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剛
摘? 要:人類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遵循自然法則,意味著人們需要變革理念、拓寬視野、創新思維以及深入研究。常言道,萬物皆有靈。這種“靈”其實是一種智慧的表現,生命世界充滿著智慧的“靈”。本文剖析了智慧的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微觀智慧是宏觀智慧的前提和基礎,宏觀智慧是微觀智慧的綜合與展現。探究、發現和運用生命微觀智慧,將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認識自然現象和探尋生命的本質規律。
關鍵詞:微觀智慧;自然;本質規律
中圖分類號:R0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5-0073-03
生存是大自然賦予所有生命的根本使命,為了實現生存使命,生命體必須不斷自我發展與革新,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改變。在此過程中,生命體增強了自我良好生存的能力,這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和創造。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最高級生命體,擁有其他生命體不可比擬的智慧性,使得人類能夠更好地認知、探尋和應用自然規律以獲得良好的生存狀態。
一、“智慧”概念的解析
當自然界出現生命后,生命體通過進化和遺傳的方式不斷發展和革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生物世界,各種生命體不斷發展自我,并與其他生命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了十分復雜的生物關系網,“競爭與合作”是生物關系網最為鮮明的特征。生命體不斷進化和發展,最終的結果是誕生了人類。人類擁有極為發達的感知器官和大腦,能對外界和自身更好的認知和探索,人類自然就成了智慧的最高承載和象征。
智慧是生命體為實現大自然所賦予的良好生存使命而采取的一切有利改變,在層面上可以分為宏觀智慧和微觀智慧。微觀智慧與宏觀智慧在承載體、表現形式、能動性和先進性以及作用成效等諸多方面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但二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和有利的。研究、完善和應用微觀智慧,將有助于人類更好地實現生存和發展的本質使命[1]。
二、生命微觀智慧的內涵解析
(一)核心觀點:所有生命體都具有智慧,所有生命都是智慧的承載者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世界的客觀基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產生變化。變化是生命出現的基礎,世界有了生命,智慧便應運而生,所有生命體都具有智慧,也是智慧的承載者。人類作為智慧的最高級承載者,具有其他生命體不可比擬的智慧性,要做好智慧的最高承載者和實踐者,就必須不斷探索、發現和創造智慧[2]。
(二)重要觀點:微觀智慧與宏觀智慧存在差異,但二者可以溝通交流
微觀智慧與宏觀智慧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也存在一些顯著差異,正是這些差異導致微觀智慧難以被宏觀智慧所認識。
首先,微觀智慧的承載體常常是體形微小的生命體,如微生物和細胞,其用肉眼難以察覺。而顯微鏡的出現就讓微觀生命體進入了人類視野,這為宏觀智慧認識微觀智慧提供了現實基礎。
其次,微觀智慧按照自身固有的隱蔽方式發揮著作用,而不具有與宏觀智慧主動交流的意愿和溝通橋梁(如語言和文字等)。正因如此,宏觀智慧在探索微觀智慧時,常常“吃閉門羹”,而當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技術和生物信息工程技術出現后,“生物信息”密碼的破解為宏觀智慧與微觀智慧間的交流提供了溝通橋梁。
最后,正是因為微觀智慧的承載體數量多、相互關系復雜,所以宏觀智慧要探秘微觀智慧變得極其困難。然而,微觀智慧與宏觀智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探秘微觀智慧既可以將微觀智慧置于宏觀智慧的觀察視野之下,也可以通過宏觀智慧創新研究視角、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手段來探秘微觀世界及其智慧。
(三)價值意蘊:生命的微觀智慧將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創新路徑
微觀智慧的提出是科學大膽創新的勇敢嘗試。人類要更好地認識世界,就必須堅持創新和發展的思維路線。微觀智慧突破了傳統智慧的定義,將原本專屬于人類的稟賦公正地“歸還”給所有生命體,這本身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大膽的創新。這種勇氣和勇敢,或許是人類思想和智慧的一次大革命。
此外,微觀智慧的思想將拓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角,生命微觀智慧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策略。和傳統科學研究只注重事物本身而不關心事物內在的智慧屬性截然不同,生命微觀智慧倡導能動性地研究事物,從微觀智慧的角度去思考其生命現象、生命規律和生命本質,這就能更全面、深入和有效地認知生命世界。
三、生命微觀智慧的初探
(一)微生物學里的微觀智慧
