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探索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成為學術熱點,具有理論研究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論文以人地關系為理論基礎和現實起點,以專著《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為研究載體,以理論闡釋和文本解構為研究方法,通過聚焦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邏輯視域,解構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矛盾結構,建構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開拓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現實內涵的文本分析,得出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建構的宏觀框架和實踐選擇的微觀路徑,以解決目前鄉村現實問題,是近年鄉村振興研究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果。
關鍵詞:人地關系;鄉村振興;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5-0136-03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就成為一個熱點,熱在生活在這個地域空間的群體,熱在這個地域空間的多重功能,熱在這個地域空間的社會價值和戰略意義。表現為以鄉村為視域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的參與和研究越來越多,從空間概念、地域概念,到社會概念、文化概念,被各個學科關注和研究,研究范圍廣,研究視角多元化,研究成果多樣化是主要特點。在這些研究中,專著《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從深遠的歷史語境到有溫度的現實關懷,從高屋建瓴的理論構建到接地氣的實踐路徑,從理論站位的高度和深度到深躬田畝的翔實數據和扎實調研,成為近年來鄉村振興研究的優秀成果。
一、聚焦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邏輯視域
鄉村作為一個文化體,其發展是一個世界性話題。對于鄉村的研究,也成為多學科的交匯點。人地關系是鄉村問題研究始終存在的問題,也是該書聚焦的核心。
人地關系指的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概括,地理環境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組成的整體[1-2]。它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永恒主題和理論基礎,古代中國樸素的人地關系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則上升為科學理論的高度[3]。其主要理論主要有三類:以環境決定論為代表的認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以人類中心論為代表的忽視或貶低環境的作用,以人定勝天的觀點、以天人合一觀、適應論、生態論為代表的強調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重視人地關系適應協調的觀點[4]。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視角闡釋人與地的關系,成為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探討人地關系的基本理論和核心觀點。
古代中國的人地關系是“天人合一”觀,人與環境的關系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不但要人地協調,而且把“和”作為人地協調關系的關鍵。這種“協調論”不僅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天人關系的本質。19世紀下半葉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曾指出:“人類在生活上到處和土地發生最根本的聯系。”近年來,全球性問題的興起,以分析人地關系為主旨的區域地理學日漸升溫,人地關系研究成為當代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前沿,對傳統人地關系的再認識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關注點。
《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就在這樣一個熱點問題中進行思考,以鄉村為研究載體和研究中心,以社會基本矛盾結構中管窺社會整體問題的鄉村表達形式,從鄉村與社會的互動中理解人地矛盾狀態的背景,從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洞悉人地矛盾面臨的瓶頸,把鄉村面對的資源問題、市場問題、生態問題、文化問題上升為新時代國家現代化的瓶頸,由此引出解決鄉村問題的深刻性和背景意義。
二、解構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矛盾結構
人地關系的實質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關系。圍繞著土地,在生理需求與環境之間、人口與土地供需之間、土地資源與人類發展之間、人類與人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平衡—發展—不平衡—調整的階段性和過程性矛盾。這種關系的變化使人類對二者關系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其表象是人類生存問題,實際上是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直接維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闡釋人地關系內涵和發展的基礎上,探討人地關系和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是本書的結構視域,或者說,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解決人地關系的問題成為本書結構矛盾的關注點。
《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從鄉村問題入手,以現代化為切口,認為農民的現代化關乎國家的現代化實現問題;農民的安居樂業,關乎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問題;農業的發展,關乎14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關乎鄉村發展活力和動力問題[5]。將鄉村問題置于黨的十九大戰略高度背景下,鄉村問題有了時代背景、社會空間、戰略高度和深遠意義。由此可見,作者立足當代,觀照鄉村實際,在問題和矛盾中凸顯現實關懷與理性思考。
