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璐伊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部門正在進行廣泛而深遠的改革,引發信息技術是對教學、課程乃至整個教育系統的顛覆性改革這一全新命題。教育者應通過跨學科的理論、反思和對話,借鑒中國的本土實踐,將信息技術與意識形態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風格的教育信息話語體系。
關鍵詞:信息技術時代;教育學理論;重建;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5-0008-03
理論的形成和建構必須與新時代的背景和趨勢密切相關。教育學理論應以時代的發展為參照,按照一定制度,在時代的變化中不斷創造,這是教育學理論持續穩定的前提。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時代,面對人類知識的變化和文化、教育形式的變化,教育學的任務是研究教育現象,促進教育發展理論工作者掌握新生力量。
一、重建教育背景
在信息時代,各個生活領域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及MOOC等數字資源、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現,使革命性的教育概念和理論成為現實。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重建教學法是普遍趨勢。教育是民族復興和繁榮的基礎,根據教育研究所發表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公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正在下降,與教育發展方向不一致:首先,未通過高考的人數正在增加,一些青少年不再認為高考是進入社會的唯一途徑;二是留學生低齡化趨勢明顯;最后,對存量教育需求的增加伴隨著轉型期不平衡的加劇。因此,教育活動和教育事業都要適應時代和人的發展要求。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考慮時代特點,以教育改革為載體,創新教育理論,為實踐改革提供動力,重構教育理論體系[1]。
二、信息技術與教育理論體系的創新
(一)教學論創新
教學理論是對教學一般原則和規律的科學探索,信息技術時代下,教育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者要緊隨時代發展步伐,與時俱進,要具備前瞻性的世界眼光創新教學方式,如此,才能促進教學理論的改革和創新。不同階段的教育問題大不相同,教育者要重新定義教育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高校可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信息能力和教學能力,轉變教師的專業角色,通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整合和研究,使教師的工作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拋棄唯成績論,讓學生可以在不同方面均衡發展,建立全新的、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大力發展和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最終提升整體教育質量。教育者可通過收集教學的核心,即教學目標、教學原則、課程設置、教材、教學組織和領域,以此規劃適應未來發展的教育新理念,構建科學合理的未來教育。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直接影響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學習資源、教學組織和師生教學環境等方面,對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必將導致學校教育的變化[2]。
(二)課程理論創新
在課程開發報告《信息技術導論》的基礎上,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信息技術給傳統課程研究帶來的挑戰:知識形式從靜態書籍向交互式網絡知識創造的轉化;感知的類型從物理思維轉變為智能思維;對信息技術的信念在社會中發生變化。信息技術也為課程理論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給課程理論的發展帶來了選擇性、豐富性和靈活性,包含的知識內容范圍廣泛,不同思想囊括其中,過程論的豐富發展為課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過程的三維化、數字化、全面化、系統化的思維變革為課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認知基礎。今后,可著眼于網絡課程的開發,注重電子課程的創設和推廣,整合課堂資源和信息技術資源,對信息技術、課程理論和量表發展的影響進行細致考察,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3]。
(三)信息時代管理與評價理論的創新
隨著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深入,管理理論與評價的概念、方法、類型、組織與功能也在不斷變化。大數據時代在各方面的優勢都很突出,不同領域的內容會擁有數字記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是教育管理的理論變革。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很多工作內容發生了變化,也使管理環境發生了改變。其次是教育組織結構的理論變革。大數據時代是教育組織和管理、半結構化和網絡化的時代。再次是教育決策理論的改革。教育領域的決策多基于當地信息或樣本信息,在由漸進決策理論和大數據提出的掃描決策時代,決策可能是由大數據或總數據決定的,相對來說更為準確和嚴格,在工作上也更加高效,相比之前的傳統“小”信息要更加切合實際要求。最后是教育督導的理論改革。工業社會是以監測與評價為主導的社會,大數據社會中,教育監測與評價是以數據為載體進行網絡化管理,分析與某事物相關的所有數據,并進行整合和歸納,從而得出一個具體縝密的結果,準確度更高,涉及的方面也更加全面。在工業社會中,構成教育管理理論基礎的是管理科學,但它是基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邏輯立場,相對陳舊、滯后,在大數據、工業化、教育管理知識體系和當前教育管理實踐的時代,改變教育管理方式勢在必行。為了改變方法論、組織理論和管理決策理論,有必要從數據轉向對結論,管理理論的主導力量應從集中化轉向分散化,管理理論應從對統一標準評估轉變為實時過程監控[4]。
