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強
摘? 要:近年來,社會各界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開展資助工作的“奠基石”,因此,不斷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體系,有利于維護教育公平,推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持續發展。當前,高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面臨著民主評議客觀性偏差、缺乏動態評定機制、評定指標界定模糊、材料真實性存疑的困境。因此,高校應當完善評定監督機制、做好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建立動態評估體系、量化指標內容。
關鍵詞:精準資助;貧困大學生;困難認定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5-0129-03
學生資助不僅是民生、民心工程,還是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調節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財政部、教育部在《關于調整職業院校獎助學金政策的通知》中指出,不僅要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同時要提高補助標準。2019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全國2019年共資助10590.79萬學生人次,比往年增加789.31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2126億元,比上年上漲了83.05億元[2]。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高校應不斷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工作,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做到應助盡助。
因此,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策宣傳和精準資助工作是維護學生受教育權的重要保障,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更是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舉措。
一、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工作現狀分析
(一)民主評議客觀性偏差
民主評議作為認定工作流程中重要的一環,評議結果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認定[3]。如果民主評議小組成員選舉沒有統一的選舉標準,就難以保證評估在客觀公正條件下開展。根據調查顯示,民主評議成員選舉途徑主要是學生干部(38.4%)、自我推薦(30.2%)、輔導員指定(21.3%)、全班推選(10.1%)。在評議的過程中,評議小組成員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觀性難以評估,民主評議小組成員選舉標準和產生的途徑對于評議的客觀性起到關鍵性、決定性作用。但是,據調查數據顯示,評議小組成員選定的標準和途徑不一,這容易使選舉出現客觀性偏差的問題。
(二)缺乏動態評定機制
為了確保能夠做到精準資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應是動態性的過程,需要每學年進行一次資助認定,由學生根據當前家庭經濟情況再次提出申請,學校根據學生申請及所提交的材料再進行核查、了解、再認定。但是,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認定工作結束后,缺乏主動、有效的動態管理來對學生進行跟蹤、調整;另一方面,因為所需提供的證明材料較多、部分證明手續辦理較麻煩,有的學生一份材料反復使用,甚至存在一份材料在大學期間使用4年的現象。實際上,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在4年之中會發生較大變化。當前,存在有一旦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生身份的變動概率相對較低的現象,往往在大一時期被評定為困難的學生,大學四年很少會有調整和變化。
(三)評定指標界定模糊
在現有資助政策里,指導性文件更多的是宏觀層面的[4]。在高校開展學生資助認定工作的過程中,家庭經濟情況的復雜性需要綜合的衡量。通過對負責學生認定工作人員的訪談得知,高校評定指標大多沒有具體的細化標準,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層面,缺乏量化的標準,定性指標受評定的工作人員影響較大,評定結果缺乏客觀性和精準性。高校貧困學生是指相對貧困的學生,但是地方性的貧困標準不一,當地認定的貧困學生不能與高校有效銜接,很容易就會導致資助工作存在偏差性。當前高校的評定工作缺乏量化的指標,不僅容易造成評定指標的模糊,工作質量降低,也會影響到評定結果的客觀公正性。
(四)材料真實性存疑
為了簡化高校學生申請資助手續,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取消一批證明事項的通知》,在高校學生申請資助方面的規定有所變化:取消了此前需要出具由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說明的相關證明,只需要學生提出書面申請并做相關的情況說明。雖然簡化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申請資助的流程,讓困難學生能夠盡可能得到資助,但從資助認定角度來看,這項規定增加了高校在資助認定工作上的難度,給精準認定帶來新的挑戰。目前,助學金申請表欄目中,學生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員情況由學生填寫,無需提供任何收入證明。家庭經濟收入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實際家庭人口數則直接影響家庭人均收入,而家庭人口數是否真實難以確定,因生源地遍布全國各地,所以輔導員也無法實地考察。辨別“真偽貧困生”的過程也相對困難,目前一般只能通過跟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溝通,通過電話、面對面溝通等渠道了解家庭情況。監控手段單一且難以形成長效的監督機制,導致高校對學生真實情況的掌握了解不夠深入,對所提交的承諾書內容真實性難以進行準確判定。
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工作的建議
(一)完善評定監督機制
