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述兵
摘要:“內卷化”的概念最初來源于人類學領域,由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提出,用來描述一種文化模式到達了某種最終形態之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為新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低水平的復雜化現象。所謂教育的“內卷”就是:在教育行業,各方面的水平(教育體系,知識的創新等)并沒有實質性的發展改革。
關鍵詞:教學管理;內卷化;育人
一、“內卷化”的概念與外延
“內卷化”的原意為“包卷或卷繞”,其與“進化”所對立。通常來說,內卷化指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外部條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內部逐漸出現的一種傾向于復雜化、精細化的過程。
內卷化與進化區別明顯,康德曾指出,在自然和社會中,為追求更好地與環境相適應,主要依靠進化實現。內卷化則不會影響環境,只是讓事物自身更為復雜,不利于事物發展。
例如,在農業方面,若是土地面積、耕種模式未發生改變,參與農業勞動的人數越多,農業勞動邊際產出會逐步降低。黃宗智曾說,這種以投入勞動力的增長是沒有發展的增長。此外,在經濟、國家發展、文化等方面,均可能出現內卷化情況。
在教育中,內卷化也常有發生。當一門學科出現時,很少有學者參與本科目研究,往往少數學者便可得出較多研究成果。但是,隨著新學者涌入,研究成果逐漸增多,很多后期進入的研究者難以取得較好研究效果,容易出現多人參與研究但鮮有進步的情況出現,這便是教育中的“內卷化”現象。
為此,教育管理者應從教育本源出發,積極探究新的研究方向,避免經驗主義影響,努力克服自身倦怠心理,方可探究出更多具有實踐性、簡便性的教育模式,從而在無形中克服教育“內卷化” 帶來的危機,提升育人質量。
二、教育工作者“內卷”應對策略探究
(一)教師回歸工作本源
如班主任工作本質是行為管理、思想引導和心理輔導,班主任不是保育員,也不是管教員,既不能大包大攬,對學生進行“無微不至”照顧,更不能死看死守,對學生進行“無孔不入”的看管。要把工作重點聚焦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理性的思維和培養健康的學習生活情趣,聚焦到提升學生自我認知世界、感受世界、適應社會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適應能力。跳出細化就是工作責任,影子教育就是對學生負責的怪圈,創新管理理念,解放思想。
(二)克服經驗主義影響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有大發展,就要克服“別人是怎么做的”“過去是怎么做的”的經驗主義思想,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特別是年輕教師,要善于把握時代環境的新發展新變化,把握學生的新思想新特點,善于學習運用素質教育的新載體新方法,不要迷信既有的工作經驗,要善于總結提煉,敢于突破陳規陳說,突破舊的管理模式,善于在重復性的工作中總結規律,避免簡單機械性的重復勞動。
(三)克服職業倦怠心理
教師應明確自己發展方向,運用自己才能創造價值,讓教育觀念有所突破,實現質變,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教育內卷化,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內卷化”是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職業倦怠又會造成教師工作“內卷化”加深。要明確職業發展目標,掌握生涯規劃藝術,提升職業發展潛力,要善于及時根據情況調整職業發展預期,要在職業發展和個人身心健康、情趣培養和照顧家庭等關系中找到平衡點,盡量克服職業生涯倦怠情緒的出現。
(四)跳出精致主義陷阱
研究把握教師工作規律,特別是新形勢下把握好教育工作的規律,加強教育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提高教育工作原始創新能力,經常性的對工作進行技術性反思和價值性考量,克服“雖然精細,但是缺乏技術價值”的“內卷化” 傾向。
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我們要做的并不僅是更加努力去完成工作,而是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見識,從而擺脫低水平的競爭。愈演愈烈的內卷化告訴我們,精細、復雜、講究,不等于高級,更不等于先進,只有不斷突破、創新和創造,才能不讓那種繁復的、精致的、看起來特別敬業的內卷化狀態束縛我們。
(五)從外部打破內卷
內卷化是一個社會化的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單靠系統內部的力量很難解決,往往需要一個外部的力量來介入。比如,在所有觀眾都不得不站著看劇的劇場里,我們就需要劇場管理員來維持秩序;在教師不得不拼內耗時,需要管理者來保障員工的基本權益……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到,改革的原因在于轉變現階段不良的教育評價導向,避免出現唯分數論、唯文憑論以及唯升學論等情況,以此充分提升教育水平。教育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風向標,合理、科學的評價方可為辦學指明方向。