶爾還會以亮眼的“花朵”作為裝飾,突出女性的體態美,也體現出節日的喜慶氣氛;而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的服飾以清新淡雅為主,多為時尚的西裝或休閑的褲裝,衣服上通常都會鑲飾有古典文化的印痕,即使是裙裝也不會是“大紅大紫”,而是以“素”為主。這樣的服飾特點再搭配董卿富有文化底蘊的個人氣質,凸顯了她身上的“知性美”,與古詩詞的優美雋秀相得益彰,在視覺上將董卿的形象與節目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五、結語
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的表現打破了人們的固有印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既有成熟的主持語言技巧、又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底蘊的嶄新的主持人形象,通過展現不同的語言藝術風格,董卿突破了春晚官方符號化的形象,形成了一個更加鮮明、更加立體的主持人形象,再次吸引了大眾的目光。由此可見,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掌控者和靈魂,需要勇于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在符合個人氣質風格的基礎上,提升語言藝術的創造力,給予觀眾新的刺激,只有這樣才能長久、不斷地把觀眾吸引到節目中來。
參考文獻:
[1] 陳虹.節目主持人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6.
[2] 陳振,楊浩.主持人節目駕馭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105.
作者簡介:程文杰(1991—),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