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內外的文學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信仰問題是備受讀者關注與熱議的。本文試從揚哈斯本所著的《帕米爾歷險記》一書中分析信仰發揮的精神力量,進而聯想到中國人的信仰問題,從長征精神到今年爆發的疫情,信仰是人們逐夢的動力源泉,成為隱形的道德底線,規范著人們的言行舉止,也為國人創造奇跡、實現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夢想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信仰;精神力量;動力
【中圖分類號】B8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6-0051-02
在亞洲探險之旅系列讀本中,《世界屋脊》《穿越塔克拉瑪干》《帕米爾歷險記》都體現了外國人的強烈探索欲和勇往直前的探險精神。《帕米爾歷險記》的作者是弗朗西斯·愛德華·揚哈斯本,英國軍人、探險家、作家,生于印度。青年時代先后就讀于克利夫頓學院和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愛好探險、旅游,喜讀宗教、哲學著作。1882年加入第一龍騎兵近衛隊。1886年受英印政府派遣,作為使節團成員赴中國,并開始軍事冒險生涯。翌年從北京經新疆抵達克什米爾?!杜撩谞枤v險記》記錄的是他從1884—1894年的3次探險之旅,他是第一個穿越中亞戈壁沙漠的歐洲人,也是第一位眺望喀喇昆侖山北坡的歐洲人。
揚哈斯本充滿傳奇色彩和爭議的人生一直為后人所津津樂道。這本書就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探險旅行時代的記錄,也是他許多著作中最好的一部。而在揚哈斯本所寫的《帕米爾歷險記》一書中,除了書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還可以窺探出國外信仰的精神力量的強大作用,尤其在面對一些危機時刻,正是由于內心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作家揚哈斯本不斷前進探險、度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險境。
一、“信仰”本質及概念明晰
(一)“信仰”的定義辨析
而關于信仰的定義,有編者認為是指對某種思想或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但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因為宗教信仰不是道德的唯一來源。信仰的定義更應該是約定俗成的價值體系,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經得起世俗的考驗。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信仰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與發展的基本保障。從信仰的作用來看,信仰也不是永遠都光芒萬丈的,狂熱的信仰使人喪失理性,消極的信仰使人頹廢沉淪,機械的信仰使人畏手畏腳。
在西方語境下,信仰一詞似乎專指宗教信仰,這是狹隘的,信仰要遠比宗教出現得早。人類最原始的信仰有兩類:一類是天地信仰,一類是祖先信仰。從這兩類原始信仰出發,在社會不斷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三種新的信仰類型:宗教信仰、哲學信仰、政治信仰。
二、“信仰”的力量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一)《大教學論》中體現“信仰”的力量
在國外作品中,信仰、信念、神和上帝幾乎存在于每一部的文學作品之中,他們認為神無處不在。宗教可以給個人帶來慰藉,也是促進社會團結和公共道德的強大力量。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著的《大教學論》一書中提到《圣經》多達二百多處,認為教育的宗教目的是使人得到永生,為來世做準備,夸美紐斯一直保持教育改革的堅定信念,信仰上帝也不否認知識的教化作用,提出先進教育理念革新了整個時代的教育模式,但在黑暗的17世紀提出如此先進的教育理念,必然困難重重,會遭到封建社會的強烈反對與抨擊。
(二)《帕米爾歷險記》中體現“信仰”的力量
在《帕米爾歷險記》十八章的引言中,庫伯寫道:“火熱的心,純潔的靈魂,信念引導著我前進的步伐,神圣的大義決不能有絲毫的歪曲,我尊敬追求信念的人。”堅定忠貞的信念在探險者心中生發出的無盡勇氣,作者無限尊重、肯定信念的價值,相信上帝、基督教的信仰是他保持信念堅定不移的底氣。
書中有一段記載,風雨兼程的趕路途中,作者唯一的交通工具馬車不幸落入水中,放在平常人身上,長途跋涉的辛勞加上突發狀況,應該已是怨聲載道了,而作者揚哈斯本并不只是一味地抱怨,相反他接受且享受著旅途中發生的所有意外,將所有因意外來臨打破的生活事件慢條斯理的整理重回探險的道路上。①
三、時代背景下信仰的發展
但在當今時代,經濟浪潮的沖擊、多元精神文化的融合影響使得人們開始迷惘,物質條件的極大提高,使得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卻因生活發展的快速讓人思想上陷入迷惘與停頓,信仰對人類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是大家的精神食糧是成長所需的“鈣”。心理學家榮格說:“盡管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為什么身體需要鹽,但每個人都出于一種本能的需要而攝取著鹽分。大部分的人從記憶難及的洪荒時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種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性。”
四、中國人的“信仰”發展歷程
(一)曲折的歷史發展積淀了國人“信仰”底色
