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慶國 廖國慶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門到外地打拼,留下了老人與兒童在家,他們缺少關愛,生活孤獨寂寞?,F階段的農村人民對黨史學習的程度較少,農村學生尚未做到全面發展,因此,在2021年7月,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組建了一支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到重慶市石柱縣沙子鎮進行“學百年黨史,傳紅色文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黨的紅色基因代代流傳。
關鍵詞:大學生;三下鄉;意義
一、“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背景及前期工作
(一)活動開展的背景
現階段的農村人民對黨史學習的程度較少,農村學生尚未做到全面發展。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導農村人民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為農村學生鑄牢精神之基,幫助農村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農村小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和學習方法問題,以實際行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因此,我院響應號召,在團市委和學院黨委、行政的關心和指導下,開展了2021年大學生志愿者暑期“學百年黨史,傳紅色文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參與一系列的志愿活動。
(二)前期工作
為確保此次三下鄉活動的順利開展,學院領導經過不斷地溝通了解,層層篩選,確定了此次三下鄉活動的地點為重慶市石柱縣沙子鎮。而后,學院組織了召集志愿者的面試會,由團委帶隊老師和學生會主席團成員擔任面試官,結合每位競選志愿者的工作能力,經過層層遴選,最終選擇了具有一定志愿服務經驗的29名優秀志愿者。
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以及多種因素影響,為保證此次三下鄉活動的完美開展,這29名志愿者分為6個小組分別展開活動,分別有宣講組、宣傳組、調研組、統籌組、教學組和后勤活動組,每個小組分工明確,在各自組長的帶領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相應活動的開展。
(三)活動的概述
宣講組的主要工作是圍繞“四史”并結合學院特色黨建品牌“長師好故事”,開展為黨作出卓越貢獻的革命先輩、時代楷模的宣講,并且通過黨史宣講、心理幫扶等形式引導鄉村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宣傳組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此次活動的宣傳工作,做好活動過程中的采訪、攝影、攝像,負責海報、展板、微信、QQ等外宣任務,系統收集好活動素材并制作活動匯報材料,記載整個活動中的代表性事例、社會實況等,裝訂成冊并發表宣傳;調研組的主要工作是通過走訪、問卷、實地考察等形式,訪問老黨員和老紅軍、訪問教學名師、調研農村學生心理狀況并針對弱勢群體進行幫扶等實地調研,完成調研報告;后勤活動組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其余小組的物資保障以及物資的搬運管理,還有組織觀看紅色電影,文藝演出的順利進行以及每天例會的開展;教學組的主要工作是開展“向陽課堂”,輔導小學生功課;統籌組負責整個活動的開展及調整。
二、活動的具體開展
志愿者團隊到達石柱縣沙子鎮后,首先進行的便是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對接工作會議,主要由我們領隊老師與沙子鎮鎮長進行工作上的交流,提出我們所需要的物資和活動的安排計劃,需要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配合開展,經過討論后,最終確定了此次活動的流程。
(一)拜訪老黨員,學習紅色思想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下,我們通過不斷地深入了解與討論后,最終確定拜訪兩位有這五十年以上的黨齡的老黨員。通過調查,這兩名老黨員在當地有著很高的聲望,見證了中國的不斷崛起,有著豐富的經驗閱歷。我們事先準備了油米等生活物品來拜訪這兩位老人,聽他們講述革命故事,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心酸歷程,我們受益匪淺。
(二)走訪調查,實地考察
調研組成員通過走訪群眾,為了全面了解當地人對黨史的認知情況,其中調研的對象包括每個年齡階段的人,也包括不同政治面貌的居民,利用問卷星App制作調查問卷,線下發放問卷進行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以一系列圍繞黨史的相關問題,調查當地民眾對黨史和對紅色文化的學習情況、途徑、內容等看法,為調研報告提供現實依據,增添人文情懷。
(三)黨史宣講,傳承紅色文化
考慮到宣講的對象為鄉鎮群眾,因此,宣講組成員所宣講的內容應貼近群眾的生活,此次宣講也是本次三下鄉活動的重點,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群眾了解黨的光輝歷史,銘記黨的事跡,學習英雄人物的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愛黨意識,讓黨的紅色基因流傳下來。