自然界到處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生命健康。微生物學是一門研究和展示微生物微觀智慧的經典學科,處處閃耀著微觀智慧的光芒。
微生物是有智慧的一大類生命體,比如細菌細胞膜上有很多呼吸酶,為了增強自身的呼吸功能,細菌將細胞膜向胞質內凹陷,形成一個特殊結構——中介體;面對外界不利環境還能濃縮演變為休眠體——芽孢,芽孢有六層保護結構,能耐干燥、日光和有毒物質。
人類通過宏觀智慧已經對微生物智慧有了很深入的認識,并將這些微觀智慧應用到生產生活實際,譬如:通過誘導病原生物毒性減弱的變異方式獲得減毒活疫苗,如結核桿菌的活疫苗(卡介苗)的制備;抗生素應用于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如青霉素的廣泛應用;微生物發酵應用于食品和化工業,如用酵母菌生產面包、調料、米酒等食品。
(二)醫學免疫學里的微觀智慧
人類在很早就觀察到了“免疫現象”,即感染某種病原生物以后再也不會感染相同的病原生物,人們把這種“免除瘟疫”的功能稱之為“免疫”。醫學免疫學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與抗原間相互作用的微觀智慧科學。
醫學免疫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免疫應答,所謂免疫應答就是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非己”抗原,以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過程。如果免疫系統正確、恰到好處地清除了病原生物等抗原,就能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那么機體就處于健康狀態。反之,免疫系統未能有效清除病原生物等抗原,內環境就會遭到破壞,機體就會出現疾病[3]。醫學免疫學研究的是微觀生命世界,諸多醫學生因其抽象、復雜而出現學習困難。相關院校可通過采用軍事理論類比教學法代替傳統的醫學免疫學教學方法,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宏觀智慧去認識微觀智慧。
本文僅對腫瘤免疫加以闡釋。正常生理條件下,機體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都能嚴格按照維護內環境穩定以保持機體健康的使命各司其職、協調統一。然而,一些正常細胞長期、大量面對致癌因素等不利環境的“引誘”和威逼時[4],就會背離“初心”和職責,畸變或突變為腫瘤細胞,成為免疫系統這一“國家機器”的“敵人”。在腫瘤和免疫系統間的殊死博弈與較量中,腫瘤免疫逃逸所展現出來的“狡猾”著實令人驚嘆不已。例如,CTL細胞是腫瘤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CTL活化后轉化為效應性腫瘤殺傷細胞,然而CTL細胞的活化需要嚴格的活化條件:雙信號的誘導,第一信號是抗原刺激信號,是T細胞表面的抗原識別受體(TCR)識別并結合腫瘤細胞上的腫瘤抗原、T細胞表面的共受體分子(CD8)結合與腫瘤抗原相連的MHC-1分子;第二信號是T細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結合腫瘤細胞上的共刺激分子(如T細胞的CD28分子結合腫瘤細胞的B7分子);激活性細胞因子的促進與調節,如白細胞介素IL-2作用于T細胞的白細胞介素受體IL-2R。為逃過CTL細胞的免疫監視功能,一些惡性腫瘤細胞可謂“窮盡其智”:不表達腫瘤抗原或改變抗原或封閉抗原,不表達或者低表達MHC-1分子,導致CTL細胞無法獲得第一活化信號而不能活化,免疫監視功能就成了“瞎子的眼睛——擺設”;不表達共刺激分子(如B7),從而切斷T細胞的第二活化信號,免疫監視功能就成了“猴子看戲——干瞪眼”;分泌TGF-β、IL-10和PGE2等抑制細胞因子,抑制免疫細胞的活化;腫瘤細胞的“漏逸”。腫瘤細胞快速大量生長,超過機體有效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從而得以生長;腫瘤細胞高表達細胞凋亡誘導因子,誘導免疫細胞凋亡。
盡管腫瘤細胞很“狡猾”,但是諸多免疫細胞在與腫瘤細胞的抗爭(即腫瘤免疫)中展現出了“非凡智慧”和“可歌可泣”的氣概:如Th1細胞在腫瘤細胞不表達共刺激分子并切斷T細胞的第二活化信號時,主動為CTL細胞提供第二信號,這種方式叫作Th1依賴性CTL的活化,Th1盡顯了“革命同志般的友誼”;中性粒細胞吞噬腫瘤細胞或其他抗原后自身也要溶解死亡[5],可謂“殺生取義”。臨床上,采用單克隆抗體進行靶向治療和CIK治療腫瘤就是宏觀智慧對微觀智慧的具體應用。
綜上所述,智慧不僅存在于宏觀生命世界,也存在于微觀生命世界。微觀世界智慧與宏觀世界智慧相比,其內涵有著很強的抽象性、方式有很強的隱蔽性以及與其溝通有很大的困難性。然而,二者存在溝通與交流的客觀性和可能性,這為人們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參考文獻:
[1] 張九慶. 上帝的蘋果:人類智慧的起源[J]. 科技中國,2018(11):91-95.
[2] 崔文奎,張曉峰. 中國禪宗文化的生態智慧[J]. 五臺山研究,2021(02):60-63.
[3] 徐勝,崔立坤,夏思墨,等. 醫學免疫學課程思政初探[J]. 衛生職業教育,2021(12):33-35.
[4] 張艷,桑亞洲,彭夢薇,等. 基于外邪理論探討腫瘤的發病機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1(01):1-7.
[5] 鄭盼盼,盧斌峰,蔣敬庭. 中性粒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J]. 臨床檢驗雜志,2020(06):443-446.
(薦稿人:馬俊,西南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