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高中課堂教學中已經廣泛的運用到了現代信息技術,這一教學工具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可和肯定,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但是就現金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在應用信息技術方面效率不高,其本質原因在于不能有效的結合教學內容和技術。所以本研究對高中歷史課堂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措施進行探討,以期能夠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歷史;結合策略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當基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能力展開教育教學活動、而對于教學活動來說,現代信息技術是一有效的輔助手段,能夠廣泛的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的不同環節,尤其是對歷史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歷史事件進行理解,也是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有效方式。
一、以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興趣是內驅力,教育工作者應當重點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對歷史知識和事件進行主動的學習和分析,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認知和理解歷史知識。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是一個有效手段,能夠構建起形象逼真、直觀動態、圖文并茂的情景,將歷史場景再現給學生,繼而使得學生各方面感官調動起來,融入到歷史情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歷史中的某一事件和人物進行感知,相應的就能夠促進其學習興趣的激發。比如,教育工作者在講授宋代社會發展的相關教學內容時,教育工作者就可以以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呈現張擇端畫家的《清明上河圖》。然后引導學生們這一作品進行觀察,同時,結合歷史內容展開聯想,將自身想象成為作品中的某一人物穿越到了北宋的大街,對繁華的都市生活進行體驗,感受宋人的文化生活和衣食住行。通過呈現這樣的情景,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去了解和探索北宋的生活畫面,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學習,進而使得學習效果大幅提升,也能夠為學生們構建起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
二、運用現今信息技術技術構建良好情境
歷史教育工作者通過構建良好的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們更好的去體會感知教學內容,能夠使得學生們生成積極的情緒,相應的也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高中歷史知識有著較長跨越度和大量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畏難情緒,經常會出現注意力分散這樣的狀況。因此,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運用,以音頻、視頻、圖片的方式為學生們提供相應的教學素材,為學生們構建起悅心、悅耳、悅目的情境,這樣能夠使得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和學習欲望得以激發。比如說教育工作者的講授《鴉片戰爭》這一內容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先提問“天安門前的標注性建筑是什么?”。然后學生們會回答“紀念碑、金水橋和華表”。然后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人民英雄紀念碑圖片呈現給學生,并提問“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紀念碑的第一塊浮雕是什么?”。學生回答是“虎門銷煙”。然后教育工作者在對虎門銷煙浮雕的相關圖片進行呈現,圖片呈現過程中也可以搭配精忠報國這樣的音樂背景。通過這一曲目的渲染,能夠讓學生們的情感有所升華。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過虎門銷煙相關的歷史知識點,引導學生們對我國抵抗外來侵略的決心進行體悟,能夠使得他們同仇敵愾的情緒得以激發。正是因為有了問題情境的構建和問題的鋪墊,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來,大幅提升教學效果。
三、以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
新課改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當對學生們的探究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著重培養。在教學中,通過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得這一目標快速達成。實際上,信息技術的應用也確實可以引導學生們自主的學習相關知識點。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引導他們基于實際學習對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收集,對于學生理解歷史教學內容來說也有著積極促進作用。比如說教育工作者講授《辛亥革命》這一章節內容時,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運用網絡對和辛亥革命相關的教育素材進行搜集,也可以告訴學生們“歷史在線”這樣的歷史學習網站,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們意識到歷史學習過程中不能單純的只關注教材。學生們對資料進行搜集后,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學生們也以office辦公軟件歸納和整理這些資料。然后以微信、qq等方式在班級構建信息平臺中進行上傳,組織全體學生進行分享學習和討論,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們了解到如何對信息進行搜集的方法,對于自身學習面的拓寬也有著積極影響,相應的也能夠增強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信息技術應用攻關教學重點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較為抽象,有了較為久遠的年代,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陌生感較強。教師想要通過語言進行清晰的描述難度較大,相應的就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通過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得抽象的知識更為具體,對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調動展開學習。比如說教育工作者在講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一章節內容,教育工作者可以先提出問題“我國形勢是在西安事變之后,有了怎樣的發展”。實際上,國內針對問題的態度有所差異,對于學生來說,理解難度大。這時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將西安事變這一電影播放給學生:首先是“楊虎城和張學良實施兵諫,同時扣留蔣介石”;其次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的顧問為了對西安事變進行解決而不斷周旋”;再次是“何應欽保衛西安轟炸渭南和華縣”;第四“周恩來總理到西安進行協調”;最后是“張學良護送蔣介石抵達南京”。學生對這些電影片段進行觀看之后,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出問題“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什么不直接處決蔣介石;何應欽和宋美齡都是國民黨,他們為什么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來處理西安事變事件,但是何應欽為什么卻以武力進行解決”。因為之前學生們已經觀看了相關的影像資料,進而在分析問題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對這段歷史進行細致的剖析,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使得教訓重點得以有效解決,對于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著積極影響。
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也有了有力的支撐,繼而使得歷史這一門學科有了新活力的注入,受到了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可和肯定。但是我們應當意識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對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說有些教育工作者過于應用新技術,在課堂上沒有寫過一個字,使得信息技術喧賓奪主。教育工作者應當以語言板書的形式引導學生們更好地對知識框架進行梳理,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應當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這樣的歷史課堂教學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另外,教育工作者在對信息技術進行運用,對多媒體課件進行制作過程中也不要過于花哨,否則就會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受到影響,繼而不能很好的對課堂知識進行理解。總而言之,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入探索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的實際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愛芳.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應用信息技術[J].山東青年,2014,(6):55-55.
[2]王海濤.淺談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應用信息技術[J].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14,(5):56-56.
張玉偉,男,漢族 廣東揭陽市揭東區,1989年10.2,本科,初級教師,揭陽市揭東區才林中學
揭陽市揭東區才林中學 廣東揭陽 51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