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陽
摘要:根據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心理咨詢師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升專業勝任力,促進個人身心健康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專業工作的需要。心理咨詢師勝任力包括基準性勝任力和鑒別性勝任力。高校心理咨詢師勝任力可通過參加連續培訓與督導、提升個人職業道德水平、覺察自身專業勝任力等途徑實現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師;勝任力;連續督導;自我覺察
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心理學研究者、心理學工作者、心理咨詢師起著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高校作為培育人才、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心理咨詢師則更是肩負著促進校園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心態的重任。因此,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勝任力水平尤為重要。
一、心理咨詢師勝任力含義及模型
勝任力(Competence)是由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麥克蘭德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含義是指驅動個體產生優秀、高效的工作成績的各種個性特征與能力集合,它反映的是通過不同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個人知識、技能、個性與內驅力等能力素質特征。在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中,要求心理咨詢師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升專業勝任力,促進個人身心健康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專業工作的需要。
關于心理咨詢師的勝任力模型與內涵,綜觀國內外研究現狀,最被認可采納的是將勝任力模型分為基準性勝任力和鑒別性勝任力這一觀點。比如,閻茹(2017)在研究中對高校心理咨詢師這兩種勝任力進行了明確探討。基準性勝任力包括高校心理工作必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其中,專業知識主要依靠正規的學歷學業教育,一般來說高校心理咨詢師在聘用時會要求專業學歷背景,可以保證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具有相關的心理學專業基礎;而專業技能是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踐以及在崗期間不斷從工作經驗中積累的心理咨詢技能、團體輔導技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可以隨工作時間的積累而得到提升。鑒別性勝任力,則是從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個體層面予以考量,是指從咨詢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同與認識、對待專業工作的態度與熱情,以及咨詢師本身從現實生活中養成的個性特征、個人魅力與風格、自身價值觀等方面的素養。這些“軟條件”,從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名高校心理咨詢師是否能持續熱愛工作、履職盡責,長期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專業助人工作中去。
二、高校心理咨詢師勝任力提升途徑
(一)繼續教育與連續督導
高校心理咨詢師除了本職工作外,常面臨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有時難免疲于應對學生咨詢與危機干預等工作。對于自己從事的咨詢個案,很少有時間可以停下來進行反思與總結,這就使得在勝任力方面很難有所進步與突破。
有研究表明,入職后接受繼續教育者勝任力要顯著高于未接受者,所以接受繼續教育是發展及保持勝任力的重要途徑。鄭洪利等(2020)在研究中發現,參加連續團體督導后勝任力得分顯著高于參加前,說明連續團體督導提高了咨詢師對于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工作的勝任力的自我評價與信心。針對新手咨詢師的研究發現,經過督導之后,咨詢師的自我報告呈現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咨詢工作勝任力最主要的來源應該是正規教育、督導實踐以及繼續教育。連續團體督導對咨詢師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工作勝任力的提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因此,對于高校心理咨詢師,要想在從事日常工作的同時,保障自己的專業勝任力不斷發展,培訓、工作坊、沙龍等形式的繼續教育,不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詢師不斷刷新自己的專業技能,還能促進朋輩心理咨詢師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促進共同成長。另外,定期的專業督導必不可少,專業督導師通過咨詢師在實際工作中的咨詢個案的總結與反思,對實際工作中的倫理問題進行討論,并看到自身的成長或還需發展的空間,這無疑會提升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勝任力。
(二)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可以被比喻為學生的心靈引導者、心理垃圾傾聽者,承接了學生內心中泥濘灰暗的某些部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是免費的、在崗位職責之內的,如果沒有對工作和職業高度的熱愛與認同感、沒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進而影響勝任力的提升與發展。
高海平(2013)認為,職業道德修養實質上就是兩種對立的道德意識之間的斗爭,是善和惡、正和邪、是和非之間的斗爭,對于從業者來說,要取得職業道德品質上的進步,就必須自覺地進行兩種道德觀的斗爭。因此,從這一角度說,高校心理咨詢師要注重自己的自我關懷與道德建設,激發自身的正能量與積極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另外,提升職業道德水平,還包括要用愛心對待自己從事的事業與服務的對象——一方面,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的崗位;另一方面,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個來到心理中心的學生,用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態度去與學生共情,建立積極、信任的關系,用專業力量幫助學生。因此,高校心理咨詢師具備足夠的勝任力,對工作的熱情、對心理咨詢事業的熱愛也是重要前提。
(三)對自身專業勝任力保持覺察
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搞清這三個核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其實就是提醒咨詢師對自己的專業勝任力保持清醒明了的覺察。
對于高校心理咨詢師,雖然咨詢對象只涉及本校學生,咨詢問題也一般來說以發展輔導類問題為主,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近幾年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逐漸增多。這就需要高校心理咨詢師對自己的專業勝任力時刻保持理智覺察與反觀,對于自身可以勝任的個案,予以認真對待。但對于與自己勝任力不匹配的個案,則應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及時予以轉介或上報,及時作出決策,保障來訪學生的利益最大化,同時也避免因面對與自身勝任力不匹配的個案而產生挫敗感進而對自己專業能力產生懷疑。
三、結語
綜上,高校心理咨詢師勝任力可以通過參加連續培訓與督導、提升個人職業道德水平、覺察自身專業勝任力等途徑實現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少華,方泓亮.勝任力咨詢[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J].心理學報,2018,50(11).
[3]閻茹.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壓力管理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011):157-158.
[4]鄭洪利,劉釗樂,尹海蘭.連續團體督導對心理咨詢師專業能力提升影響的實踐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4):34-38.
[5]高海平,張穎.高校心理咨詢師專業勝任力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03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