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萍
摘要:教材內語文要素以人文主體呈現,被安排重建,貫穿教材主線。教師強化教學目標,讓語文要素在新教材教學中得以有效利用。依據學段、教材要點、抓住準確的語文要素和語言訓練點,教會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語言,運用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練習的習慣,達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是教育的重點,無論是對學生未來應試還是生存發展,都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閱讀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量,是信息的來源,在實踐中,學生要通過科學的閱讀策略來提升閱讀效率,培養成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閱讀策略;讀書習慣;語文要素
學生通過“學閱讀”和“從閱讀中學習”的過程中形成閱讀能力,根據閱讀的目的、目標和閱讀內容的特點等運用策略有效促進閱讀的規則、方法和技巧即為“閱讀策略。”學生真正明白閱讀策略,懂得閱讀策略才能對閱讀起到相應幫助。而“語言要素”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巧技能。從課文內的字、詞、句讀出其中的含義,從而提升自己的書寫、閱讀的語文能力。
一、樹立目標意識定位語言訓練點
學生學習開始前要明確學習目標,找到學習動力點。教師教學前也要明確教學目標,是要把知識與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明確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及相關教學策略。教師在制定目標時應避免目標的大同小異、缺少針對性,不流于形式。教學中避免隨意性,訓練要到位。教師要抓住語文要素的訓練點,結合閱讀策略的運用,制定具有導向的教學目標。
1.明確語文要素明確教材上的系統性,每一段都為下一段路做良好鋪墊。要把握住語文要素間的關聯和訓練重點。避免目標與學習目標不能完美結融合,致使教學目標偏離教學實踐,使教學成為形式化。教學目標可以設立為:學生流利朗讀課文,將生活和課文中圖聯系一起,結合生活點滴,感受課文的詞句本義,學會抓住語氣詞,富有感情色彩的進行朗讀。教學目標具體細化,對于教學語文要素起到較強的導向作用。
2.把準課時語文要素課文中存在很多語文元素,段落的連貫性、詞句的字面意思和隱藏句意,修辭的手法,只有找準關鍵才能實現語文要素教學。教學中,清楚學生實際水平,制定差異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長此以往,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亦能增加學生豐富詞量累積,達到形成系統語言能力。教師要認真備課,才能準確挖掘文本中突出的切合差異不同學生的語言訓練點。
3.目標引領的精準性,關注目標的適合性,學生是學習活動主體,想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要把教學目標貼合學生實際起點。關注目標的層遞性,通過課后練習達成語文素養構成的知識點、能力點。教師有序的排列目標順序,以次證明語文要素的系統性和發展性。關注目標的整體性,教學要以整體呈現,將語文要素貫穿整段,整章,甚至是整本教材。
二、實施有效策略,加強語言訓練
字、詞、句、段是語文的中心點,它們相互支持依存,緊密關聯。字詞教學有其獨特性,語言訓練要落實在字、詞、句上,若沒有扎實的字詞基礎,直接展開閱讀訓練則是竹籃打水。新教材內把書后練習中的字詞教學放置突出位置,如:“掌握基本筆畫和常用偏旁部首,按筆順描寫,讀讀背背”等練習。如何抓重點提升語言訓練呢?挖掘課文中語言精彩之處,讓學生反復閱讀,加深印象,理解詞句的意思,舉一反三運用。久而久之,學會找出課文中精彩段落,進行朗讀背誦,并學會運用。培養學生會說會寫能力,聽說相結合,學生均喜愛聽故事,尤其妙趣橫生的的故事,教學中引用故事情節,用真摯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配合適當動作、神態,使學生進入角色,讓故事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雖然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點,但感興趣的聽容易激發學生的記憶力。看說相結合,訓練學生用用心觀察身邊生活,要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為說埋下素材。做說相結合,凡是親身經歷和感受,說起來總是繪聲繪色帶有感情色彩。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參與了就要說,這培養了學生說話的能力。開展活動前要明確目的、任務和發放,活動后及時組織說的訓練,一舉兩得,即讓學生有的參與感的感觸又提升了學生說的能力。說與寫相結合,二年級的學生可以口頭表述事物的形態和事情發展的過程,那語文教學就會事半功倍。把口述的表達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說寫訓練相結合。寫相對說較難,寫來源于說,循序漸進。學生參與活動用文字寫下,學生可以隨意寫,不會寫的教師可以給予幫助。按照參與活動的順序寫,訓練學生記憶力的同時提升學生思維邏輯和思想順序。依據學生寫作的規律,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分清主次,做到詳略得當。
三、拓展閱讀的開發性策略
教材內編寫了連環畫課文、不全文注音,“借助圖畫閱讀”呈現了語文能力重要要素。課外讀物不注音又以豐富多彩的圖畫的讀物就是“借助圖畫閱讀”的參考材料。學生的課外讀物以這類為主,教師指導學生回家后先觀察圖在進行閱讀,先運用預測來思考書里內容,在進行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參考圖畫來推斷它的讀音和意思。在把自己的推斷和猜想分享給教師和小伙伴,教師也可有效指導學生,加深學生對不認識的字的印象,從而記住并學會運用。也可以引導學生在旅游時觀看導覽圖,根據導覽圖,試著去研究不認識字的意思,把不認識的字記住,當到達其所在地,可以通過地方特征和實際景觀來判斷導覽圖上的字義。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探究,養成多觀察,多思考的好習慣,因觀察得多,學得的多,自然有助于閱讀時代入所見所感,豐富了學生閱讀的趣味。
心理學研究,證實學生在九歲之前學習閱讀,九歲之后通過閱讀來學習。教師針對不同課文內容,提出不同的問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策略,那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也會有意使用這些策略來解決問題。語文課的每一節都能基于教材本身,正確解讀課文,抓住文本的語言增長點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確保語文要素在課堂實踐,與日俱增,學生語言能力得到真實有效地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道客巴巴.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有效策略.陳美貞.2019-08-05.
[2]中國論文網.政治論文.淺析部編教材中“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中落實.2021-04-17.
[3]中國論文網.政治論文.淺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閱讀策略的培養.2021-04-06.
[4]百度文庫.閱讀策略規整(1).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