專著以鄉村問題的歷史形態和時代形態為結構,探索人地關系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實踐背景。在歷史形態中,解構了鄉村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鄉村人締造了農耕文明,塑造了古代中國人安土重遷和觀念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在鄉村問題的時代形態上,經濟全球化對鄉村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影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紅線的形成,使鄉村發展能力纖弱和成為市場邊緣體,從而成為鄉村問題的主要特征,這兩個特征以農業、農村、農民三個方面的呈現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現實瓶頸。由此得出,人地關系因為工業化和城鎮化對鄉村資源的虹吸不只是鄉村自己的問題,更是社會整體問題的鄉村表現形式,成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之一[5]。
三、建構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如何解決鄉村問題,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內涵思維和原則思維,建構新時代背景下的人地關系,將鄉村問題置于國家現代化視野和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原則下,遵循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尊重鄉村社會自身運行規律,將戰略與區域、地區和具體鄉村發展有機結合,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的實踐框架和實踐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確立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系機制和政策體系。專著緊緊圍繞這一宗旨,建立讓鄉村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主體和讓村民享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最高的經濟權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體系,建設制度支持和政策支持的制度體系,進行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任務體系,以組成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目標體系。并以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內容要求、目標要求和驅動要求構建目標體系的實踐路徑。這樣,就在空間意義上形成了鄉村與國家在生產方式、社會形態和結構的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
構建穩固的人地關系是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關注的重點。振興農村的焦點是土地和農民,以共同富裕理念為依據,鄉村納入產業軌道、小農戶納入農業現代化軌道,解決失地與鄉村衰落問題,穩固土地與農民的關系是根本。《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以土地承包關系和土地制度改革為內容,闡述鄉村土地制度的動力系統,鄉村外部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前提,通過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內部以深化農村基層組織工作為前提,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從而構建新型的人地關系,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以實現農民和土地、農業與經濟、鄉村與人類的互動與和諧[5]。
四、開拓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現實內涵
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出發,挖掘鄉村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拓展人地關系的內涵和空間,建構和開拓鄉村振興的現實內涵,是《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鄉村與人的關系上,作者認為村民成為經濟、治理、文化主體是關鍵環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專著從城鄉融合、共同富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六個方面進行闡述,由此在人地關系與鄉村振興的價值要素、驅動環節、核心問題上進行實踐,以此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實踐路徑。
在此基礎上,在鄉村文化方面探索鄉村社會問題的本質。鄉村文化不僅規范著人與人合作或協作的行為和自覺的方向,而且還以心靈家園為載體形成村民前行發展的合力和凝聚力,來面對各種現實風險和發展挑戰。鄉村振興既有物質標準,又有精神標準,但最終要通過鄉村文化的打造和營建出的文明態來體現,筑牢村民民族文化之魂與疏解村民精神家園之困惑是內在需求和核心要素,提出文化興則鄉村社會興。
鄉村是社會的“類別文明體”具有內外兩個文化環境,外環境由國家治理和民族文化體系構建而成,內環境由鄉村治理和區域文化體系構建而成,二者之間的有效互動是鄉村獲得發展的前提條件。鄉村治理以外環境為依托,內環境為載體,激發鄉村內在奮斗合力、凝聚力和為村民塑造精神家園,達到區別于安民目的的“善治塑魂魄”的終極目的,從而達到外環境的和諧與內環境的提升[5]。
由此,在人地關系的開掘上,作者不再局限于鄉村與人的物質關系和依賴關系,更有鄉村與民族文化、鄉村與文明的精神關系和內在動力關系。如果說,傳統的人地關系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在這本專著里,人地關系已經具有了人類與環境、人類與民族文化、人類與文明的現實內涵,不可不說是一種豐富和開拓。
參考文獻:
[1] 顧朝林,陳璐.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及新趨勢[J]. 地理學報,2004(S1):11-20.
[2] 王愛民,繆磊磊. 地理學人地關系研究的理論評述[J]. 地球科學進展,2000(04):415-420.
[3] 李小云,楊宇,等. 中國人地關系的系統結構及2050年趨勢模擬[J]. 地理科學,2021(02):187.
[4] 馬振寧,米文寶. 人地關系論演變的歷史軌跡及其哲學思考[J]. 城市地理,2016(06):223-224.
[5] 孫鶴. 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路徑[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3-126.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