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摘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對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展教學時已經不能再僅僅限于基本知識的教學,還需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學生看到新的世界,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成為目前不少人重視的方面。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需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采用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真正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基于此,闡述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科目,教學的目的性策略主要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語言表述,達到合理交流為主要手段,而閱讀教學的目的也是一樣的,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感受到新的世界,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最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不斷的閱讀練習,達到建立語言學習系統的目的[1]。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時得到進步與發展,真正落實學生能力的提高。在開展初中階段教學時,教師需要重視閱讀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固化,缺乏新型的教學方式
傳統教學觀念下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語文課本上的教學,注重卷面上的成績,注重學生的成績排名,注重學生是否聽從老師與家長的安排。就目前現狀而言,在教師這一層面,仍然存在教學目的功利化、教學態度不嚴謹、教學方式落后等問題,因此教師并不能很好地進行高效率、高質量的教學。一方面在于教師自身對學生的要求不嚴謹,對于一篇文章的講解,教師并沒有進行課前準備,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并沒有進行深入了解,只是大概了解文章內容,但并不能真正地體會到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寄托;另一方面,教師只是將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目標向學生們進行傳輸,但是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高效的閱讀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們只是將自己對于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文章內容的解釋,以及結構設計的變化教給學生,并沒有讓學生們事先進行閱讀了解,因此學生不會有深層次的體會。但這不僅是教師的問題,這也是學生自身情況所導致的,高效率的課堂是師生雙方共同建立的。
(二)師生地位不平衡,學生主體地位下降
師生地位要想達到完全的平衡是過于理想化的,學生和老師之間往往是,教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被動的那一方,學生需要完成教師指定的任務,并需要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我們不能統一全國的語文教學方式,因為它們千差萬別,各有各的不同,在教育方式上有著不同的看法。所謂良師益友,是從學生的角度來對教師進行分析,那么站在教師的角度來對學生進行分析,學生不是一個被嚴格看管的犯人,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方式。在主體地位上,無論是學生和老師還是學生和家長,學生的地位總是被動的一方,如果強行給學生一些不必要的壓力,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不會提高。他們思維被禁錮在家長與老師的思想范圍里,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變得毫無生機,失去了本有的活潑與動力。家長和老師往往更看重的“表現”,指的是成績、分數和排名,并不是孩子學習是否進步、思想是否活躍以及綜合素質是否提高。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摒棄以往的老舊理念,給日常的教學工作灌輸新潮的思想,不應該再使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因為教師在講臺上云里霧里地講課,學生在臺下云里霧里地聽的方式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會出現學生一問三不知的現象,給教學帶來巨大的難度。傳統的閱讀理解解答方式就是先把文章粗略地讀一遍,找到文章中的主體,接著慢讀一遍研究文章的大致內容,理解后帶著問題找尋有關問題的片段,接著用自己的語言解答所需要解答的問題。這種方法就是廣大教師所教給學生的閱讀理解解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使學生很好地運用自己的思想去解答問題,也無法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首先教師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應該再機械式地去教學,應給學生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給學生一定的表現空間,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給學生一個表現的舞臺去發揮、創造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追求適合自己的新穎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激情、有信心。
(二)重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傳統的課堂互動是教師隨機提問學生,導致學生每次面對教師的提問時都顯得驚慌失措,因此得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注意多點撥學生,多與學生互動,在學生碰到難以解答的問題時及時給予幫助,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溫暖。
(三)充足的課前準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準備好自己的課前工作,做好自己對學生課前理解的指導工作。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會使教學工作更加順利,迅速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后,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行閱讀。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能使學生的閱讀不再盲目,更好地思考,更完美地解決問題,也可以更好地體會文章的主旨大意。教師還可以針對文章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古詩詞等進行課前提問,讓學生在課下自主查詢古詩詞及名言警句等,從而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幫助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以《桃花源記》為例,陶淵明所講述的桃花源給人一種向往的感覺。教師可以給學生先講述一遍桃花源記的大致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防止學生面對難以理解的文言文時喪失信心。也可以讓學生自行在課下查詢一下陶淵明所處的年代以及陶淵明的一生,以便更好地理解陶淵明寫作時的背景以及陶淵明想要表達的主旨大意。
參考文獻:
[1]趙秋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9(10):258.
[2]王小琴.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探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