(四)為群眾辦實事,感受鄉村氣息
為了解當地民情,我們志愿者來到了石柱縣沙子鎮興隆村,幫助老百姓做實事,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掃地、除草、摘李子等活動,在此期間,不僅充實了我們大學生活,也感受到了民風淳厚。
(五)訪問教學名師,學習教學經驗
由于我們學院的專業性,畢業后也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服務于鄉村教育,因此,訪問教學名師也是我們此次活動不缺少的一部分,在此期間,通過與老師談話,明白了學生與老師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三下鄉”存在的問題
(一)調查前期準備欠缺
由于事前未考慮到沙子鎮居民情況,中老年人偏多,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導致線下答卷轉為問卷,耗時長,效率低,樣本數量不足;而且設置的問題過于淺顯,沒能深入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數據,導致未能得出理想的結論。
(二)宣講時間安排不合適
此次活動的重點應為黨史宣講,但明顯活動氛圍不是很強烈,也存在我們所宣講的內容過于枯燥,當地的居民大多為老年人,對于理論的宣講不是很感興趣,再加上宣講的地點在鄉村,大多為農民,需要去干農活,也就沒有時間來聽我們宣講,導致此次黨史宣講活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三)功課輔導安排不合理
在“向陽課堂”活動中,沒有事先安排好課堂場地,導致活動場地有限,沒有充分將我們大學所學專業知識發揮出來,并且課程時間緊張,有的小朋友本身自己有興趣班,和計劃安排的課程時間沖突,導致每節課的學生都不固定,因此,對于學生的功課輔導進展不是很順利。
四、對于“三下鄉”活動提出幾點建議
(一)確定主題,深入了解
確定好三下鄉活動的主題與活動方向,經過學院團委、領導相互討論協商,再到實地考察一段時間,與計劃的活動地點的政府人員溝通,了解實情,經過不斷地研究,最終確定目的地。
(二)靈活應變,見機行事
對于活動的開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一定必須按照計劃進行,在到達當地后,先要具體了解一些基本情況,再據此對活動做出一些相應調整;在活動期間,與當地政府人員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對于一些物資的借調與場地的租用都需要他們配合開展,提前告知準備,有利于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結合知識,專業輔導
充分利用我們專業所學知識技能,結合當地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他們的作業進行輔導,培養他們的藝術天賦,對他們可以進行心理問題上的一些輔導,這需要我們對知識的掌握透徹。
五、“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
首先,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不僅可以在此次活動中收獲到幫助他人后的喜悅,同時也對自己有所收獲,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道德修養與人生價值。同時,三下鄉活動能讓大學生們體驗并了解到民情及農村生活的艱辛,從而培養了大學生們對農民的感情,只有當大學生們對農民和農村有了感情,才能讓他們和農民的心貼得更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耕耘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真正樹立服務“三農”的意識,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不僅如此,大學生三下鄉的開展有利于增長大學生們的才干,磨煉品格和意志。通過下鄉開展的活動,從而使大學生解決處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活動中通過與老師和當地居民的交流,使我們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可以學習他們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短板,進而使自己有所提高。其次,從社會層面看,三下鄉社會實踐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大學生進行三下鄉活動,一方面可以將大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帶到農村去,為農村的基礎建設提供一定的幫助與支持;另一方面,大學生到農村去,也可以與當地老百姓互說家常,發表和討論各自的觀點,讓他們在閑暇之余不再那么枯燥。最后,在國家層次方面,“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地方主要在農村,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基層服務,可以了解民情國情,思考、理解和擁護黨的宗旨,也可以經歷過此次活動經驗,讓大學生深入社會,到鄉鎮去、到群眾中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培養了大學生無私奉獻,甘于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與精神,將這份精神投入到建設大中國美好的藍圖中,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