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中國學院獎組織委員會、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辦了“2021百年音樂發展主題論壇”。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趙旻、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季林、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執行會長、文明雜志社總編輯婁曉琪等和首都10所高校以及相關文化機構與公司的領導、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論壇。
本次會議分為三個專題,分別是:“黨史中的音樂經典”“黨史中的中央音樂學院”“百年奮斗、百年發展——唱英雄”。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學者與嘉賓共聚一堂,用音樂回顧黨的百年歷史,述說愛黨心聲,結合百年來音樂發展的歷時性研究成果就我國音樂未來發展趨向、如何用音樂照亮新時代征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安平教授主持開幕式。他首先介紹了具體承辦單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教育委員會和攝影與攝像雜志社所做的籌備工作以及參與此次論壇的領導、嘉賓、專家和學者。隨后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目的和意義,以及論壇的主題與議程。
開幕式上,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季林首先表示了對音樂藝術的崇敬之情:音樂是靈魂與生命真諦之境界的表達,是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以《詩經》為著眼點,就《詩經》可歌可誦的性質,強調“經典”必與人類發展歷史息息相關,才足以支撐人類文明的階梯。而黨的精神譜系皆與音樂有關,正如百年來,《國際歌》《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經典作品為群眾廣為傳唱,激勵前行,催人奮進。
他明確表示,“新時代”需要“新歌曲”的傳承,中央音樂學院使命光榮,科教電影電視協會愿意配合中央音樂學院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新的貢獻,盡心盡力從新時代新音樂與科教影視方面,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開幕式上,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趙旻致辭并做了“紅色音樂的時代價值”的主旨演講:
其一,音樂是人類文明構成的重要因子。以音樂考古學為切入點,經對骨笛、編鐘、石磬等古樂器,以及《詩經》《樂記》等典籍進行歷史梳理,結合先秦時期禮樂制度等內容,對音樂的歷史地位及其重要性予以強調,并指出音樂與人的情感、精神密切相關的特質。
其二,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時代特征的思想符號。黨史中的音樂蘊含純正的紅色基因,積淀著黨和人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紅色經典貫穿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可謂我黨百年發展歷程之縮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厚的美學意蘊,與廣泛的社會教育功能。
其三,音樂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繼而以紅色經典時代的價值闡釋為題,分別對“紅色音樂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紅色音樂具有強大的親和力”“紅色音樂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音樂彰顯精神意志,文藝體現思想方向”四個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趙旻書記指出,回顧歷史,黨的文藝思想與方針政策,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藝術生產規律,符合中華美學精神,符合人民群眾審美需要。此次研討是對黨史研究的擴展與深化,更是黨史研究的反思。我們將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
論壇專題一:黨史中的音樂經典
主持人:蒲方教授
專題一為“黨史中的音樂經典”,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由中央音樂學院蒲方教授、湯瓊教授、李淑琴教授、袁耀龍博士發言。
主題一:《國際歌》在中國
主講人:蒲方教授
蒲方教授以“《國際歌》在中國”為題,分別從“《國際歌》的誕生”“從蘇聯傳到中國”“另一個版本:蕭三與陳喬年譯詞”三個方面,講述了《國際歌》自誕生至2021年,歷經150年之久的歷史發展過程。
關于《國際歌》的譯詞,蒲方教授介紹了不同版本的譯配情況。1949年之前,多個版本的《國際歌》在國內共存。詩人兼翻譯家蕭三與陳獨秀次子陳喬年一同譯配的《國際歌》(延安版《國際歌》)在我國各地工農運動中廣泛傳唱,一直傳唱至60年代初期。1962年,黨中央在《人民日報》重新發表經過修改與訂正的歌詞。
主題二:延安“魯藝”的音樂教育
主講人:湯瓊教授
湯瓊教授著眼于延安“魯藝”的音樂教育,就“魯藝”的創立緣起、教育方針、課程設置、教育計劃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最后,湯老師通過例舉《黃河大合唱》與《白毛女》等魯藝師生創作的經典音樂作品,談了個人的思考和認識:“魯藝”的辦學理念及思想對當下音樂界“創作什么作品”以及“人才培養方向”等方面皆具實際指導意義,其“理論結合實際”的作風,以及創新精神,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楷模。她提出,我們應立足新時代,積極反思當下,培養獻身于最高水準的藝術家,樹立藝術家給社會帶來積極和變革性影響的信仰,努力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斗。
主題三:延安“魯藝”音樂的意義
主講人:李淑琴教授
