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
摘 要:電機軸油封位存在螺旋紋,導致整機裝配后PV耐久試驗油封位漏油。通過棉線吊砝碼順時針旋轉測試,棉線左右竄動,判定油封位外徑存在螺旋線;通過排查和驗證,選取更大粒度的陶瓷砂輪進行油封位精磨,并在精磨工序后增加光磨工序,同時增加砂輪修磨頻次,然后進行相應的加工驗證。根據各種驗證結果來優化相關的工藝流程,從而達到加工產品滿足整機PV耐久試驗的需求。
關鍵詞:螺旋紋;砂輪;粒度;精磨
0 引言
2018年7月,公司承接了海外K客戶的發電機項目。作者主要負責指導供應商按產品圖紙要求開發軸類零件加工工藝,并針對后續的產品實用狀態提出改善方案。
此項目電機軸油封位圖紙要求粗糙度Rz2.5,初期生產產品粗糙度滿足Rz2.5的要求,但在整機PV耐久試驗發現油封位存在漏油現象;通過機床兩頂尖頂住中心孔,在油封位使用棉線吊20 g砝碼,機床順時針旋轉測試的方法,棉線出現左右竄動,判定油封位存在螺旋線,同時,試驗驗證螺旋線是漏油的根源;排查發現供應商精磨工序使用陶瓷砂輪粒度小,修磨砂輪頻次低,一次精磨無法完全消除螺旋線,指導供應商選取更大粒度的陶瓷砂輪,增加砂輪修磨頻次,同時在精磨工序后增加光磨工序。
通過調整后的加工驗證,從而達到油封位螺旋線的消除,最終達到滿足整機PV耐久試驗的需求和整車運行需求。
同時,通過此次機械加工相關工藝調整的研究,公司在機械加工方面規避螺旋線吸取了一定的經驗,為后續的金屬加工積累了技術能力。
1 產品介紹及問題描述
1.1 油封位結構和技術要求
此零件為軸類結構,熱處理后油封位采用機械磨削加工,油封位直徑要求φ48-0.025/-0.050 mm,粗糙度要求Rz2.5。
1.2 問題描述
在產品開發初期時,從成本角度考慮,產品油封位直徑熱后采用一次精磨完成(見表1),精磨使用陶瓷砂輪選取F60粒度的,過程控制中陶瓷砂輪的修磨為精磨10件進行一次修整。此工藝加工出的產品,測量油封位直徑和粗糙度均符合圖紙要求,但在整機PV耐久試驗過程中發現油封位漏油。
2 初步原因分析及驗證
2.1 通過對PV耐久試驗失效軸進行油封位粗糙度、直徑、螺旋線進行檢測分析,確定油封位漏油的失效原因
(1)油封位粗糙度測量。使用粗糙度儀對軸油封位進行測量,實測值1.870 um,滿足圖紙要求Rz2.5。
(2)油封位直徑測量。使用光學軸類測量儀對軸油封位直徑進行測量,實測值φ47.962-47.964 mm,滿足圖紙要求φ47.950-47.975 mm。
(3)油封位螺旋線檢測。使用氣槍及白布清潔軸兩端中心孔,并擦拭油封位,機床兩頂尖頂住軸兩端中心孔,在油封位使用棉線吊20 g砝碼,在棉線上滴白油,啟動機床順時針旋轉,轉速設定160 r/min,觀察棉線出現左右竄動,判定油封位存在螺旋線。
2.2 對油封位漏油的失效原因進行驗證
挑選油封位直徑和粗糙度均合格的軸,使用砂輪磨削加工,分別加工2根油封位有螺旋線和2根無螺旋線的軸,進行PV耐久試驗驗證,通過1 300 h的耐久試驗,發現裝配有螺旋線的軸,試驗過程中發生了漏油現象,但裝配無螺旋線的軸,整個試驗過程均未出現漏油現象。
通過以上的失效原因分析和驗證,可確定油封位有螺旋線是導致PV耐久試驗漏油的根源。
3 根本原因分析及驗證
3.1 針對磨削后油封位有螺旋線的問題,排查機床精度、加工參數、砂輪型號和砂輪過程控制,確定螺旋線的產生原因
(1)機床精度。精磨油封位采用日本進口津上G300A-500數控外圓磨床,具有穩定的加工精度,砂輪軸采用津上獨有的高剛性動壓軸承,導軌面采用平穩性強、精密度高的V-平導軌結構,可進行高精度磨削加工,滿足此軸油封位的公差精度加工要求。
(2)加工參數。精磨工序外圓磨床設定線速度50 m/s,進給量:粗磨0.02 mm~0.03 mm,半精磨0.01 mm,精磨0.002 mm,符合金屬件磨削工藝參數設定的要求,滿足圖紙要求的粗糙度和直徑公差要求;但無法達到完全消除螺旋線的目的,查工藝參數設定的相關要求,可通過光整加工進一步提高表面粗糙度,消除螺旋線現象。