(四)信息化技術促進了教育的改革
信息技術的跨界融合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顛覆性創新引發了深刻的變革,使得信息化教育將具有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征,語音識別、知識地圖、教育機器人、教育大數據、物聯網、深度學習等將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課堂教學等領域,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影響。教育改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向更加高深、智能化、科學化、前沿化發展,也更符合素質教育理念,高校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三、信息技術時代的新教育理念
(一)打破傳統教育的傳統
中國第一所網絡學校在湖南大學落成后,進一步證明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學生可通過電子渠道或網絡獲得相關知識。學校在原有的學分制中融入虛擬化、分權化,能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效率最大化,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喜愛的方式提高選擇,提高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動權。此外,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學校將逐漸成為跨學校文化交流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渠道,這是教育發展的一大進步。
(二)教師從教師到導師的轉變
信息時代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專家指出,過去30年人類創造的信息比過去5000年要多,現在,人們得到的信息量不斷翻倍,面對如此巨大的知識量和信息流,教育承受著強大的傳播壓力,教師傳授知識的職能將發生重大變化。教育的不斷發展為教師傳授新知識帶來了便利,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教育軟件則可幫助學生探索未知的世界,拓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科學視野,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創新基本理論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給行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教育行業深受信息技術的影響,教學理論的反思與重構擁有了新的發展前景,獲得更多可能性,讓重構教育學可以順利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融合新的思想,使教育學不斷得到變革和完善。雖然教育學在不斷向前發展,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一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論還缺乏驗證,沒有數據和實踐支撐,過于表面化。在工業時代,人們很少討論人類發展特征和學生學習特征,主要問題是教育理論沒有時間感。信息時代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人與技術和物與美。教育領域的研究,應著眼于人的發展內涵以及人的發展與時代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育研究者結合信息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特點以及人與教育的內在關系,總結出政治、文化、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精神,有力地支持了社會關系的重建[5]。
(四)主體理論的建構
新時期,創新既是所有學科發展的出發點,也是在原有發展思想內涵假設的基礎上延伸學科發展的途徑。哲學等社會科學站在時代前列,幫助人們認識過去和現在的變化,賦予人們思想內涵和地位。時代潮流指的是發展的背景和問題,古今變遷的聯系指的是發展的歷史和規律,開拓思維是指思想和話語的創新。長期以來,教育理論的缺失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教育理論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教育話語應建立在特定語境背景和教育問題立場之上,且應具有新穎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學理論體系的重構對當代教育界提出了重要挑戰。教育領域的學者應保持對學術的尊重和忠誠,正視現實的教育問題,遵循科學研究范式,積累基礎教育科研成果,構建與時代相適應的基礎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政林. 論信息技術時代教育學理論生成力[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4):90-96.
[2] 杜華,顧小清. 教育技術學理論五問——兼論教育技術學之于教育學理論建構的貢獻[J]. 教育研究,2020,41(01):148-159.
[3] 李棟. 信息技術時代教育學理論的想象力——基于知識生產與理論重建的視角[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04):13-24.
[4] 信息技術時代,教育學理論何為?——“信息技術時代的教育學理論重建”學術研討會將于2018年11月24日—25日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J]. 電化教育研究,2018,39(11):2.
[5] 李棟. 信息技術時代教育學理論的想象力——基于知識生產與理論重建的視角[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04):13-24.
(薦稿人:董曄,煙臺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