李淑琴教授同樣以延安“魯藝”為主題,就“魯藝”音樂系之意義進行闡述。李老師指出,世界格局的變化包括中國的百年歷史巨變,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密切相關。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音樂文化是各界廣為關注的重要內容。因而,從文化藝術角度詮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是極為有必要的。換言之,將我黨之成就置于歷史中進行考察,才能彰顯價值,明確得失,使中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不斷強大。
主題四:新中國初期黨的文藝方針與音樂文化建設
主講人:袁耀龍博士
中央音樂學院袁耀龍博士,對新中國初期黨的文藝方針與音樂文化建設進行了歷史回顧。
他認為,音樂文化建設取得的經驗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其一,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發揮黨的“政治領導、思想引領、制度安排”等重要作用;其二,堅持貫徹執行“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
專題二:黨史中的中央音樂學院
主持人:湯瓊教授
主題一:魯藝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呂驥在中央音樂學院的辦學思想和實踐成就
主講人:宋學軍研究員
宋學軍研究員以延安“魯藝”與中央音樂學院之關系為切入點,指出,中央音樂學院是延安“魯藝”的重要傳承單位之一,與“魯藝”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關系。其中,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呂驥扮演著重要角色。1937年,呂驥赴延安,參加籌建延安“魯藝”等工作,次年擔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及教務主任。建國后,呂驥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協主席等職務。
主題二:到人民群眾中去——中央音樂學院建校初期的社會實踐活動
主講人:王小夕副研究員
王小夕副研究員對中央音樂學院建校初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梳理闡述,并分別講述了中央民族訪問團之西南訪問團、治淮文藝工作隊、寒暑期實習工作隊(輔導訓練班、工、農、兵隊)的歷史背景及藝術實踐,進而對中央音樂學院在抗美援朝運動中所作的貢獻進行回顧。
主題三:中央音樂學院師生校友創作的紅色經典音樂梳理
主講人:閆宜瑾博士
中央音樂學院閆宜瑾博士對中央音樂學院師生校友創作的紅色經典音樂作品進行了闡述;首先對“黨史中的中央音樂學院”,即中央音樂學院原單位組建情況及對創作紅色經典音樂作品的師生及校友分布情況進行分類與梳理。繼而從“新中國成立/中央音樂學院建院前后的音樂作品、“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音樂作品”“以實現偉大中國夢為主題創作的音樂作品”等方面中央音樂學院師生、校友于不同歷史時期創作的紅色經典作品進行了回顧。
主題四:加強音樂文化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主講人:劉紅柱教授
劉紅柱教授以“加強音樂文化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對中央音樂學院為響應國家號召所做工作及取得成就進行回顧。
互融互鑒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之動力,文化互融互鑒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特點與途徑,并對中央音樂學院就“中國音樂文化走出去”的舉措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包括中央音樂學院加強與世界頂級音樂學院和機構合作以擴大國際影響力之舉措、中央音樂學院在國際舞臺推廣并傳播中國音樂、孔子音樂學院成立、林肯中心舉行中國當代音樂新作品音樂會等事項。除此之外,劉紅柱教授梳理并闡述了中央音樂學院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建立的“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及相關活動等情況。
專題三:百年奮斗、百年發展——唱英雄
主持人:王易教授
主題一:《中華英雄》歌詞創作心路歷程
主講人:王易教授
王易教授闡釋了《中華英雄》歌詞創作的心路歷程。
王易教授分別就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對其所作《中華英雄》一曲的歌詞進行釋義。以“滄海渡龍舟”隱喻我黨的發展,以“龍馬奔騰秀,誰主風流”歌頌我黨建立初期的千古英雄。以“珠穆朗瑪高”歌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及諸多科技成果的問世,以“長江黃河萬里橋”頌揚我國在高鐵與高速公路等領域所取得的矚目成就,以及通過“太陽東方照”,稱頌我國在疫情控制方面于世界所做的杰出貢獻。
王易教授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之情,“天籟聲聲中華好,中華文明亙古常”。他深情地說道:《中華英雄》這首歌,為中華民族千萬英雄而作,為百年英雄而作,更為未來的英雄而作。
主題二:“中華英雄”歌曲創作體會分享
主講人:王大倫作曲家
《中華英雄》的曲作者是作曲家王大倫,他也講述了關于《中華英雄》一曲的創作體會。
王大倫表示,《中華英雄》將電影音樂與說唱音樂等多元音樂元素相結合,意圖通過具有時代特征的音聲表達,傳頌對祖國、對黨、對人民的感激與熱愛之情。
主題三:抗戰歌曲中的英雄塑造與精神禮贊
主講人:宋一平博士
中央音樂學院宋一平博士對華北抗日根據地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抗戰歌曲創作進行梳理。
宋一平博士表明,數以千計的抗戰歌曲用經典的旋律塑造出無數令人難以忘懷的英雄形象,傳達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也由此構成中國紅色文藝中的獨特風貌。
以上專題的發言結束后,專家與學者們還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和熱烈的討論。安平教授最后在發言中表示,“知史以明鑒”,唯有重溫歷史,方知未來之前路。百年以來,在我黨領導下,英雄無處不在。無數英雄為共產主義事業終其一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柱。讓我們在音樂經典中追憶歷史,致敬英雄!
“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在中國音樂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為續寫中國共產黨偉大歷史篇章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