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林

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積極性是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的關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結合本學科實踐性的顯著特點,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議題化,構建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密切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型課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運用情境探究式教學,既可以充分發揮這門學科實踐性強的優勢,又可以借助情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激活他們的探究興趣,增強課堂活力。
讓情境“活起來”,加強學生思維活力。無論是構建活動型課堂還是借助情境探究展開教學,均以激活學生主體性、提高教學有效性為目的,但在借助主題情境展開探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仍舊有部分學生缺乏參與活動的興趣。
要想讓情境“活起來”,教師選取的情境一定要真實、有影響力、有感染力。教師可以選擇那些來自人們的生活、新聞媒體報道的熱點,學生看到這樣的內容會感覺非常熟悉,面對情境中預設的問題也會非常想表達觀點,從而積極參與,激活思維。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建設法治中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插播相關新聞報道創設情境,然后讓學生討論相關問題和解決方法,如厲行法治、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要讓情境“活起來”,教師可借助構建開放性情境。因為開放性情境可以讓不同知識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都擁有更多的參與空間,都能參與當前的活動,學生的思維會更有活力。要構建開放性情境,教師就要在貼合教學內容和綜合考慮本節課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創設限制條件少,貼合學生生活實際,活動過程、結論都具有開放性的主題情境(如模擬法庭、游戲、表演、辯論賽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這樣他們的思維會更具積極性、更富有活力,探究會更有效。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依法履行義務》一課的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播放《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的視頻短片,導入課堂教學,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針對視頻短片內容分組展開討論,探究短片中大頭兒子所享有的權利,為了實現這一權利他人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這部為學生所熟知的動畫片成功調動了學生參與分組討論的積極性。再如,在八年級下冊《國家利益至上》一課的教學中,我播放了剪輯好的電影《紅海行動》的片段,英勇戰斗的戰士們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激起了他們的敬意。通過預設的開放性問題,我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輔相成”的知識點。通過學習,學生會認識到只有國家強大,人民的利益才有保障,每一個公民都要捍衛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由此可見,積極構建開放性情境,能加強學生思維活力,提升教學效果。
使課堂“動起來”,發掘課堂自身活力。要想激活課堂自身活力,得讓課堂“動起來”。首先,課堂的活動形式要多樣,即“形動”。教師可借助情境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設計的活動,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既可以如上所言構建開放性情境,借助多媒體展示與主題情境相關的視頻、圖片等資料,創設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也可以創設游戲、辯論、與人大代表或某主持人對話等活動,還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提供更多案例、理論支撐,參加課后延伸性活動,如參觀調查等。例如,在八年級下冊《公平正義的守護》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借助《食品安全,有良心才能放心》的動畫創設情境,又為學生準備了拆字游戲、案例分析、辯論賽等,盡可能為學生制造更多“動起來”的機會。
讓課堂“動起來”,除了活動形式的多樣,還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實現“心動”。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思維呢?
方法一:挑選的話題、創設的問題要讓學生有話可講,保證學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例如,在教學八年級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時,教師可挑選城市居民養犬的話題,犬類在給主人帶來生活樂趣的同時,也帶來了擾民、傷人、環境污染等問題,可設問“怎樣勸說人們文明養犬?”例如,在九年級的教學中,關于垃圾分類,教師可以設問:上海市垃圾分類初見成效的原因有哪些?垃圾分類有何意義或依據?對于我們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你有何建議?
方法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巧設思辨點。對于有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學生容易混淆,因此教師可以預設容易激發學生探討或爭論的情境與問題,由幾位同學的爭論引發全班學生的思與辯,形成人人參與活動探究的良好局面。最后,教師再引領學生形成共識,升華情感,實現課堂生成。這樣做很有意義,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與批判性思維,也有效激活了活動型課堂自身的活力。例如,在教學八年級《正確行使權利》的知識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與問題:“有的小區經常出現占據消防通道、毀壞綠化、阻礙正常通行等現象,如果你居住的小區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甚至影響了你,你會怎么辦?如果有人認為‘要向有關部門反映物業不作為,并利用網絡曝光這個車主的個人信息’,你怎么看?”
將案例“串起來”,保持學生探究活力。活動型課堂應是教師精心預設下的動態生成、學生能力發展的過程,為了在45分鐘內成功保持學生的探究活力,提高活動型課堂的有效性,教師要設計多個案例,讓案例“串起來”,創設序列化情境。
怎樣讓案例“串起來”,創設序列化情境?
首先,要選擇案例,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以串起來,只有那些有內在聯系并有遞進關系的案例才可以串聯。教師要精心選擇案例,遵循符合教學目標、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的原則。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案例,讓案例有序展開,一個接一個地演繹和發展。前后案例既關聯又發展,可以按時間空間順序,也可以以故事開端、發展、變化、結局這樣的事物內在發展規律為順序,還可以在主題情境的引領下構建多場景、動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整體情境,設計系列化、呈螺旋式上升的問題鏈,借助層層推進的新問題激發學生持續不斷參與活動的探究活力。在序列化情境中有序推進課堂,讓學生的探索熱情始終高漲,在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綜合素養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依法履行義務》一課時,筆者就以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故事構建了包括八個活動在內的多場景、序列化的整體情境。在活動中,筆者借助相關情境依次讓學生圍繞“公民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歸還失物是否應索要報酬”“觸犯刑法身陷牢獄的警示”“拒絕履行贍養義務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機動車違法停車需承擔的法律責任”等螺旋式上升的問題鏈展開自主合作探究。依托序列化情境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不僅在課堂上成功保持了學生的探究活力,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活動型課堂有效解決了學生不愿參與、不會參與課堂的難題,在活動型課堂上運用情境探究式教學法,在問題化的教學目標引領下,借助實踐性、趣味化、生活化的序列化主題情境開展教學,能使學生對自主合作探究更有興趣,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活動中不斷穩步提升。同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情境創設能力,借助有效情境,實現高效活動,構建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通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