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勝
摘 要:分析新形勢下常規公交在外部小汽車、網約車、軌道交通、共享單車等全方位競爭下的發展現狀,剖析常規公交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困境;從政策保障、網絡優化、場站支撐、路權優先、智慧賦能等五個方面提出常規公交發展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常規公交;網絡優化;場站支撐;智慧賦能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和個體交通的快速發展,常規公交在外部小汽車、網約車、軌道交通、共享單車等全方位競爭下進入下降通道,客流被分流明顯,客流下降已成為行業的普遍現象[1]。因此,需要全面分析目前常規公交面臨的外部和內部發展問題和困境,制定新時期常規公交發展思路和對策。
1 常規公交發展總體情況
自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2〕64號)以來,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和客流量呈現大幅增長,但近年來,受到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部分城市常規公交客流量出現明顯下滑。
1.1 基礎設施規模持續增長,線網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以南京為例,2010年公交車輛數為6 053輛,2018年為9 246輛,增長約53%,同時線路里程增長高達81%,極大地滿足居民出行需求[2]。
1.2 受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客流量呈現明顯下滑趨勢
公交基礎設施不斷增長,但是面對的卻是客流量的持續下滑,據統計,2018年南京常規公交客流量比2010年下降約15%。而軌道交通客流量從2010年的2.1億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11.1億人次,增長高達429%,并且仍將持續增長。
2 常規公交發展存在問題及困境
目前常規公交面臨著系統性問題(即政策不完善、基礎設施不足、運營服務不到位),導致服務水平下降(可靠性差),致使吸引力下降(向個體交通轉移),最終產生交通擁堵進而反向推拉(惡性循環)。
其具體表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財政補貼機制不健全,企業持續虧損
近幾年,政府財政補貼不斷投入,但公交運營成本也不斷增加,同時客流下降帶來的票款收入也持續下降,企業持續虧損,致使服務水平進一步下降。
2.2 線網布局不合理,層次不清
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公交線路數和線路里程不斷增加,線網覆蓋面積不斷擴大,但是線網同質性嚴重,尚未根據乘客需求進行分級分層,服務標準和車輛配置未體現差異化。
2.3 場站控制力不足,缺口大
公交場站基礎設施發展嚴重滯后于公交客流增長需求,制約著常規公交線網優化調整、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2.4 專用道設置與需求不匹配,尚未成網
部分城市由于考慮到對社會車輛的影響,在公交客流走廊上并未設置公交專用道,相反為了完成公交專用道建設計劃,在公交線路較少、公交客流不大的道路設置專用道,造成道路資源浪費。
2.5 高峰期發車間隔大,吸引力下降
為節約成本,高峰期增加發車間隔,發車間隔過大,居民候車時間長,公交吸引力嚴重下降。
3 常規公交發展思路及對策
為應對新形勢下常規公交發展面臨的挑戰,需要充分思考,采取應對措施促進常規公交良性發展。本節從政策保障、網絡優化、場站支撐、路權優先、智慧賦能等五大方面提出發展思路和對策。
3.1 完善財政補貼機制,維持公交企業良性發展
3.1.1 基于成本規制補貼機制,實施“定額+單項”補貼制度
即政府通過核定企業服務規模,并按照運營指標及服務質量考核結果,核定企業的年度財政補貼總額,實現公益性服務和激勵企業增收節支[3]。
(1)定額補貼:包括人工費用、車輛運行費用、財務費用等,其中每年在核定的定額補貼金額中提取30%,作為考核補貼,與考核結果掛鉤。
(2)單項補貼:包含乘車優惠補貼、新能源汽車使用補貼、生僻線路補貼、公交信息化建設補貼、中央油價補貼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單獨計算給予補貼
3.1.2 引入“三維”針對性補貼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
(1)第一維,公交客流增收計提獎勵。針對客流的增長,增長部分帶來的票款收入的50%作為公司補貼。
(2)第二維,運營成本節支鼓勵。各類不同成本,按照核定節約出來的部分,作為企業的激勵補貼。
(3)第三維,針對性考核。以平均車公里營收和早/晚平高峰發車班車比作為考核指標。
