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 鄭亮亮 劉麗霞 劉思法 劉寧波
摘要:目的:評價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病人效果。方法:研究時間2019年3月-2021年6月,接診的脊柱骨折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分成兩組;對照組采用外側植骨融合術后,研究組采用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情況及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治療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病人,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恢復的效果好,值得推進應用。
關鍵詞:后路手術內固定;脊柱骨折;效果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見的骨折情況,主要是由于外力的大力撞擊而造成的。脊柱的特殊性,起到承重、運動調節等,一旦骨折治療不及時,嚴重的甚至癱瘓,喪失活動能力,對患者的健康、生活等多方面造成嚴重影響。臨床對于脊柱骨折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常規外側植骨融合術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手術的切口較大,術后恢復有一定的影響,容易發生術后并發癥;同時外側植骨融合術術中需長時間壓迫及牽引椎旁肌肉組織,易導致肌肉功能下降及肌肉萎縮,引發長時間的腰痛,影響預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病人成為可能,且逐漸廣泛應用,本文研究時間2019年3月-2020年10月,接診的脊柱骨折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現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時間2019年3月-2021年6月,接診的脊柱骨折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分成兩組,每組41例;對照組年齡22-73歲,平均(59.11±3.21)歲;男性21例,女性20例。研究組年齡24-75歲,平均(59.82±3.05)歲;男性22例,女性19例。上述兩組一般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外側植骨融合術后,術前全面檢查,確診脊柱骨折位置;采用全麻,俯臥位,充分暴露創傷位置,根據術前檢查確診位置做切口,長度8.0 ~ 15.0 cm 的切口;暴露骨折椎體后,植入椎弓根釘,并在 C 臂 X 線機的指導下予以定位和固定。連接患者螺釘連接桿后,咬除部分椎板與關節突,并清理骨折碎塊。以咬除的椎板和關節突為植骨材料,予以小關節、椎板和棘突周圍植骨融合。
研究組采用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對患者的骨折情況全面掌握,制定手術方案;手術取俯臥位,采用全麻,麻醉效果滿意后,并于脊柱損傷處局部注射 0.5 ml 美藍注射液,在患者的受傷的脊柱進行切口操作,逐層切開皮膚后,分離棘突兩側椎旁肌,以顯露骨折椎體,然后借助椎弓根螺釘固定脊柱( 采用 Weinstin 定位法) ,在透視下對受損椎體及上、下椎體兩側開展打孔操作,注意合理控制橫切面角度( 約 5° ~15°) ,然后于橫突中部水平線和上關節突外緣交界處置入螺釘,并開展椎弓根植骨操作,向病椎體內部鉆孔,擴寬骨道后,向椎體中植入骨粒;上述操作完成后,確認無誤進行縫合操作,對切口用濃度0.9%的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后,進行引流操作;然后縫合切口。
所有患者手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統計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以改良 Prolo 功能評分作為評價依據,17分及以上為優,9~16 分為良,4~8 分為可,低于4分為差。
1.4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脊柱骨折是常見骨科常見情況,且主要以胸腰椎骨折為主要的發病情況,此類患者常常伴有馬尾神經損傷以及脊髓損傷。臨床表現主要為疼痛,脊柱畸形。目前普遍對脊柱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通過對脊柱的重新塑造而達到治療,避免進一步損害。常規主要以外側植骨融合術,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手術的創傷大,術后的恢復不理想。特別對于年齡較大患者,術后容易并發其他并發癥,脊柱功能障礙等問題。同時外側植骨融合術治療因手術時間較長、 出血量較高,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有所延長。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脊柱骨折通過后路內固定手術成為可能,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此種治療模式在患者創傷位置投影位入路治療,可以充分暴露創傷位置,也能夠降低手術對患者肌肉、神經及血管的損傷。臨床的相關研究也表明,施術者在后側入路,操作更方便,且術野更清晰,大大提高手術準確性,也更小的損傷周圍的神經組織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治療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也進一步提高,后入路內固定術治療的有效性。進一步分析,后路手術內固定術依據椎弓根釘位置,將螺釘位置設置于椎體前方,達到貫通脊柱三柱的目的,并可發揮三維固定效果,為脊柱重建創造了良好條件,提高臨床固定和穩定作用;同時后入路的切口更小,利于患者的術后預后,減少術中出血。并且后路手術內固定的手術切口在脊柱后側,接近脊柱骨折部位,能全部暴露手術部位,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病人,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恢復的效果好,值得推進應用。
參考文獻:
[1]余虎 . 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 [J]. 內蒙古醫學雜志,2017,49(12):1426-1427.
[2]毛永康,王玉虎 . 后路手術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骨折患者效果分析 [J]. 中國綜合臨床,2017,33(9):843-846.
[3]王海濤 . 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療效分析 [J]. 當代醫學,2017,23(1):50-51.
[4]冉仁國,王齊兵 . 后路經椎弓根內固定聯合椎體成形術對高齡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療效研究 [J]. 中國醫藥導刊,2016,18(3):253-254.
[5]谷韶平,倪海平 . 后路手術內固定方法治療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 [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1):57-58.
[6]崔愛科 . 后路手術內固定的方法對于治療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 [J]. 中國傷殘醫學,2017,25(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