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文 匡竽
摘 要:當前我國城市河道水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水體水質差,甚至會出現黑臭水體現象,水體中的污染負荷過大,超出水體自身的環境容量。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的融入為城市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提出了新思路,在改善水質的同時也可豐富水域沿線的綠化景觀。本文結合實例對水環境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后從濕地建設與軟化岸線兩個層面論述了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策略。
關鍵詞:低影響開發;面源污染;護岸
0 引言
城市河道水環境污染問題對其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具有重要影響,也會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甚至會出現消化功能退化或呼吸障礙等疾病,由此可見,城市河道水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亟不可待。海綿城市以水為主線,基于當地的水文條件、地質地貌,在改善河道防洪排澇與引水等功能的同時,修復水景觀,保障城市建設“滲、滯、蓄、凈、用、排”各項措施發揮出系統治理效益[1]。
1 實例概述
某城市生態河道整治工程中河道大多為自然形成,但因部分蓄積河水的流動性較小,溢流與徑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較差,同時伴有惡臭氣味。因此,需基于海綿城市設計理論編制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將水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作為工作重點,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措施,旨在回復河流濕地風貌與河流形態多樣性,建設生態型護岸。
2 河道水環境現存問題
對該城市河道水環境進行治理時發現諸多問題,主要如下:
(1)水質污染。河道污染中常見的污染主要分為兩種來源,即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居民產生的生活污水與企業排放的生產污水為點源污染;面源污染為非點源污染,主要由泥沙顆粒、氮磷、農藥、大氣顆粒等構成,可順著地表徑流、突然匯入河道中[2]。工程所在區域面源污染問題更為嚴重,治理難度大。
(2)河道建設不符合規范。因河道建設時期較早,岸線兩側年久失修,部分河道兩側未設置防護綠化帶,也未設置防汛與通行道路,與海綿城市理念相悖。
(3)水環境破壞嚴重。因水質問題,水中植物大面積死亡。
3 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在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應用
3.1 加強濕地建設
濕地建設是生態修復的重要措施,該整治項目河流水量大但是污染物濃度小,適用此法,該方法成本低,運營更為便捷。項目充分利用原有河道沿線中淺灘與緩坡等自然條件,針對部分河段設置橡膠壩、滾水壩、濾水壩等多樣化設施,在較為開闊區域加設河道滯留塘,其內人工布設大面積水槽,對河道兩側的灘地進行整治,并在水域內不同深度位置種植相應的植物。該項目植物配置原則如下:植物盡可能選擇生命力頑強、根系發達、耐性強的植物類型,同時還需兼顧經濟性與審美價值。通過對植物帶的優化,構建多層次、多樣化、水質自我凈化能力強且整體效果美觀的河道走廊濕地生態系統,確保河流水質達標[3]。
3.2 軟化河岸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下,河岸軟化設計遵循半自然生態原則,在滿足河道整治工程功能設計要求外,也能夠達到景觀、生態及多功能開發要求。本文就所述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5條河道作為研究對象。河道沿線長度為17.1 km,寬度為40 m~50 m。護岸結構根據河道環境采用不同的護岸形式,主要為臺階式護岸、直立式護岸、斜坡式護岸。
3.2.1 生態濕地和生態石籠擋墻組合
護岸蜿蜒,符合自然生態特征。標高2.6 m以下設置生態石籠擋墻。標高2.8 m~3.0 m位置設置生態濕地平臺,此平臺上大面積種植本土植物。為緩解河水對側岸的沖刷作用,增強植物根莖的附著力,生態濕地設置為三維水土保護毯結構,種植土選用厚度為50 mm的草籽與肥料,均勻拌和。三維水土保護毯的主要作用為坡面防護,促進植物再生。標高2.8 m~4.2 m位置的斜坡均設置為自然塊石護岸結構,應用靈活,抗沖刷能力強,可根據地基隨意變化,也符合生態設計要求。將自然塊石護岸與濕地相連,為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標高4.2 m~4.5 m位置綠化坡地鋪設透水磚道,拉近游客與自然的距離[4]。
3.2.2 生態濕地和三維水土保護毯組合
標高2.8 m位置,設置濕地平臺,平臺上種植了本地的水生植物。為緩解沖刷作用,標高1.8 m~2.5 m位置設有鋼筋混凝土樁結構,同時設有三維水土保護毯,保護毯上層均勻鋪了草籽與肥料的混合種植土。在標高4.2 m~4.5 m位置,綠化地均鋪設透水磚道路與側石,為游客提供了娛樂休閑空間,也可在此地運動健身。
3.2.3 自嵌式景觀擋墻、生態濕地和三維水土保護毯組合型式
標高2.5 m以下位置設有自嵌式景觀擋墻,該結構的抗沖刷能力與穩定性較高。標高2.5 m~4.2 m位置建有生態濕地,濕地種植了多類植物。標高4.2 m~4.5 m位置均被布設為綠化地形,道路鋪設了透水磚和植草格[5]。
3.2.4 生態濕地平臺、仿木樁結構及自然塊石護岸組合型式
標高2.8 m以下位置設置了仿木樁,如圖1所示,該結構穩定性與耐久性較強。與常規的混凝土預制樁相較更為美觀,與周邊生態景觀自然融合。標高2.8 m以上位置設置生態濕地平臺,平臺上種植本土的水生植物[6]。該平臺采用三維水土保護毯結構,其上均勻鋪設了草籽與肥料的混合種植土。標高2.8 m~4.2 m位置的斜坡均采用自然塊石護岸結構,與濕地相連,可供水生植物自由生長。標高4.2 m~4.5 m位置均綠化地形,鋪設了透水磚。
4 結束語
綜上,該城市生態河道整治工程涉及濕地系統,水陸相互作用形成了獨立的生態系統,生物類型多樣,具有調節徑流、改善環境、防洪等作用。同時,河岸帶相對開闊,是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帶,具有較高親水性。實踐表明,河道水環境整治與海綿城市建設理論相結合,生態效益良好,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楊軍,趙祥,宋源.弱透水地質條件下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方法探索[J].中國給水排水,2017,33(13):124-129.
[2]姚天寶.河長制“一河一策”中面源污染統計分析及處理措施[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20,49(2):68-72.
[3]安陽,沈仁豪,陳雪初,等.強化自凈型水景濕地系統的構建及水質修復效果[J].中國給水排水,2012,28(17):29.
[4]陳卓英,倪培桐,鐘偉強,等.復合生物磚護岸結構在河流治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7(6):122-124+129.
[5]潘曉東.自嵌式生態擋墻在生態護岸中的應用與推廣[J].山西建筑,2020,46(24):62-64.
[6]楊利民.水生植物在人工濕地系統中的應用——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1(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