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肯
時代發展中“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開始融入教學指導中,其以培養德才兼備的優質人才為主要目標,成為高校教師推崇的理念。想要培養德才兼備之人,離不開德智體美勞“五育”的提升。勞動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備受關注。這也堅定了在高校思政課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基本思想。思政課作為高校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契合高校教學的需求,引導學生巧妙地將勞動教育融入教學中,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勞動的路徑,還可以實現勞動育人的價值。
一、高校思政課滲透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視
勞動教育是在時代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機制,但在教學中對學生勞動能力的考核并未直接被納入教學考核中,加上大學生不得不面對專業課和找工作的壓力,因此將勞動課程滲透到思政教學中的模式并不是很理想。還有部分高校沒有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將勞動教育納入日常教育中。長此以往,勞動教育在學習中的融入得不到重視,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也并不理想。
(二)缺乏勞動教育觀念的有效融入
在高校思政課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科學地教學引導,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但在高校中因為就業壓力的影響,所以對學生的成績考核主要定位在專業素養上,學生多忙于日常實踐活動和課堂學習,對思政課的重視度不夠,甚至還有學生會出于其他原因缺席思政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旦教師的勞動教育意識淡薄,在日常教學引導中,就很難將勞動教育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若想要在高校中科學融入勞動教育滲透引導,更是難上加難。
(三)缺乏多方合力教育滲透
高校大學生處于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合力的環境中理解勞動的含義。但是現階段,在高校教學中學校很難充分整合這些經驗,這直接導致大學生的素養在實踐中難以得到有效鞏固。學校傾向于人文引導,欠缺勞動教育的引導,讓很多勞動教育活動流于形式。在多方都不重視提高學生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能力也會受到限制。
二、高校思政課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思政課主題,巧妙融入勞動教育
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如果教師僅僅依靠固定的教材引導難免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雖然教學的理念中包含了豐富的知識,但是教師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挖掘教學中的資源,將思政課教學目標與勞動教育巧妙銜接,從而在積極地引導中幫助學生精確定位教學的方向,結合教學內容中完善教學要素,并在進一步要求學生實踐和思考下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期開始的時候,教師需要結合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分析,尋找融入勞動教育的切入點,明確思政教育的主題。同時,教師還有必要組織學生在學習中深入反思探索,自主尋找與勞動教育有關的學習要素。在教師積極引導和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勞動教育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勞動教育的效果也會在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中達到顯著提升。
(二)立足勞動基礎理論,多元化教學滲透
時代在發展,教學方式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發生變化。因為在思政課中滲透勞動教育理論的實踐性不足,會影響著學生的理解和內化,所以在后續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思考,科學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指導,從而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理念搭建高校思政課堂氛圍,從課堂到社會多視角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具體而言,在教學指導中可以結合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指導。一是活動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為滲透勞動教育,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體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體驗勞動的意義,并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繼而提高勞動教育的效果。二是事例分析法。俗話說“為學之識,固在踐履”,將理論與實踐巧妙結合,讓學生可以在分析實例中找到明確的方向,將理論學習變得更加深入。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積極列舉成功人士融入教學實踐中,從而在成功的案例中滲透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結合案例分析找準努力的方向,繼而深化勞動教育的效果。三是小組合作法。在小組合作中,教師可以結合項目引導學生,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思政課要點和勞動教育的要點分析探索。待學生完成探究后,需先結合研究成果在班級中做出呈現,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表述進行分析,找出值得深入學習的地方給予肯定,找出其中有待優化的地方,與其他同學一起引以為戒。在教師積極的地引導中,可全方位多元化地滲透勞動教育,深化勞動教育的效果。
(三)多方合力共建平臺,助力勞動教育內化
在高校思政課中想要積極實施勞動教育課程,促進勞動教育實踐的提升,教師可以聯系多方合作,多位一體共同教育,開拓學校之外的第二課程,努力滲透德育教育。為達到這一效果,有必要從以下視角加以完善。一是加強社會作用,強化社會育人引導。在高校中,學生已經有一只腳邁入社會,想要完善勞動教育引導,離不開社會的積極參與。因此,有必要與政府、教育局等聯合辦學,與社會媒體等打好基礎,與企業溝通分析,從多個維度規范勞動教育的引導,從而在思政課這一勞動教育的主陣地之外開拓新的路徑,拓寬勞動教育的主體。比如,社會要積極營造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讓積極勞動的人能夠有尊嚴,并在學校中就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從而在多方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勞動風氣,并在社會的浸潤下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二是建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以學校為基礎重視勞動教育在思政課教學的融入,從而從評價體系中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三是家庭參與引導。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學生一生都無法退學的學校。為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思政教師可以和輔導員一起與家長溝通合作,在家庭中引導學生參與家庭勞動,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勤勞的家風,培養學生愛勞動的習慣,為學生樹立勞動榜樣,助力勞動教育的有序開展。在社會、學校、家庭合一引導的過程中,搭建一個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互通平臺,共同發力,助力勞動教育的內化。
三、結語
總之,在高校教育中將勞動教育積極融入思政課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主動分析,認識到提升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意義,并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優化勞動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具備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增強勞動素養,從而為社會輸出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