(3)砂輪型號。根據此軸圖紙規定材料和粗糙度要求,材料SAE8620H,粗糙度Rz2.5,考慮成本問題,精磨油封位采用陶瓷砂輪,砂輪粒度選取F60,通過查找工藝參數設定的相關要求,砂輪粒度越大,加工出的產品表面粗糙度越小,外圓精磨一般選取砂輪粒度在F60-F100。為獲得更高表面光潔度,消除外圓螺旋線,此軸加工可適當提高砂輪粒度,由F60提高到F70。
(4)砂輪過程控制。為了平衡工序間的速度和后期產量提升,初期程序設定熱后精磨10件后修整一次砂輪,修整頻次過低,不能完全避免因磨粒變鈍造成工件表面灼傷和粗糙度過高。
3.2 對螺旋線產生的根本原因進行驗證
生產100根熱后待精磨的半成品軸,使用G300A-500數控外圓磨床進行油封位精磨。
50根依據現有加工工藝參數進行精磨,使用砂輪粒度為F60,過程中砂輪修整頻次10件/次,加工完后依《磨削紋測量方法》進行檢測,全檢50根,其中有16根棉線出現明顯左右竄動的現象; 另外50根,重新制定精磨油封位工序加工參數,外圓磨床設定線速度50 m/s,進給量:粗磨0.01 mm~0.02 mm,半精磨0.01 mm,精磨0.002 mm,光磨0.001 mm~0.002 mm,同時精磨后增加一道光磨工序,設定線速度:50 m/s,進給量:光磨0.001 mm~0.002 mm,使用砂輪粒度為F70,過程中砂輪修整頻次6件/次,加工完后依《磨削紋測量方法》進行檢測,全檢50根,均未出現棉線左右竄動的現象。
通過以上的根本原因分析和對比驗證,可確定螺旋線的產生是因為油封位精磨工序設定加工參數不合理,未加入光磨工序;砂輪粒度選取過低,且過程中砂輪修整頻次過低導致螺旋線的產生。
4 措施制定及問題解決
(1)通過以上分析出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對應的改善措施:
①調整油封位精磨工序加工工序參數,第一道精磨留出加工余量,精磨完成后加入光磨工序進行油封位光磨。
調整前精磨工序加工參數:外圓磨床設定線速度50 m/s,進給量:粗磨0.02 mm~0.03 mm,半精磨0.01 mm,精磨0.002 mm。調整后精磨工序加工參數:外圓磨床設定線速度50 m/s,進給量:粗磨0.01 mm~0.02 mm,半精磨0.01 mm,精磨0.002 mm,光磨0.001 mm~0.002 mm,同時精磨后再增加一道光磨工序,機床設定線速度:50 m/s,進給量:光磨0.001 mm~0.002 mm。
②磨削砂輪的粒度由F60更換為F70的。
③過程控制中砂輪修整頻次由10件/次提高至6件/次。
④光磨完成后,生產50件依據《磨削紋測量方法》進行抽檢3件。
調整后的精磨段工序流程圖見下表2。
(2)依據調整后的工序生產5件軸,生產完成后進行外觀、尺寸及螺旋線檢驗,檢驗合格進行整機裝配,完成后開始PV耐久試驗,通過1 300 h的試驗后,未發現整機油封位出現漏油現象。
至此,通過以上的驗證試驗,完成了PV耐久試驗油封位漏油現象的改善,供應商開始進行批量生產工序參數的更新和調整。
5 總結
因產品初期PV耐久試驗漏油,通過指導供應商進行一步步的原因分析和驗證,查找工序間加工參數可優化和改善點,并進行工序參數調整和生產試驗驗證。通過調整后驗證,PV耐久試驗未發現漏油現象,滿足了項目試驗和整車運行的需求。
通過此次不良的改善,為供應商開發軸類零件的加工工藝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前期設計也充分認識到整機油封配合部位,軸類零件不允許有螺旋紋,為后期產品的開發積累了設計經驗。
參考文獻:
[1]周桂蓮,付平,楊化林.制造技術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11.
[2]徐秀娟.互換性與測量技術[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
[3]趙如福.金屬機械加工工藝人員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