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芹 周博 趙君 趙景全
摘要:目的:探討成分輸血制備護理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成分輸血制備樣品一共100份,隨機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強化護理,比較兩組輸血對象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滿意度。結果:干預組輸血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率是2.00%,滿意度是98.00%;常規組輸血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率是16.00%,滿意度是80.00%(P<0.05)。結論:成分輸血制備護理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可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成分輸血制備護理;應用效果
成分血是將紅細胞、白細胞、血漿、血小板等,從人體全血中提取,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在預防感染方面,輸成分血比全血更有效地避免輸血反應[1]。成分血輸注主要是指通過凈化分離,將血液中多種組分注入人體的治療方法,保存方便,副作用少,療效確切,針對性強,可節約血源,一血多用。本研究分析了成分輸血制備護理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詳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靜脈采血的100例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兩組各有50例輸血患者。干預組50例輸血患者中,女性31例,男性19例;年齡13~76歲,平均年齡(38.21±4.12)歲。常規組50例輸血患者中,女性30例,男性20例;年齡15~75歲,平均年齡(38.21±4.51)歲。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 。干預組強化護理。(1)在質量控制方面積極進行培訓,使血液成分配制人員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積極加強質量管理文件的培訓。培訓結束后,對有關人員的質量意識、操作技能、工作態度、專業知識等進行考核,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了解該人員掌握以上內容的情況。(2)儀器設備的維修與貯存應標準化,以保證設備正常運轉。加強制備的環境管理,為成分血制備創造合理和清潔的環境。(3)制備管理。嚴格按照離心制劑管理要求,控制血液離心時間、溫度、速度等參數。在每一次操作之前,在啟動和預冷之前都要檢查離心機,對每一次操作的完整性和密封性都要仔細觀察。在離心機起動后,要及時監測設備的運行狀況,對離心機后的血液要進行輕度處理,檢查管道和血袋的密封情況,如果有滲漏或損壞,要立即卸下設備,作好記錄。血凝塊分層不清、紅細胞壓積低、隔離異常等特點是血液離心后應密切觀察其變化。按照規范跟蹤設備的維護。確保在生產過程中部件的溫度適宜,溫度控制在19-28度,濕度控制在50%-60%。要嚴格控制離心式血藥濃度的離心溫度,盡量縮短室溫制備時間,以保證血藥質量。加強身份管理,按照信息管理系統的要求,需要使用條形碼技術來識別合格的血液產品,以保證每袋血液具有可追溯性和唯一性。為了保證獻血條形碼在血液過濾、分離等操作中正確使用,必須保證無誤。血制品經過鑒定合格后,需由血液成分配制系統進行掃描,每袋血都要逐個打印、粘貼,以確保標簽的一致性。輸入有關血液產品的資料,可以確保血液的可追溯性,同時也是消除輸血隱患的有效措施,包括血液的配制、儲存、發放過程中的所有資料。與此同時,為了避免血型、參數、規格的不一致,兩個人都需要對輸血的血液產品資料進行確認。設定儲血溫度,根據不同的儲血條件儲存各種產品,每天四次監控冷藏室的溫度,制定斷電應急預案。血液應當嚴格分開合格、不合格、報廢血液。檢查血液制品是否有血栓、標簽是否齊全等。(4)輸血護理。輸血前應嚴格執行檢查程序。服用血液制品時,護士應與血庫工作人員嚴格核對病人資料,并檢查血液成分的有效期及顏色。對剛入院的病人,在緊急輸血前,要減少輸血后醫患的纏結率,輸血前需采集4個樣本。為了避免差錯,護士應該在輸血前進行檢查。幾分鐘后開始進行輸血干預,應慢速進行,醫護人員應在場。如15分鐘后無不適,可根據病人體質及血液成分調整輸液速度,一般為4-6 ml/分。輸血干預后,再次檢查有關內容,觀察病人至少1小時,用一次性血袋,及時回輸輸血科,放置輸血科專用冷凍室,24小時后送醫務室處理。如果出現輸血反應,應立即就醫。如原因不明,則聯絡輸血科留置剩余血以作后續檢查。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輸血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率與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1.0軟件處理,計數行x2檢驗,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輸血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率對比
干預組50例輸血患者中,1例輸血患者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出現率是2.00%;常規組50例輸血患者中,8例輸血患者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出現率是16.00%(P<0.05)。
2.2兩組輸血患者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50例輸血患者滿意度是98.00%,常規組50例輸血患者滿意度是80.00%,兩組輸血患者滿意度對比,干預組要明顯比常規組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上,全血輸注不僅容易產生不良反應,且很難達到治療目的,是一種對血液資源的浪費。例如粒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輸血后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目很難增加。輸血數量過多時,會因輸血量的增加而增加人的心臟負擔。近幾年來,成分輸血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顯著療效[2]。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成分血種類增加。針對輸血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血液成分,以增加輸血效果,提高血液成分利用率。血液中存在著多種細胞,例如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等,它們還可以被分離出來形成不同的血漿蛋白組分。如凝血素,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取得了不同的應用效果。在臨床輸血中應用成分輸血制劑護理,能保證優質的血液成分,根據每個病人的需要進行成分輸血,達到針對性、不良反應少、療效好、一血多用等目的。而加強護理,能明顯提高輸血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3]。
綜上所述,成分輸血制備護理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可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鄧莉,歐陽熊妍,彭楷,李娜,汪娟.不同起始血液制備洗滌紅細胞的質量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1,18(08):1136-1138.
[2]王惟,柴婷婷,李云強,韓瑜.兩種方法制備冷沉淀凝血因子質量的比較[J].中外醫療,2021,40(07):178-180.
[3]司天寧,李伍升,郭喜彪,何天輝,趙塞鵬,趙磊,金新莉,劉玉振.中英輸血服務機構和采供血工作現狀比較——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血液和移植中心參觀考察報告[J].中國輸血雜志,2021,34(0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