全方位收集掌握助學金申請者的信息,是做好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工作的“奠基石”[5]。輔導員需以學生的自尊、發展等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渠道、多方位、多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家庭經濟情況和日常消費情況,在此過程中應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一是要通過日常管理,采集有效信息。輔導員是學生在校日常管理的主要負責人,在平時的宿舍走訪中可以了解學生日常消費,查閱學生檔案可以了解學生從小的成長環境,與學生談心談話可了解學生性格等,在此過程中,所采集的信息是相對真實、可靠的。二是要掌握實時動態,做好家校聯系工作。雖然助學金申請評定周期基本為一學年一次,但輔導員需要做好家校聯系工作,進一步掌握學生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三是要運用信息手段,了解日常生活情況。現在高校的學生卡大多運用了大數據技術,輔導員可利用信息手段了解并分析學生生活消費情況,作為評定家庭經濟困難真實性的參考指標。四是要關注特定人群,掌握學生實情。對于兼職多、消費低、性格內向自卑的同學,輔導員需要及時關注并深入開展談心談話,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否與家庭經濟困難有關。
(二)做好誠信教育、感恩教育
政策宣傳到位是保障機會公平的基本要求,誠信教育是資助育人的重點內容[6]。只有學生真正了解資助政策,提高個人誠信意識,才能夠更好地保證資助的精準性。在此過程中,輔導員需要分階段、分對象、分場合做好資助政策宣傳和資助誠信教育。首先,要做好資助政策宣講。在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之前,輔導員應第一時間將資助政策相關文件轉發給學生,通過資助主題班會向學生解讀國家資助原則、流程、方針等。針對新生和特殊學生,可通過走訪寢室、會議、座談等方式,多渠道、多場合將資助政策宣傳到位,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知曉個人權利,了解相關規定。其次,要做好誠信主題教育。在資助助力度大、資助項目多、資助覆蓋面廣的資助背景下,部分學生的誠信意識受到挑戰,因此出現違背現實情況,提交虛假申請材料的情況。在此過程中,誠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誠信主題教育可通過主題班會、學生活動、網絡陣地宣傳、談心談話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學生誠信教育與社會責任感教育,強化資助育人功能。
(三)建立動態評估體系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評定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認定應跟著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變化形成動態機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管理的數據也必須不斷更新,動態化、周期化。一是動態掌握學生信息。輔導員應通過定期做好家校聯系、談心談話,了解家庭經濟困難生近期生活和家庭經濟變化,特別是在新一輪的家庭經濟困難生申請過程中,要做好核查、復查工作,防止“只進不出”的情況。二是選取穩定評審小組。輔導員可以選擇品德好、素質高、有威信的學生代表,對評審小組進行資助評議培訓,通過平常觀察班級同學日常生活情況,通過座談會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日常消費等情況。
(四)量化指標內容
目前,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需要收集的家庭經濟困難申請材料主要有《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調查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表格的主要內容有基本信息,家庭成員是否有殘疾、重大疾病,家庭是否有住房、直系親屬是否享受低保等。輔導員可依據表格指標體系進行更全面、更細化的補充,如補充基本信息中學生生源地的地理位置、地域性質、地區經濟等,其他特殊情況如申請中情況的嚴重程度、在校消費情況等。通過細化資助申請材料相關內容的指標體系,不僅可以讓在申請的各項指標中,申請原因與實際情況有深入的對比和參考,還可以讓輔導員對學生申請原因、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等內容有更細致、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進一步做到客觀、公正。
三、結語
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資助工作者應當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精準資助的重要責任,精準識別資助對象,進而提高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高校資助不僅是扶貧更是扶智,在此過程中,還要著力做好資助育人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翁文香,陳剛.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問題、緣由與改進[J].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0(04):93-96.
[2]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 2019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N]. 人民日報,2020-05-21(06).
[3] 黃路明,林穎明. 廣西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分析[J]. 教育評論,2013(04):63-65.
[4] 許艷. 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對策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5] 張遠航. 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 思想理論教育,2016(01):108-111.
[6] 李新,周鵬,李喆.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2013(32):214-215.
(薦稿人:李冰,浙江林業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