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構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高度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將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和強化交通生態保護修復列入重點任務,港口和航道等水運工程要以《長江保護法》實施為契機,進一步轉變建設理念,不斷優化施工方式,提高集約性和環保性。本文遵循自然生態理念和綠色環保要求,分析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影響和措施。
關鍵詞:港口;航道工程;施工建設;生態影響
港口與航道工程建設施工作業時間長、工序環節多,生態影響和環境保護問題突出。通過分析工程建設現狀可知,開展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中,存在開放式、粗放型建設行為,特別是在沿海港口和山區航道更易危害生態環境。工程建設施工時,必須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方案、綠色化施工措施,維護工程建設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 港口與航道工程生態保護要求
1.1 施工方式多樣化
通過現狀發展可知,不同河段航道面臨情況不同。按照實際問題,合理選擇處理方案與措施,以此維護護岸工程、導流工程。在施工作業中,施工行為會影響生態環境,例如沖淤變化、開挖回填,危害水生生物生存。
1.2 水上作業數量增加
該類工程建設施工時,水位變化影響比較大,多選擇干枯期、洪水期施工。由于拋石、水下沉排工程量大,施工周期短,相應加大施工操作難度。在此種狀態下開展施工操作,會極大擾動水體,增加水體懸浮物濃度,危害周邊生態環境影響。在控制和處理上述問題時,遵循政策規定要求,控制施工建設行為。開展港口、航道工程建設時,注重水域污染控制,建設資源管理,以免危害生態環境。針對受損水域,需要聯合實際情況,采取修復處理措施。
2 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生態影響
2.1 對植物與漂浮物的影響
水體懸浮物濃度,對水體透明度影響非常大,還會危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致使浮游生物停止生長。沉積物危害浮游生物生長,降低浮游生物生存能力。水體污染嚴重,會破壞垂直強度移動生存模型,無法發揮出模型作用,相應干擾水環境污染分析與判斷。
2.2 對漁業資源的影響
由于受到施工影響,水體懸浮沉積物會逐漸形成擴散場,濃度持續攀升。懸浮固體對水生生物危害影響大,主要表現在行為效應、亞致死效應、致死效應等方面,同時對生物抗病能力、生長速度影響較大,造成生物個體死亡。懸浮沉積物還會影響生物產卵,降低產卵孵化率,危害幼蟲成活率、生長率[1]。此外,當污染持續加重,將會減少誘餌生物豐富度,改變魚類洄游遷徙習慣,降低捕食效率。如在太湖上游的西苕溪實施航道建設過程中,疏浚船作業和圍堰施工對“太湖三寶”之一的白魚溯源洄游產卵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3 對陸域環境的影響
施工建設之前,針對水資源用地、綠化用地、工程用地等,做好實地勘察與測繪,徹底清理地面雜物,盡早恢復地區生態環境。開展項目建設、施工操作時,必須做好全方位監督與管理,全面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由于受到運輸工具限制,施工場地垃圾未及時清理,將會嚴重危害地區生態環境。所以,在陸域建設構筑物時,合理選擇技術工藝,加大管理控制力度。同時,注重分析原始地層土壤性質,維護地區施工建設綠化效益。此外,收集陸域土壤資料數據,掌握陸域地理特點和水文地質條件,為后續工程建設提供參考。對于項目參建各方,必須高度重視施工場地動植物保護。對于原有棲息地及周邊地區,由于屬于港口區施工土地應用范圍,無法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場所。
3 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態保護
3.1 落實生態保護措施
當前,我國在建設港口、航道工程時,突出生態優先原則,對于環境保護提出嚴格要求。在工程建設期間,必須協調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關系,以此降低水污染影響。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轉變現有環境狀態,維護工程建設生態效益。通過植物結合方式,可以減少不穩定、侵蝕等影響。在生態保護期間,通過植物學知識,處理好土質侵蝕與斜坡問題。生態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遵循基礎生活、環境景觀條件,以免影響和破壞生物。工程施工操作時,必須立足于生態保護原則,全面提升工藝水平,優化技術工序,保護周邊生態環境。
通常來說,港口、航道工程施工期間,會加大生態環境不良影響,具體表現如下:首先,破壞生態環境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在建設港口、航道工程時,極易導致動植物滅絕,減少生物多樣性;其次,開展港口、航道工程施工時,還會引發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等問題。針對不良問題,在施工作業之前,應當結合工程實況,制定科學化施工方案與治理方案。按照項目整體框架,深入分析施工行為與生態環境影響關系,優化調整施工方案與計劃。在施工建設期間,注重落實長久發展目標,促進環境、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
3.2 統籌安排施工時間
港口、航道工程施工中,生態危害影響顯著,為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合理配置施工時間。在安排施工時間時,不能選擇在魚類洄游期和產卵期。通過長湖申線航道西延工程施工經驗和太湖流域禁捕活動可知,在選擇港口、航道工程水中施工時間時,以6月至次年3月時間段為宜,減少動植物擾動影響[3]。在施工建設期間,如果造成動植物嚴重損毀,則立即停止施工活動,同時向主管部門報告。因施工建設行為所致動植物損傷,必須記錄在冊,并且上交相關部門,采用有效措施予以補救。在工程實踐中,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優化設計施工方案,確保工程保質保量完工,以免影響生態環境。
3.3 合理選擇工程地址
開展港口、航道工程建設時,為了保護好周邊生態環境,必須合理選擇建設地址。在施工建設期間,派遣專人進行勘察和實測,選擇非質量土地、空地區位置。在施工建設時,深入分析地質勘測報告,規避高保護地區、危險地區。同時,合理應用現有道路體系,減少不必要施工操作,以免影響生態環境。
3.4 注重施工組織與現場治理
開展港口、航道工程施工時,應當遵循安全生產流程,確保施工作業的有效性。全面落實安全、文明施工要求,確保工程人員正確認知環境保護工作,對自身施工行為予以約束。通常情況下,港口、航道工程涉及施工內容多,因此對設備機械依賴性強。設備機械都需要油動力,當出現油液泄露時,將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所以,圍繞設備油液泄漏問題,必須制定標準化措施,加大防范與控制力度,減少油液泄露事故。在工程建設期間,還應當減少突發性事件,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度。開展土木工程建設時,通過覆蓋土工布,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通過植被恢復法,可以避免土壤侵蝕,全面維護環境效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開展港口、航道工程項目建設,應在有限的空間通過有限的活動控制產生有限的影響,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工程規劃設計上,建設單位進一步強化生態綠色理念,堅持有序開發、無害利用和先行保護、后期修復以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基本原則,根據海港與河道自然狀況合理選擇結構形式和材料工藝。工程建設期間,施工單位派遣專人深入施工現場調研,掌握施工場地地理氣候、水文地質條件、生態環境狀態等因素,優化施工方案設計,在施工時間和方式上落實科學化管理控制措施,保障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參考文獻:
[1]曲毅.內河航道疏浚治理施工中的生態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21,29(2):115-116.
[2]林強.淺談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態影響及對策[J].四川建材,2020,46(2):29+31.
[3]劉陳平,張莉莉.港口與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態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9,42(1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