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礦山歷經多期、多年的開采和選礦活動,遺留的環境地質問題十分突出。在信息時代,將礦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讓礦山治理更加簡單高效,為推動地質行業轉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態難題,將開采后的礦山進行修復治理、合理利用資源正是環境保護新理念的體現,利用數字化技術和體系化信息系統,提升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效率,打造環保產業生態鏈,加大數字化賦能,同時也是走綠色礦業之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
1.前言
礦產資源與人類社會發展息息相關,而如今因資源開采使得廢氣排渣場隨處可見,地下開采造成的地下采空區的面積增大,選礦產生的細顆粒粉塵污染了空氣,彌漫粉塵使附近居民呼吸困難;由于廢棄礦渣的堆放,易形成滑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礦山開采后的修復治理十分重要。因此將開采后的礦山進行修復治理、合理利用資源正是環境保護新理念的體現,同時也是走綠色礦業之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
2.礦山環境治理現狀
2.1國內現狀
21世紀以來,國家和社會各界都開始關注地球環境、礦山污染治理。2016年,自然資源部發布《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完成礦山治理恢復面積50萬公頃。我國礦山環境治理與監管總體水平不高,效益無法的到保證。不僅有大量遺留難辦的礦山環境污染問題,還有部分礦山由于粗放式開采不斷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2.2存在問題
生態修復難度大:露天開采礦山生態修復,如棄渣場、棄土場、尾礦壩等生態修復的難度在于土壤貧瘠或有重金屬(如鉛、鋅、砷、鎘、鋁毒等)及酸堿毒害(含硫礦渣氧化成硫酸使尾礦偏酸,鋁毒使土壤偏堿等),一般植物因其抗逆性有限,要客土或進行土壤改良,其種植及管護成本較高。
經濟壓力大:一方面,十八大以來,國家和社會對于礦山環境的而重視越來越高,礦山企業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經濟投入也不斷增多,資金壓力大。如今,地質行業、采礦業總體不景氣,各個礦山企業利潤不斷下跌,甚至入不敷出,讓礦山企業拿更多的錢投資礦山環境修復項目,包袱比較重。而礦山企業作為盈利企業,對于主要具有社會效益而不具有經濟價值的礦山環境治理并不上心,另一方面,對進行礦山環境修復、又交了一筆保證金的礦山企業而言,那就意味著借了雙倍的資金,有一半資金還“死”在賬戶里流動不起來,同時還面臨著沉重的財務費用負擔。
2.3關鍵技術介紹
利用數字化技術和體系化信息系統,提升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效率,打造環保產業生態鏈,加大數字化賦能,利用國內外礦山治理現狀大數據分析,進行項目設計,精準營銷,使得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服務更加精細。建立合理與科學的生態治理模型。引進社會資金,對礦山特色治理,廢舊礦山再利用,既環保又經濟。再結合傳統治理措施如穩定邊坡、尾礦的治理、土壤的改良、礦山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礦山水資源的修復和微生物修復措施理念,進一步高效、科學和經濟的進行礦山恢復治理。
3.結合信息技術的礦山環境治理思路
實地調研,檢測礦山數據,物聯網在連接的前提下作為端,實現礦山數據的收發,云計算作為基礎,提供可編程的基礎設施、先進的流程和方法、提高治理過程中各方面的效率,通過大數據,將采集的數據變現。最后利用安全技術作為整個環節的保障,提升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效率,打造環保產業生態鏈,加大數字化賦能,利用國內外礦山治理現狀大數據,有針對地進行項目設計,精準營銷,提升精細化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服務。再結合傳統治理措施如穩定邊坡、尾礦的治理、土壤基層改良、礦山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礦山水資源的修復和微生物修復措施。反復論證方案,包括邀請專家把關與修改、實地開展方案試運行等驗證環節,進一步明確所建立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引進社會資金,對礦山特色治理,例如開發民俗文化體驗園、地質風景區等。
結合礦區特色和當地風俗文化對礦山進行改造,并突出科技創新以及安全保障的特點。利用物聯網向顧客傳達景區特色,隨時隨地了解礦區文化,動態還原生產工藝、礦山治理、生態現狀,實現物與物、人與物的對接。利用云計算實現礦山治理的數據化、智能化,提高經濟效益和安全性能,并能完善礦山治理的數據庫,為后期的治理提供方法和標準。
與現有的旅游業相比,礦山旅游業的興起,既是考驗,也是機遇。利用空曠開闊的礦區建立大型娛樂項目,還可以結合礦山特有的資源轉化為新景觀結構中的特色區域。通過文化創意和工業旅游形式盤活遺址,突出體現我們企業的獨特性和安全性,吸引各地游客,帶動經濟發展。
4.區別于傳統治理方法的技術優勢
當前國內在礦山環境污染的治理上,處理裝置能力不足,處理技術開發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常常資金短缺,以至于治理速度慢,耗資大。而借助數字化賦能,很好地解決了效率的問題,更好地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彌補資金短缺的問題。將各類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既高效又經濟且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符合新時代發展趨勢。
(1)信息技術下的礦山特色治理,數字化技術效果顯著,對于生態修復有極大好處,解決困擾多年的環境污染問題,變廢為寶,實現廢舊礦山的再利用。礦山污染的環境治理。
(2)現代科技的應用,為及時、高效、低成本開展生態環境檢測和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礎,適合于復雜條件下的生態環境信息采集,可實現遠程在線自動檢測。
(3)數據可靠、服務不中斷、經濟高效、實時便捷。
(4)同樣的產品沒有出現,信息技術下的礦山治理不同于傳統治理,數字化技術范圍較大且前期較為費力,而礦山的環境污染治理近些年才開始實施,治理周期十分長,各方面技術都沒有成熟,技術還有待完善。
5.結語
礦山環境污染的預防與治理已經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一直廣為國家與社會各界關注。且礦山的環境污染是一個持久且廣泛的問題,只要需要開采資源,就會有環境污染的問題,人類社會也越發的依賴資源,政府大力倡導“用信息技術破解生態難題”,運用數字化技術和體系化系統為污染防治賦能打造環保產業生態,提出“生態環境數據礦山”。既能高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又能實現資金回籠,讓礦山環境污染治理,不再是一個無底洞,而是聚寶盆。
參考文獻:
[1]王雁林, 張成芳, 劉靜祎, 等. 礦山環境治理基金制度設計中的關鍵問題探討——以陜西省為例[J]. 國土資源情報,2018(1):183-183.
[2]陳華濤,黃芮,許少盟.社會資金參與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模式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9,21(3):90-94
[3]董瑋 .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模式分析 [J]. 世界有色金屬, 2018(15):254-255.
[4]程寶成,陳震,2014. 我國礦山環境治理現狀及措施研究[J]. 資源與產業,16(4): 95-9
[5]胡榮榮 , 陳炳 , 王保欣 , 2019. 寧波市鎮海區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及礦地綜合利用研究 [J]. 城市地質 , 14(2): 78-
作者簡介:
張微(2000.09—),湖南省懷化市人,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大學資源學院 地質學專業 本科生
長安大學 陜西西安 7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