3.2 建立多層次的公交線網和服務體系,提升公交效益和效率
3.2.1 構建多層次公交線網體系
基于線網功能定位,梳理和構建公交線網層次結構,形成快線、干線、普線和支線四級線網。結合“智慧公交”建設,基于多源公交數據驅動,實現公交線網精準規劃。
3.2.2 構建多層次公交服務體系
平衡公交運營效率與效益,針對不同線網層級、不同區域、不同客流情況采取差別化的服務模式,實現精準投放、精準服務。
3.3 完善公交場站規劃實施機制,推進公交場站綜合開發
3.3.1 建立年度公交場站缺口評估制度,編制年度公交場站建設計劃
建立年度公交場站缺口評估制度,結合招拍掛用地、保障房用地供應計劃及城市更新計劃,編制年度公交場站建設計劃;并與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立順暢的互動協調機制,爭取落實配建公交首末站,加強公交場站的規劃實施。
3.3.2 建立配建公交首末站的規劃實施機制[4]
研究出臺制度化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實施框架,制定指導配建公交首末站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使用等各環節的實施細則與操作辦法;完善“一書三證”中配建公交首末站的相關規定;優化配建公交首末站實施全過程的協調機制。
3.3.3 建立完善的配建公交首末站標準規范體系
在考慮配建公交首末站實際運營需求的基礎上,按功能將配建公交首末站進行分類,明確各類場站的建設內容和建設標準。
3.3.4 推動建立公共交通用地綜合開發政策機制
推動公交場站用地的綜合開發利用,制定相關綜合開發標準、規范和要求,完善公交場站建設投融資模式,建立城市公交用地綜合開發增值效益反哺機制。
3.4 強化公交專用路權保障,實現公交提質提速
3.4.1 打造專用道網絡體系
系統化、網絡化、規模化建設公交優先路權保障,提高公交專用道的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為公交運營提速提供專用路權保障提供支撐。
依托公交快線網絡,進一步拓展專用道網絡。對于骨架公交客流走廊,可結合快速路、主干道設置路中式高等級專用道,提高骨架走廊運輸能力。
向專用道覆蓋薄弱地區拓展路側式專用道網絡。對未覆蓋專用道的既有道路,結合道路、客流條件,拓展專用道網絡;對新建改擴建道路,結合公交客流走廊分布情況,在新建、改擴建過程中同步建設公交專用道設施。
3.4.2 完善公交優先信號系統
一是對既有專用道進行精細化改造,包含路口專用的設置、以及非機動車道與專用道的協調、出入口的設置、信號優先等,提高公交專用道的連續性;二是采取多元化監控措施,加強執法。例如視頻監控、電子警察、車載探頭和站臺監控等,加強公交專用道執法力度,切實保障既有專用道的路權。
3.5 打造智慧公交體系,為市民提供精準公交服務
建設智慧公交大腦系統,提升公交運營調度水平,促進公交企業資源最優化配置,實現政府、企業、市民良性互動。
3.5.1 面向乘客層面:數據驅動的智慧公交全面可視化
通過對軌跡數據、地理信息數據、公交GPS數據、公交線路站點基礎數據等多源數據的整合,實現公交車輛運行的信息化和可視化,形成面向公眾乘客的完善信息服務。
3.5.2 面向企業層面:高品質、科學化的公交運營調度
基于大數據對公交運營的把握和問題的診斷,準確把握公交運營現狀(客流匹配性、服務準點性、車輛運行效率等),并對其進行預測、診斷、預警,提出可靠、準點、快速、便捷的公交線網、運營調度方案。
3.5.3 面向決策層面:精細化精準化的全方位診斷評估
面向問題與需求,對公交系統進行運行評價分析與健康診斷,包括健康狀況鑒定、致因診斷分析、改善方案生成和改善效果評價,實現問題定位更精準、診斷思路更清晰、改善方案更實用。
4 結語
面對內外部各種因素影響,常規公交客流量持續下滑已是既成事實,本文從財政補貼、線網、場站、專用道、運營服務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常規公交面臨的問題。基于以上現實問題,本文從完善財政補貼機制、建立多層次公交線網和服務體系、完善公交場站規劃實施機制、強化公交專用路權保障以及打造智慧公交體系等5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改善思路和對策,努力構建一個財政可承擔的便捷、高效、集約公共交通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澍.新形勢下廣州地面常規公交轉型發展的思考[J].交通與運輸,2019(3):74-76.
[2]南京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R].南京市規劃局,2011-2019.
[3]《完善公交企業成本規制財政補貼實施方案》(寧政辦發〔2017〕31號),南京: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7.
[4]林錦山,孫永海,梁倩玉.深圳市公交首末站配建實施機制研究[J].規劃管理,2013(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