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玲
學生發展需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第二個階段是獨立解決問題。在這兩個階段中,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發展區域,而支架式教學是指在該區域內搭建“支架”,即為學生提供便于理解知識的概念框架,將學習任務細化,繼而促進學生從第一階段快速躍遷至第二階段。下文以《We love animals》寫作練習為例,闡釋支架教學在小學英語寫作中的運用策略。
搭建“腳手架”
搭建“腳手架”,即圍繞“animals”這一寫作主題建立寫作框架。動物是學生喜愛的話題,在該課程結束后,學生已經掌握了cat、dog、bear、duck、pig相關詞匯和句型,也已經背誦了教材中的對話內容。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支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采用語言支架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采用問題支架發散學生的思維;采用結構支架幫助學生建立語言結構。
進入情境
教師利用多媒體音頻進行課堂導入,音頻中先后出現cat、dog、bear、duck、pig五種動物的叫聲。
教師:“I have some good friends. Who are they? Listen! They are coming.”
學生認真聽音頻中出現的動物,按照“動物詞匯”“a+動物詞匯”“It’s+a+動物詞匯”的句型說出動物的種類。
該環節設計的主要目標在于調動學生的聽覺,幫助學生回憶鞏固學過的有關動物的詞匯及重點句型,為后續的寫作奠定基礎。
接下來,教師創設動物園情境,隨機戴上動物的面具,并指著面具提問:“What is this?”學生則用“It’s+動物詞匯”的句型回答教師問題,并結合自己積累的英語知識進行拓展。進一步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知識。
此時,教師引出本節課的寫作主題:“I have a cat. Its name is Karsa. It is cute. I love Karsa. Do you have a dog or other animals? Do you love animals?”
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多元化情境,并以自身生活經驗為基礎介紹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簡單講述了小動物的特征。在教師搭設的情境支架下,學生會聯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并回憶學習過的英語知識,豐富話題的詞匯。
獨立探索
第一,圍繞重點詞匯及語句設置語言支架。該環節處于教師指導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中間,是最需要教師提供支持的環節。但是,教師需要注意支架的“隱藏性”,即不直接提示學生該如何寫,或直接出示范例引導學生仿寫,而是要將教學意圖滲透至各種支架中,為學生語言結構的構建、語言細節的填充、語言目標的遷移提供充足的支撐,幫助學生逐漸掌握簡單話題寫作的技巧,具體運用方法如下。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小狗”的圖片,并出示填空題:
It is a( ). It’s( ). It has big( ). I( )dogs.
教師依次展示bear、duck、pig的圖片及填空題,學生在填空過程中回憶所學的詞匯,并能夠從記憶中提取語言,可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的流暢性。
第二,圍繞篇章設置結構支架。在小學英語寫作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或闡述自己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梳理寫作的篇章設置。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英語寫作內容較為簡單,一般為三至五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寫作主題展開聯想,即從“animals”這一主題可以聯想到什么詞匯、話題、語言等。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結構支架:動物的種類(我有一只小動物,它是什么呢?)—動物的名字(我為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動物的特征(它非常可愛,有著胖胖的身體、圓圓的眼睛)—我對動物的情感(我喜歡小動物)—我與動物如何相處(我要保護小動物)。
教師通過上述結構支架,對學生寫作的結構給予了明確的指導。但教師不可將學生思維限制在單一的寫作結構中,如部分學生害怕小狗,可以請學生寫一寫自己與小狗不愉快的經歷,要注重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以避免學生寫作內容千篇一律。
第三,圍繞語言細節設置問題支架。學生按照教師提供或自己構建的寫作框架確定寫作的內容后,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知識進行寫作輸出,即充分調動想象力、創造力,運用學習過的語言知識豐富寫作的詞匯。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活動,促進英語知識的共享,既能幫助學生在合作中鍛煉語言能力,又能豐富學生英語知識的儲備。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構建符合學生實際及寫作主題的語言支架,給學生提供寫作指導與幫助,繼而使學生掌握將零散的英語知識轉化為完整篇章結構的寫作技巧。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如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