對于當今中國而言,社會正處于思想、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發生多元碰撞的轉型期,中國人是有信仰的,這種信仰在那些深受宮刑卻仍然奮筆疾書的人中,也在那些身居茅屋卻執筆沉思、仰天悲唱的人中,在歷經千年仍舊沒有熄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中,在萬水千山的長征途中,在保家衛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中。
在長征中,理想信念就是信仰的偉大遠征,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奮勇向前的力量?!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他們不畏艱辛突破敵人的包圍,忍受長征途中極其惡劣艱苦的條件。面對一次次敵人猛烈的進攻,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奇跡,無數的革命英烈用血肉之軀開創了嶄新的局面。長征是一個關于信仰的故事,長征精神從未消失,它成為中國社會中的一股凝聚力,成為中國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革命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關于“人民有信仰”的具體內涵闡釋有四點,第一點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第二點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第三點是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最后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
(二)“信仰”的力量滲透生活的點滴
幾年前有一則新聞,拾荒老人韋思浩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金,住在單位分配的房子里,整日拿著一根竹竿上街撿破爛,經記者走訪后發現,原來老人一直匿名資助貧苦學生整整二十年,并且早就簽訂了遺體捐贈志愿表,要在身后捐獻自己的遺體和所有可用的器官,老人也有信仰,他信“善”的理念與力量。
此外還有一個新聞事件也讓人動容,山西太原火車站一位老人因病不幸去世,一名正在等車的僧人上前握住死者的手進行超度,周圍來來往往匆忙的旅客可能也想伸出援助之手,但出于種種原因沒有上前。但僧人無所畏懼,心懷慈悲,面對陌生人伸出了自己的手,希望能超度他的靈魂,讓他好好離去。僧人不染塵俗在面對老人的離去,秉承自己所修行的信仰理念,握住了他的手超度了老人的靈魂。
(三)“信仰”在疫情中發揮的精神作用
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向中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在這緊急危難關頭眾多中國青年響應黨的號召,第一時間參與到疫情狙擊戰之中。他們“受任于危難之際”,面對未知的病情他們沒有絲毫的退卻。正是對黨的相信、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擔當的堅定信仰的力量支撐著青年奮斗在前線,在危難關頭他們是無畏無私的最美逆行者,信仰錘煉了青年勇于擔當的肩膀和舍我為民的精神,信仰讓青年戰“疫”到底。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中提道: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痹谶@次抗擊疫情的斗爭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曾經以為只會撒嬌賣萌的90 后、00后,他們用信仰支撐、用行動作答,傳承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心中這一份無畏無私、對社會責任擔當崇高的精神信仰。
信仰最震撼人的地方就是展現了人性光輝的一面,是無私的奉獻,是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悲憫之心,無論是宗教信仰、政治信仰還是哲學信仰,都是為了實現“美美與共,和而大同”的社會,抑或是追求民族大義、維護社會的公序良俗。信仰成為人們前進、追逐夢想的動力源泉,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道德上的底線要求維護社會秩序。
揚哈斯本依靠信仰的力量翻過了一座座高山、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極端自然條件完成了他的探險之旅,中國人民信仰著黨、信仰著馬克思主義,從長征到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團結一心無私無畏,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時代會變,但中華兒女的信仰在時間的洗禮下會越來越堅定,煥發動人的光彩。
注釋:
①揚哈斯本著、任宜勇譯:《帕米爾歷險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頁。
參考文獻:
[1](英)揚哈斯本.帕米爾歷險記[M].任宜勇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萬俊人.信仰危機的“現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22-29.
[3]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
[4]胡乃巖.論信仰[D].浙江大學,2014.
[5]張琳.現代性的信仰困境與信仰塑造[D].復旦大學,2012.
作者簡介:
李文晶,女,河南信陽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學科語文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